|
Elite Member
您的住址: Cape Crozier
文章: 6,122
|
有分數高的項目,也有分數慘不忍睹之處,單看整體分數會遺失掉很多東西。
2004.09.10 中國時報
]全球競爭力 台灣大幅進步
尤子彥/專題報導
引用:
過去一年來,世界經濟論壇(WEF)及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相繼發布的全球競爭力評比,台灣在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的競爭力排名持續向前躍進,WEF指出台灣的成長競爭力在全球排名第五位,保持在亞洲地區的領先地位;今年五月間,最新公布的IMD全球競爭力報告,也顯示台灣的全球競爭力排名由去年的第十七名晉升為第十二名,名次大幅進步五名。
競爭力排名向上提升,對一向重視國外機構競爭力排名的政府官員來說,自然是宣傳政績不能放過的特好消息,去年底,執政黨更是將WEF競爭力排名進步,當作是選戰過程熱炒的利多題材,不過,細究我各項競爭力評比的內涵,卻不難發現,政府效能競爭力提升的速度不如民間部門,已成為我國競爭力持續向前邁進的絆腳石。
政治風險指標惡化
根據IMD公布的「二○○四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今年台灣總體競爭力排名大幅進步五名,但在經濟表現、政府效能、商業效能及基礎建設等四大評比子項目當中,政府效能僅進步兩名,在接受評比的六十個國家與經濟體中,排名第十八,進步幅度居四大子項目之末。
在IMD的這份競爭力評比,台灣的商業效能排名全球第七,是所有子項目當中最為出色的指標,IMD也列出台灣在專利生產力(全球第一)、信用卡人均發卡數(全球第一)、高科技出口表現(全球第五),以及企業適應力及企業家精神等多項競爭力指標,排名都晉升在全球前十大之內,充分展現我民間活力所帶動的競爭實力。
然而,相當諷刺的是,執政當局雖一方面大力宣傳競爭力排名大幅進步,不過,政府自身卻不斷扯我國競爭力向上提升的後腿。進一步深究政府效能進步有限的原因,包括不斷惡化的政治風險指標、社會凝聚力缺乏,以及管制思維造成外人投資自由度低落等,屬政府效能的競爭力細項指標,台灣在全球六十個受評比的經濟體當中,不但排名吊車尾,四年來更呈現每下愈況的窘境。
以政治穩定性的競爭力指標為例,名列前茅的分別是加拿大、盧森堡及澳洲等國,而台灣這項指標在二○○○年的排名為第四十名,不過,到了二○○四年,卻退步到第五十四名,落後於俄羅斯、土耳其及羅馬尼亞等國,就連許多人認為缺乏法治基礎,政治風險極高的中國大陸,這項政治風險的競爭力排名都還名列第四十七名,優於台灣持續惡化中的排名。
社會凝聚力表現差
此外,政黨對立所導致的社會分歧,也使得我國在社會凝聚力這項競爭力排名,落居在第四十九名,僅略優於菲律賓、阿根廷,全球社會凝聚力排名最佳的則是新加坡,對岸中國大陸列在第十九名。
對此,經建會官員表示,IMD有關非量化性質的評比指標,是採用外籍高階經理人的問卷訪談資料,雖有其主觀性與抽象性,但近年來國內政局紛擾,加上兩岸關係緊繃及核四案等重大爭議事件,確實帶給國際社會我政治穩定度及社會凝聚力欠佳的不良印象。
另一方面,隨著國家競爭力持續進步,是否就此帶動國民所得成長,也值得進一步檢視。
根據主計處公布的國民所得統計數據,拜經濟回溫所賜,台灣今年平均國民所得可望從去年的一萬三千一百美元,成長至一萬三千九百美元,勉強回到民國八十六年間的水準,不過,相較於民國八十九年國民所得曾一度超過一萬四千餘美元,近年來台灣國民所得成長似乎呈現原地踏步,更遑論四年前時任行政院長的張俊雄,當時所喊出的「Taiwan Double」,也就是到民國九十九年,台灣國民所得將倍增為兩萬八千美元的口號,有絲毫落實的可能。
國民所得有待提高
台經院二、三所所長龔明鑫指出,從各先進國家國民所得成長的經驗觀察,台灣若要持續提高國民所得,前提必須是要能確保產業轉型全面成功,加速發展協助製造業轉型的服務業部門,以提升資源使用效率與工業產品的附加價值,雖然十年內要達到國民所得倍增的目標恐難實現,但到民國一○一年,我國民所得要成長至兩萬美元,並非完全達不到。
龔明鑫認為,台灣若要國民所得持續成長,一定得拋棄長期以來發展製造業的降低成本思維,才能和靠成本優勢的落後國家做出明確差異,否則將落入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提出的,台灣將因缺乏國際化的政策及教育制度,限制經濟發展,使得未來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停留在一萬五千美元上下的成長極限。
加速發展國際品牌
龔明鑫強調,政府帶頭推動如會計、資訊或物流等專業性的服務業發展,成為製造業轉型的助力,才能突破當前台灣面臨的競爭力瓶頸,而過去兩年多來,政府為鼓勵民間企業投入研發成立研發中心,提供科技國防役的員額給民間企業的做法,都正逐漸帶動台灣的轉型契機,未來政府還應加速引導國內產業,朝國際品牌的方向發展,才是確保產業競爭優勢的積極做法。
|
其他: WEF公布 台灣競爭力 升至全球第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