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訪客
文章: n/a
|
關於long hua兄發表的"我們是否真的需要超頻???"
在看了諸位網友的感覺後...大家似乎都認為P4才需要超頻...
但是...小弟我是EMI測試工程師,不是做音樂的EMI是"電磁干擾檢測"的EMI... 講實在話,由於工作的緣故最新版的P4及最新版的K8,小弟我都做過測試... 講一句公道話,P4基本上EMI比K8來的好太多了... 但這也是P4效能不彰的緣故,因為效能與EMI是成反比的... 為何呢,由於"展頻"這個技術的發展,使的CPU之類產品的時脈可以上升,但是INTEL絕對不是故意要把可以超3.0G的2.4GP4當2.4G賣,其實最大的原因往往是EMI沒辦法符合標準,回到主題,為何P4CPU的EMI會比AMD來的好呢,這就是原因的所在,架構的問題只是其次,最主要的還是因為EMI不好過,所以P4通常會做展頻的動作,但是展頻的動作會造成能量無法集中,而電磁波也會跟著下降,而AMD的CPU在這方面就不是做的很好了,這樣講並不是說AMD不好,一些大廠的主機板通常也會利用外部元件達成展頻的動作,有人會說某些知名廠商的主機板不好操,但是各位可有想過為何小廠的主機板會比較好操嗎,大廠的工程師都是笨蛋嗎...明明知道超頻可以賣的更好,為何不在主機板內內建更強的超頻動作呢,那是由於知名廠商的東西通常要賣到國外去,而國外是十分重視EMI的問題,不然你以為大廠商為何要多花數十到百萬元來做EMC認證呢??主機板的BIOS中,有一個選項"Spread spectrum",你知道這是幹麻的嗎...??這就是將PC內部的工作頻率做展頻動作... 微星的MB說明書上寫到:為了使EMI更好建議開啟此選項,但是若要超頻的話,並不建議打開此選項,打開此選項會造成效能降低. 這樣子講各位能明白嗎... 另外一項產品就是LCD,大家都認為其實LCD的輻射比CRT來的小,其實不竟然,有的LCD產品電磁波甚至比CRT強...所以還是買有認證的比較安全... 每天看著頻譜分析儀,小弟真的有深深的體會,最近華碩不是才被講的很難聽嗎... EMI這種東西到底重不重要...只有做過你才知道它的恐怖,曾經有位大公司的資深工程師跟我說過:如果你想多活10年,還是少玩超頻些... 其實又很多雜誌及玩家並不懂EMI,它們通常只知道效能有差...但你可知道PC的輻射有多強...世界各國都有EMI的規範,PC類的EMI其實都不是很好,但是對一般使用者而言,其實沒麼感覺,但是小弟天天在看,講一句事實,不是有些雜誌廣告一些很方便的開放式PC系統,但你可曾想像這是多麼危險的自殺行為嗎...人體是最佳的電磁波吸收材質,真的,不管產品的電磁波有多強,只要一靠近人體就會被人體吸收掉... 大家可能不曉得機殼為何要用金屬材質,散熱佳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隔絕電磁波外洩啊,所以機殼的側板絕對不要再開機時打開,PC所散發出來的絕對不是你能想像的,再此良心的建議各位,想多活十年或是少些癌症,超頻還是玩玩就好,不要長期使用,PC更是不要打開來用... 聽的進去的朋友就信一下,聽不進去就算了...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pr 2004 您的住址: 網世界 The WORLD.
文章: 926
|
感謝您的經驗談.......也提供了另一種對於超or不超的思考.
我對於電腦使用也由原本的超頻觀念轉變成不超頻派,而且一直堅持一點就是不管超或者不超,機殼是一定要關的(當然也因此在超頻上不能施展的開,而且散熱設備也投資頗巨,最後才體認到廠商這樣設計,乖乖用才是穩定的道理).........看來當初的堅持,現在看來也有那一點益處啦 ![]()
__________________
在充滿超頻想法的小眾世界,不是我生存之所在,別了,PCDVD!!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Dec 2003
文章: 289
|
糟糕了,我的機殼從買來到現在沒關起來過,我死定了...
__________________
K8 3500+ with HYPER 6 K8N NEO2 Platinum GSKILL TCCD 512MBx2 X800XT PE Monitor:202P4 Sound:EMU-1212M and S2-4100 WD 74G 萬轉碟 ASUS DRW-0804P Enermax 480W CASE Lian-Li V2100 全未超頻.....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Feb 2002 您的住址: 豐原~~
文章: 850
|
偶已經裸機將2800+超3200+ 1.7V好幾個月了...糟..@_@!
最進精神都不好 難道是.....=_=!
__________________
CPU: Intel® Core™ i7-6950X MB: MSI X99A GAMING PRO CARBON RAM: Micron DDR4 2400 16gx8 VGA: MSI RTX3050 GAMING X 6G SSD1: PLEXTOR M8PeG SSD2: INTEL 750 1.2TB POWER: CORSAIR AX1600i + HDPLEX 500W OS: Windows 2019 in ram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Dec 2003 您的住址: 台灣的某處
文章: 1,340
|
引用:
我也是......因為關起來太熱了...... ![]()
__________________
![]() 免費脫換喔........ ![]() ![]() ![]() ![]() ![]()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Nov 2002 您的住址: ??
文章: 806
|
感謝阿任兄另一方面的看法...
不知道阿任兄有沒有辦法提供一些數據數值來給我們做比較呢? 能過EMC檢測的值大約是多少? 有沒有展頻差了多少? 超頻超久了也有點不知所以然 ![]() 能穩定小超+溫度低就好 ![]() 現在能改善健康這方面...也算是"穩定"的一種吧 ![]() 高頻電磁波聽說會在CPU跟散熱片之間震盪,不知道電磁波發散範圍跟CPU方向有沒有關係 會不會在CPU的正反面會比較大?側面比較小?因為機殼前方沒有像測版有一整片金屬防護著....... 可是我人是在機殼前面 ![]() 嗯嗯 來開展頻好了....雖然效能會差些 人穩定比較重要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Apr 2004 您的住址: 新竹/台北
文章: 652
|
先說,我是個電機系碩士班畢業生,
畢業後工作雖然跟EMI無關, 但也做過一年硬體工程師,跟搞了四年的無線通訊... 讀原作者的說法之後, 個人看法如下: (1) 展頻有助於通過EMI認證 沒錯, 但對於人體的影響有沒有比較小呢? 因為展頻只是把EMI的總功率分布到較大頻寬上去, 從頻譜分析儀上來看, 頻譜會從原本瘦瘦高高的一根,變得較為矮胖. 而EMI認證只管"高度"不管寬度, 所以較容易過EMI認證並不表示總功率較低. 個人傾向於認為在展頻不會改變總功率的情況下,對人體的影響是一樣的. (2) PC 的輻射強 多強我是不曉得,但是再強也強不過明目張膽經過 功率放大器 跟 天線 打出來的電磁波. 我說的就是越來越多的無線通訊. WiFi- 一般最大輸出功率約 20dBm(0.1W), (指Barker/CCK, OFDM的功率通常較低些). GSM手機, 通常可能在 1~2W 會擔心PC 輻射的人, 也該考慮別用手機跟無線網路卡. (不過好像越來越多的點會佈建AP....) 不過個人倒是非常支持pc的殼要封好,並且也不用透明側板.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ug 2003 您的住址: 高雄+台南
文章: 251
|
完了
我裸機好久囉,我死定囉cry: "媽,爸 請原諒孩兒不孝": ![]()
__________________
CPU:INTEL E6600 OC 3.2G (400*8) Heat Sink:TUNIQ TOWER 120 Main BoardCooler: GA-965P-DS3P RAM: 黑金剛(D9MGH) 1G*4 HD: WD500G*2 WD160G*1 WD320G*3 WD250G*3 Monitor: DELL 2707WFP VGA CARD: FOXCONN 7900GS 256M DVD-RW: BENQ DW1640X2 Sound Card:AUDIGY2 ZS NIC: Intel PRO/100 S Desktop Adapter Mouse:LOGITECH MX1000 Case:Lian-Li V2000 Plus2 POWER:新巨 G1 500W SPEAKER :ALTEC 621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Feb 2004
文章: 164
|
有沒有那種簡易的檢測輻射 電磁波之類的工具呀
我想實際上測試看看我自己的電腦 有個實際的數字會比較安心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
來參加狗聚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