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Dec 2008
文章: 186
|
ASUS GTX460 1G DirectCU解析
![]() ![]() ASUS DirectCU其實小弟之前就拿過一張768MB的,這次又拿到一張1G的真是開心,而1G是藍底4條白紋的外殼、加上三條直徑8MM的熱導管、還有風扇上面也多了上四條凹條下四條凹條、散熱晶體也比768MB的長一點,768MB就是黑底綠四條紋的外殼、加上兩條直徑8MM的熱導管,所以不止是記憶體顆粒數上的不同以外還有GPU/MEMORY CLOCK頻率不同,在散熱器上面其實也有不少的不同,總之就是買1G不止規格上面還有風扇也會比768MB的還要好一點。 ▼這次彩盒部分也是採用同一款設計,威嚴的人身獅頭天使翅膀怪物 ![]() ▼背面部分就寫一些簡易說明阿,還有這款風扇請叫他DirectCU但是雖然一樣名字其實還是有小小的不同款 ![]() ▼115% Speed當然是在跟公版的460 1g頻率做比較,其實現在沒有一張460自製款不是超頻版本Orz,很難看到一個晶片各家都是出超頻款的情狀,可見得460的超頻性不是只有NV自己在自吹,各個AIC產商也是有認同的 ![]() ▼這款的GPU CLOCK是超到775MHz ![]() ▼金牌要現身了 ![]() ▼ASUS的包裝應該是不用多講的,內盒的部分中、高階都是很具有質感的 ![]() ▼這次附的配件也差不多就這些,包含DVI轉HDMI、DVI轉D-SUB,不過也沒有MINI HDMI轉HDMI了(不過這次似乎各家460幾乎都沒送mini HDMI轉HDMI了Orz) ![]() ▼忍不住再拍一次本體,可以發現風扇的華碩貼紙是雷射的喔 ![]() ▼****正面PCB的LAYOUT ![]() ▼背面PCB的LAYOUT ![]() ▼這是俗稱的強化PCB支架,避免散熱器太重造成PCB彎曲 ![]() ▼彈簧螺絲加強固定 ![]() ▼散熱器鎖孔都要上墊片已黏上PCB板不用怕掉落(墊片可防刮傷、加強鎖力、防Ars) ![]() ▼MosFet散熱片僅有GPU MosFet上才有散熱片 ![]() ▼背面也有一片散熱片,但是這片主要是提供給華碩特製的省電晶片EPU使用 ![]()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Dec 2008
文章: 186
|
▼就是這顆晶片讓華碩的460可以更快速的在不使用情狀降頻(甚至可以降到比其他家還要低的頻率),使用的時候馬上提高頻率,用硬體的控制代替軟體控制擁有更快更穩定的調控
![]() ▼MosFet的散熱片用很軟的口香糖散熱片 ![]() ▼可以看到這次背面給EPU使用的散熱片,比起768MB的固定方式更完整了,尤其邊角的墊高軟墊 ![]() ▼I/O PORT還是雙DVI跟一個Mini-HDMI插頭 ![]() ▼GF104晶片1G後面接的型號325,768M是300,最重要當然是MADE IN TAIWAN阿 ![]() ▼4(GPU)+1(記憶體)相的供電,以及全封閉式電感跟固態電容 ![]() ▼記憶體是用Samsung,想要知道詳細請自行Google記憶體型號 ![]() ▼GPU每相使用2H2L的MosFet ![]() ▼記憶體是使用2H2L的MosFet ![]() ▼雙PCI-E 6PIN供電設置是上方插入 ![]() ▼背面也是可以看出有不少鉭質電容 ![]() ▼散熱晶體正面 ![]() ▼散熱晶體背面 ![]() ▼可以看出是HDT的接觸面,其實這樣設計對於顯示卡而已是不錯的構想,大部分不喜歡HDT的原因在於會卡散熱膏,但是他的優點是更直接性的導熱能更快速,重點是顯示卡的散熱器基本上會拆裝的次數相對CPU而言是非常少的 ![]() ▼為了達到雙SLOT風扇高度,所以散熱晶體中間設計凹?讓風扇有位子放 ![]() ▼一共三根8MM的熱導管 ![]() ▼散熱片厚度約0.3mm,並且跟熱導管接合情狀很密 ![]() ▼直徑約9公分的風扇一共9片葉面 ![]() ▼這款的風扇有上葉面四凹痕下四凹痕,設計概念可能是要減少風切聲(這點我比較無法確定) ![]() ▼正4PIN風扇,使用PWM晶片硬體調控最即時又準確的轉速反應 ![]()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Dec 2008
文章: 186
|
▼風扇線是用互纏方式整理
![]() ▼風罩體 ![]() ▼這奇怪的粗糙點把玩很久,個人認為是要減少葉片跟風罩接觸造成的刮痕 ![]() 以上是整張卡的拆解,接下來看看燒機跟3D Mark06 測試平台: 中央處理器:Intel I5-750 OC 3.4G 1.232V 主機板:Asus P7P55D 記憶體:正創見 DDR3-1333 2G*2 硬碟:WD 640G AAKS*2(無RAID)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M12D 650W 機殼:ThermalTake V4 Black CPU散熱器:CoolerMaster Vortex PLUS CPU散熱器風扇:因為Vortex附送的風扇有不少的聲音,所以換上Enermax 靜蝠 作業系統:Windows Vista SP2 64位元旗艦版 ▼整個平台測試打開測蓋 ![]() ▼先看看GPU-Z,NV設計的GTX-460核心/記憶體時脈是675/800,ASUS DirectCU TOP這張預設拉到775/1000滿猛烈的 ![]() ▼重點是預設775/1000有沒有偷加壓,在測試跑的時候並沒有偷加壓 ![]() ▼EPU的效果達到減壓,而且降頻降的很低 ![]() ▼3D MARK06(預設:解析度1280*1024、無反鋸齒、無反線性) ![]() SM2.0得分:8071 HDR/SM3.0得分:9814 CPU 得分:5093 總分:20080 ▼特效全開(解析度:1680*1050、8X反鋸齒、16X反線性) ![]() SM2.0得分:6497 HDR/SM3.0得分:5539 CPU 得分:5099 總分:14650 接下來看燒機測試 ▼燒機十五分鐘,溫度最高82度 ![]() 優點: 1.EPU可以讓不使用時達到極低的時脈跟電壓可以達到省電加上風扇可以更低轉速達到安靜效果 2.在PCB板上的用料並非公版用料,用料上面採用四+一相的2H2L算不錯的設置,目前很難找到2H2L的顯示卡可見用料比起公版還要好上一級 3.完整的MosFet散熱 4.預設的超頻幅度很高並且沒有偷加壓 5.預防PCB彎板的強化支架 6.華碩提供更完整的保固方案 缺點: 1.用FurMark燒機,GPU滿載時可以感受到風切聲,這款不算安靜的風扇 2.PCB上方PCI-E供電插孔,對於機殼不大的用戶上蓋時可能會造成供電線頂蓋 3.核心溫度在GPU滿載時、溫度抑制在可接受範圍內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l 2004
文章: 941
|
頂一下
開啟 460戰火時代的 雙卡<微星 華碩>之一現身了 脫的蠻徹底的 我覺得這塊卡明年撿便宜應該是可以期待的吧?? 至少價格可以再往下滑一些些嗎?? 等這波庫存清光光還有 ati 6xxx系出來時 這卡不知會不會又成為全民基本備配呢 目前為止好像看過很多的評價 460都蠻不錯呢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Sep 2001 您的住址: 1342萬光年外
文章: 896
|
引用:
公版的460不也是這樣嗎? 用BIOS就能達成動態調整時脈跟電壓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5
文章: 1,065
|
質感很好..真想買一片來玩玩..可多少購入?
不過吃電那麼兇啊...得用到"雙PCI-E 6PIN供電設置""..?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Nov 2002 您的住址: 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
文章: 6,346
|
引用:
這邊不得不講一下 CPU的晶片DIE通常比較小顆 再加上Cooler競爭激烈 放了一大堆導熱管 通常是導熱管佔用符寬遠大於DIE GTX460的狀況又不一樣 NVidia刻意把DIE 橫向拉長 去配合導熱管的散熱器 再加上扣具壓力比較低一些 而這只是中階的卡,也極少看到超過3根導熱管 HDT算是用得很恰當,每根熱管都能覆蓋到DIE上
__________________
要用FurMark燒機請注意,作者建議跑15分鐘就好/電腦電源接頭規格 加入 F@H分散運算,幫助對抗疾病/ /加入WCG分散運算,幫助解決癌症,AIDS,糧食與能源問題 http://cid-d082ecba16a55988.skydriv...=GetSharingLink VGAMaster 請多多支持,歡迎任意轉貼! ![]()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Dec 2008
文章: 186
|
引用:
感謝提醒我這部分剛剛知道有誤所以晚點會再回復更改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Dec 2008
文章: 186
|
引用:
感謝鐵匠大大的詳細教學小弟受受教了 |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2
文章: 3,258
|
相當棒的分享,細部介紹很清楚,給個讚!
其實在介紹各家產品時,效能部分可以免了, 因為不夠全面,網路上可以找到更全面的專文測試太多了, 如此可以避免效能測試所引起的爭執, 把介紹重點放在消費者看不到的地方, 比如使用情形、溫度、噪音、用料、質感、特色、細部、入手價等, 更能呈現測試文的價值, 測試文不可能完美,有時會出現不少瑕疵, 但至少讓泰半人認為這是測試文,不是業代文,就算真為業代亦無所謂, 我得說照片拍的很好,質感有出來,讓人有購買的衝動, 個人查了一下,這塊時脈775/1000, MSI HAWK為781/900, 價位則比HAWK低20美金上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