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2
文章: 26
|
我的燒錄機是LG GSA-4166B
支援光雕和DVD-RAM 二手買回來約一個月 年齡大概一兩歲 剛買回來的時候記得還可以讀CD(包含各原版及空白片和燒錄片)沒問題 用過它稍過的片不到十片 現在卻只能讀DVD(包含各原版及空白片和燒錄片)而已了 任何CD置入都只看到讀取燈閃得很辛苦後沒反應 用DVD清潔片(只有帶一毛刷)清潔過無效 想請問有沒有得救? 讀CD和DVD的讀寫頭是否為分開的? 用多毛刷的DVD清潔片有沒有幫助? 謝謝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5
文章: 576
|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警告,切勿使用代有毛刷的光碟清潔片,來進行清理讀取頭的動作,
在高速旋轉的情況下,樹酯材質的光學透鏡相當容易產生刮痕~~~ 還有目前市售的DVD光碟機(包燃燒錄機種),其雷射頭的鏡片雖然看上去只有一組, 但事實上其內部雷射發射/接收的模組至少由兩組以上構成,分別為DVD與CD兩種, 若遇到燒錄器的機種,也可能會有3組以上的雷射晶體! 這是因為光碟機採用的雷射光源為半導體雷射, 半導體雷射很難把兩種不同發射波長的材質做成單一晶體(有這種技術但成本比單一波長的晶體為高), 因此在DVD與CD兩種不同光學讀取波長的情況下,才會有兩組甚至以上的雷射晶體。 基於以上原理,所以故障情況發生時,會出現只能讀DVD或CD的情況, 畢竟兩組雷射模組同時故障的機率,要比單一模組發生故障的機率低很多。 此文章於 2007-04-12 04:16 PM 被 Belldandy_1 編輯.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5
文章: 576
|
=======上一篇超過編輯時間所以....只能開第二篇,版大請見諒=======
忘記提醒一點,一般燒錄機的機齡若屆滿2年以上,就算雷射頭還能用, 但是樹酯材質的光學透鏡也可能因為運作時的溫度產生劣化, 導致聚焦能力大減,所以在新機一台才1千多的市場價格下, 實在沒必要買二手機。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2
文章: 26
|
感謝大大解答
詳盡卻又容易明白 其實使用毛刷清潔騙之前有考慮到刮壞讀取頭的問題 無奈機子買來沒多久就不能讀CD但卻讀得到DVD 實在是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才會心生邪念想死馬當活馬醫 而人在國外消費也不輕鬆 這台二手我買約一千多台幣而全新則要約兩三千台幣 此次教訓後對於消耗品將聽取大大建議購買新機 另想請問在不使用毛刷清潔片的情況下,如何有效清潔一般光碟機內部讀頭? 再次感謝大大解答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5
文章: 576
|
對於過保固的機種,最好的清潔方式就是"拆機",
打開光碟機殼後,利用一般攝影器材專用的吹塵球針對鏡頭除去灰塵, 盡可能不要用棉花棒沾上工業酒精(粉紅色的那種)去清潔, 有種說法是醇類溶劑可能會損壞鏡頭上的光學鍍膜, 不過我不是化工相關科系人員,無法證實這說法的正確性, 樓主姑且參考就好! 以上是建議清潔的手段,不過根據經驗即使是使用許多年的光碟機, 拆機後其實很少發現鏡頭卡灰塵的,推測是因為光碟片在內部高速旋轉時, 由於碟片塑化材質易產生靜電,所以反而吸附了原本應該附著在鏡頭上的灰塵纖維, 可是其他電路板或拖盤入口附近的零件,由於離運轉的光碟片較遠, 似乎受不到光碟片的"關照",所以反而比鏡頭更容易積塵。 在我的個人看法裡,利用清潔片清潔光碟機的迷思,似乎是來自於傳統磁帶機清潔磁頭的習慣, 在光碟播放設備取代磁帶設備的時代裡,原來販售清潔袋的廠商想出了避免"失業"的手段, 那就是"光碟清潔片",而且莫名奇妙的為清潔片裝上微小的"刷子", 可是那脆弱的懸浮鏡頭光是用棉花棒擦拭都覺得"粗魯",讓動不動都幾千轉的光碟片裝上刷子, 真稱得上是"光碟機殺手"的組合。 不過這只是我自己懷疑的陰謀論,到底光碟清潔片有沒有效,還是讓廠商自己解釋吧!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pr 2005 您的住址: NJ
文章: 982
|
引用:
現在一台LITEON的20倍DVD-RW..小盤進貨價大約是US$33(不帶光雕.帶光雕約US$37) ..零售價約在US$45~60之間...所以別搞舊的了..現在電腦的零件都快跟印表機一樣了.... 墨水用完就可以換一台新的了..壞掉換新.有時比維修還便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