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數位影音討論群組 > 影片討論區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Bono Tung
Regular Member
 
Bono Tun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5
文章: 64
HBO - 美國天使 Angels in America


HBO要播美國天使了


12月 1日

22:00 美國天使 第一章:惡兆當頭
23:00 美國天使 第二章:試管培育
23:55 美國天使 第三章:天降使者



12月 2日

22:00 美國天使 第四章:尋尋覓覓
23:00 美國天使 第五章:深不可測
00:05 美國天使 第六章:親臨天國

     
      
舊 2005-11-30, 12:28 P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ono Tung離線中  
Bono Tung
Regular Member
 
Bono Tun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5
文章: 64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美國天使 搶搭同志熱潮 2003/03/02
 名著改編的「孽子」在台灣掀起不少話題,而歐美電視觀眾明年也可望被捲入同性戀話題的風暴之中。曾獲普立茲獎肯定的名劇「美國天使」,已被奧斯卡導演麥可尼柯斯拍成迷你影集,由艾爾帕西諾、梅莉史翠普、艾瑪湯普遜等影帝影后主演,艾爾將要首度飾演愛滋病患者,相當受到矚目。
演員陣容堅強不輸電影大片的「美國天使」,原是紐約劇作家湯尼庫許納撰寫的舞台劇,上演後叫好又叫座,更獲得普立茲獎的殊榮,成為不少評論家心目中的「經典」名劇之一。而情節關照二十一世紀來臨前,美國各世代、種族的同性戀者生活,劇中的主要人物多數是隱性或顯性的同性戀者,又有人飽受愛滋病的折磨,取材之大膽也是其受到注意的主因,國內以往也曾有出版社推出中文翻譯本,但好萊塢一直未將之搬上大銀幕,直到麥可尼柯斯取得 HBO 的「金援」,才促成了迷你影集的拍攝。

從未合作的艾爾帕西諾、梅莉史翠普、艾瑪湯普遜,都衝著麥可尼柯斯的面子點頭演出,而艾爾扮演患愛滋病的中年律師、梅莉飾演他好友的母親、艾瑪則飾演片名中所指的「天使」,都讓影迷萬分期待。目前這部全長六集的劇集,已經結束在義大利與美國的拍攝工作,進入後製階段,預定明年起在歐美播出。
 
舊 2005-11-30, 12:36 PM #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ono Tung離線中  
Bono Tung
Regular Member
 
Bono Tun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5
文章: 64
資料來源: 中國時報


蔡康永盛讚「美國天使」:主流社會裡, 弱勢族群如何自處 2005/4/5

在美國橫掃金球獎的電視電影「美國天使」,最近終於在台灣發行 DVD。平日就廣泛涉獵電影與影集的蔡康永,不僅大力推薦這部難得一見的影片,更對片中深有所感。



片中一名黑人同志護士,在每一方面都是主流社會中的弱勢族群,他直率地說:「我不需要喜歡美國,我只是住在這裡。」蔡康永表示,這在大家都得高喊「愛台灣」的此地正是當頭棒喝。他語重心長地說:「我沒有要倡導這種看法,但是台灣看到應該要很警醒,因為我們非常需要這種態度。」


由艾爾帕西諾、梅莉史翠普等巨星主演的「美國天使」,由知名舞台劇改編,並由大導演麥可尼科斯執導,以1980年代的美國為背景,結合了政治、同性戀與愛滋等議題。蔡康永坦承�***中部分關於美國政治以及猶太人、摩門教的議題,以及高度文學化的語言,對於一般觀眾也許偏難,但片中還是有太多值得台灣觀眾思考的深刻內容。


蔡康永原本最愛看的影集是「六呎風雲」,但他對「美國天使」比「六呎風雲」更加敬佩,因為片中已完全不只是個人的小情小愛,而是探討人與大環境整個政治氛圍間的關係,呈現人在一個時代中如何活下去,這點對中國人來說更是少見的角度。

作者: 張士達/台北報導
舊 2005-11-30, 12:37 PM #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ono Tung離線中  
Bono Tung
Regular Member
 
Bono Tun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5
文章: 64
蔡康永 推崇美國天使


【記者麥若愚/報導】2005/04/05
去年5項金球大獎的HBO自製迷你影集「美國天使」,因為有強烈的文學性,探討80年代同志與愛滋議題,推出DVD的華納家庭娛樂,想找蔡康永代言被婉拒,蔡康永說,「我本身很喜歡這部6小時的劇,但內容『極文學』,有些美國文化背景連我都不了解,一般觀眾恐怕不容易投入。」

蔡康永在「康熙來了」主動推薦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後,引來一堆藝術電影找他,都被他婉拒,蔡康永說,「我會推薦『革』片,因為超崇拜南美革命英雄切格拉瓦。」劇本得過普立茲獎的迷你影集「美國天使」,也是蔡康永近期看過的高水準好劇,他笑說,「我最愛的影集是『六呎風雲』,認為那是電視上能做到最大的文學度,但大到像『美國天使』的過度文學,我懷疑一般觀眾的接受度。」

「不過這部劇可以讓人練最優雅的英文,是很棒的英文教材,劇裡天使講的對白,幾個同志男主角間的攻擊吵架,都讓我想覆頌對白。」蔡康永最喜歡「美」劇艾爾帕西諾演的極右派政客角色,「那種人我覺得最不可思議,他是Gay卻不承認,說自己只是『玩男人』的人,是極嚴重的性別沙文主義者。」蔡康永說,「美國真的有不少政客,自己是Gay還立法打擊Gay,取得社會認同,像50年代在電影圈掀起白色恐怖的麥卡錫,迫害共產黨與同志,結果最後證明自己是同志。」

「美國天使」勇奪金球獎最佳迷你集、男女主角、男女配角5大獎,蔡康永認為,「好萊塢經歷過麥卡錫白色恐怖時代的影人,包括馬丁史柯西斯等,都是現在好萊塢最掌權的,傷痛猶在,現在用類比角度看『美國天使』,還是有出處來源,艾爾帕西諾的角色,就像是不接受弱者的大美國,我覺得『美』劇得獎,是投票給獎人表達對時代的憂慮與警世,所以看奧斯卡、金球獎、艾美獎這類得獎名單,常能看出某種『訊息』。」

學電影的蔡康永,將來一定會當導演,他說,「現在做電視累積的人脈與資源,我相信找資金不難,而且做慣電視,拍電影一定有商業性,因為做電視,都是等節目播後的迴響,拍電影也要拍給大多數人看,我不能忍受只有80個人看過,其他人沒聽過這種處境。」蔡康永目前在寫長篇小說,講2個恨家庭的15歲年輕人瀕臨崩潰邊緣,「這很可能是我將來拍電影的題材,因為寫長篇小說時,心裡都會構思電影畫面。」
舊 2005-11-30, 12:39 PM #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ono Tung離線中  
Bono Tung
Regular Member
 
Bono Tun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5
文章: 64
來源:【藍祖蔚專欄】


作者:藍祖蔚

有的演員,一輩子都在重複相同的角色或戲路;有的演員則像變色龍,每一回的表演都讓人眼睛一亮,看到她一次比一次更往下挖,挖出自己更多面的層次。

任性又倔強,想要追求的人或物,一定要追上手,這是章子怡在大銀幕處女作《我的父親母親》中的戲路,後來的《臥虎藏龍》、《十面埋伏》到《2046》,她都還在相同的格局中打轉,沒有超越、提昇和突破,命運和她相同的演員還包括成龍、李連杰等人,其實,大家都希望他們不要變,得能再看到他們打響名號的絕技表演,得能回味重溫他們的昔日光華,就是我們的福氣啦!

周潤發在港片時期的小馬哥造型,膾炙人口,然而他不只是會重複自己,在《等待黎明》、《英雄會少林》到《傾城之戀》中,他端出各式不同的菜式,讓我們看到他驚人的潛力與魅力,但在進入好萊塢之後,上了年紀的小馬哥不論是《替身殺手》、《魔鬼英豪》、《安娜與國王》或《防彈武僧》,微笑依舊、身形依舊,唯獨缺了華采,應驗了好萊塢某位影評人的形容:「他沈沒在好萊塢的浪潮裡了。」

演藝圈是非常現實的,你過去厲害,不代表永遠厲害,你曾經綻放光芒,不代表你就是恆星。大明星走過巔峰,偶爾也會失足。

「人魔」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演技早已公認爐火純青,然而他在《狂愛走一回》中挑戰畢卡索,依舊是那一口牛津腔的英文,依舊是內心火山蠢蠢欲動的表演方式,卻無法具現天才橫逸、行事狂妄的畢卡索肢體動作,你看到的還是你熟悉的「人魔」,而非傳奇中的畢卡索。雖然,對很多人而言,驚世駭俗的畢卡索就是「人魔」!

1980年代的梅莉.史翠普曾經有百變天后的美譽,演什麼像什麼是她的基本功夫,每次演出都會換腔調改口音,更是她的絕學,從《克拉瑪對克拉瑪》開始,舉凡《越戰獵鹿人》、《蘇菲的選擇》、《法國中尉的女人》到《遠離非洲》,你只能致敬再致敬!然而,《時時刻刻》裡,你看到那位現代版達拉威夫人,一舉一動的內涵及暗示意味都己充滿斧鑿痕跡,焦急時就手足無措,悲憤時就顧左右而言他,演員的表演已經讓觀眾可以清楚預見,那就沒有意外,就沒有感動了!

我無意挑剔,無意揄揶,本文提到過的影星都曾經創造過讓人難忘的銀幕光華,不能突破,有時候是製片人根本不想:「你那一套很管用,就繼續那樣吧!」有時候也是自己專揀自己熟悉的戲路去演,就像有的人演講或上課,就用萬年講義一講再講一樣,重覆自己並不是罪惡,更不是錯,就像人生日出日落,我們重複著同樣的生活節奏,重複著同樣的衣食住行。

對於演員而言,留住巔峰的剎那就夠了,在觀賞華納發行的HBO迷你影集《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DVD時,這樣的思緒一再在我心頭翻滾著,因為我真的見証到了一次非常精彩的表演。

《美國天使》耗資六千萬美金拍攝,堪稱是電視影集前所未見的手筆,演員陣容超強是這套六小時的迷你影集成本驚人的主因,光靠艾爾.帕西諾、梅莉.史翠普和艾瑪.湯普森三位奧斯卡帝后的金光加持,就夠吸引人關切的,互飆演技的場面也極有看頭。

艾爾.帕西諾飾演的邪惡律師一身翻雲覆雨,在名利場中予取予求,在性欲世界中更是兩性通吃的狂魔,染上了愛滋在病榻奄奄一息之前,他還是堅稱自己只是罹患肺癌,沒有同理心對待負責照顧他的同志護士……醜陋的靈魂、猙獰的欲望都是他從《女人香》之後非常固定的表演戲路,不論別人的鋒芒如何,只要有他在,就有好戲看,他要再怎麼突破?沒有人可以有答案。

梅莉.史翠普則是一人分飾三角,她既是虔誠的摩門教徒,一聽說兒子出櫃愛了男兒,就急著要求挽救兒子婚姻的老媽;也是被壞律師逼死,含恨以終的不甘陰魂;同樣也是協助上帝處理人間事物的天使。她的天使戲很少,很難發揮;她的陰靈角色,頗得陰陽怪氣真傳,但是角色只求復仇,若非最後唸起祈禱文時,讓人看到了她收起復仇怒火的寬恕憐憫之情,還真會讓人為之扼腕;即使是她最擅長的傳統媽媽角色,除了拒聽兒子的出櫃電話那一幕,讓人驚佩之外,其他的戲份也乏善可陳,面對事業有成,又已經成家立業的孩子竟會在半夜打電話出櫃,那種既驚又怕,只想當蝸牛,不敢面對事實的惶惑之情,簡短又有力,表演得恰如其份。

艾瑪.湯普森戲路寬廣,悲情、詼諧、誇張、內斂她都能演,在《美國天使》中,她既是美國天使,又是專治愛治的醫師,演醫師時敬謹專業,細心體貼;演天使時卻粗枝大葉,只會窮喳呼,把神聖的天使演成了喜感十足的官僚,符合了原著劇本痛斥上帝落跑,不能疼惜世人,留下廢墟人生的強烈指控。她甚至還演出全裸交合的荒誕啟示錄,演什麼就要像什麼,不在意自己固定形象的專業精神,更讓人印像深刻。

這三位拿走大半片酬的天王天后表演,對我而言都是襯托紅花的綠葉而已,《美國天使》中真正的巨星反而是片中的配角護士Jeffrey Wright。


他是一百八十公分的黑人男星,然而舉手投足卻很有「娘味」,穿耳洞,戴絲巾,傳統性別的標準定義到了他身上已經完全不適用,他體貼地傾聽同志的心聲,他耐心地照顧暴燥病人,我們從男兒郎身上看到了所有女嬌娥的標準身段,看到了一位出櫃同志絲毫不媚俗,絲毫不畏難的生命尊嚴,《美國天使》被譽為是美國同志人權的重要里程碑,原著劇本的功力不在話下,然而幾位同志渲演員在Jeffrey Wright的引領下狂飆演技,讓我們看到充滿說服力的好戲,才更是關鍵所在。


本文轉載自《藍色電影夢》
舊 2005-11-30, 12:42 PM #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ono Tung離線中  
Bono Tung
Regular Member
 
Bono Tun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5
文章: 64
《美國天使:一部討論同性戀幻想曲》

.

《美國天使》的全名是《美國天使:一部討論同性戀幻想曲》,原文是Angels in America: A Gay Fantasia on National Themes。英文版出版於1993年,時報出版社1995年時出版過中譯本,賴聲川亦曾在台灣搬演過這齣戲。HBO在2003年時製作了這部戲的電視版,全長六小時,拿掉了”A Gay Fantasia on National Themes”的副標。

《美國天使》的故事圍繞在三組人身上。一對同志情侶,其中一人HIV+在接受治療;一對貌合神離的夫妻,先生愛的是男人;而後者又幫當時著名的保守政治掮客Roy Cohn作事,這位Cohn先生後來也將死於愛滋,在病房接受一位下班時是扮裝皇后的護士看顧。

但是這三組人都有相當奇異的身份。同志情侶的其中一人是猶太人。貌合神離夫妻的先生是摩門教徒。Roy Cohn不但是共和黨的政治大掮客,還似乎是個有仇同、仇猶太傾向的人,滿嘴髒話(讓為他做事的那位摩門教徒相當不以為然)──而且,還是個bottom:

Henry: Roy, you have been seeing me since 1958. Apart from the facelifts I have treated you for everything from syphilis…

Roy: From a whore in Dallas.

Henry: From syphilis to venereal warts. In your rectum. Which you may have gotten from a whore in Dallas, but it wasn’t a female whore.

亨利(羅伊的醫生):羅伊,你從1958年就開始來我這看病。只差沒幫你整型,我幫你治過梅毒……

羅伊:從達拉斯某位娼妓身上得來的。

亨利:幫你治過梅毒和肉疣。還長在直腸道。也許真是從哪個達拉斯的娼技身上染到,但不會是女的。

整部《美國天使》就在這樣的奇異設定下開展。1980年代中期,雷根保守主義的頂點。一個gay摩門教徒、一位gay共和黨員──這種在美國文化裡根本是「相抵觸詞」(oxymoron)的身份,卻真的存在,在紐約。


兩個立場完全不同的美國總統,各自形塑了一整個十年的時代精神(zeitgeist)。都說柯林頓的九零年代是科技創新、身份解放的年代。雷根的八零年代相形之下顯得慘白,後disco,許多的暗流仍只能是暗流。《美國天使》大抵上就是一部描寫暗流的作品,卻把暗流提到史詩的高度。書名說得很清楚了:”A Gay Fantasia on National Themes.”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評班雅明,說只有離生存時代最遙遠的人,最能看清楚他的時代發生了什麼事,卻也因此最痛苦。那麼,Kushner筆下的人物──甚至是因為那位先生不愛女人、鎮日服Valium解悶的Harper,那位先生信仰虔誠的母親──難道不都是離那個幸福而富強的美國、那個「戈巴契夫先生,讓這牆倒下吧!」的美國極遙遠、極遙遠的人嗎?

曾經在某個外文系的課上,我聽著我們的大教授抱怨九零年代是個「妖魔鬼怪紛紛出籠」的年代,「什麼queer的…… 這些人都跟王爾德一樣,專在世紀末出來作亂…… 最終還是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裡」(雖然,這位大教授也曾經跟我們提過T. S. Eliot可能嘗試過男色的八卦,讓我在讀著”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那首充滿性無能的無奈的令人昏昏沉沉的詩時,突然精神一振地醒了過來)。我猜大教授是懷念八零年代的,「經濟起飛,冷戰快要結束…… 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八零年代難道不是充滿了那種因為核武的恐懼而莫名樂觀的氛圍?在那個敵我分明,壓抑和禁忌還很清楚的年代?

保守的大教授,大概不會喜歡班雅明論歷史和進步:

保羅•克利(Paul Klee)一幅名為《新天使》(Angelus Novus)的畫中,有一位天使,眼神凝視某物,卻又似要離開。天使的雙眼盯著、嘴巴開著、雙翼張著。歷史的天使(der Engel der Geschichte)大概就是這副模樣吧。天使的臉是面朝著過去的。對我們來說,所看到的一連串發生的事件,對天使來說,卻是單一的災禍,不停堆著一層又一層的碎片,層層飛擲落到天使腳下。天使想要停留、喚醒死者,把被敲碎的給補完。但天堂吹來一陣風;風用力吹著天使的翅膀,竟讓天使再無法闔上雙翼。那風暴讓天使無法抵擋,把天使狂吹到未來,那個天使所背對著的未來,而天使面前的碎片,則層層堆至天高。我們稱那風暴為進步。(Walter Benjamin, “Über den Begriff der Geschichte”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1940.)

在我們嘆氣的同時,也得想到對許多美國中西部「聖經帶」(Bible belt)的居民,「總統的信仰虔誠」與否是他們投下選票的頭三項考量之一。即便是歐洲人民意調查再怎麼一面倒,他們就是動搖不了那龐大的支持者。一群「中產、白人、上教堂、贊成擁有槍枝、反對學校教授進化論、反對幹細胞研究、反對墮胎、反對同志婚姻」的龐大的支持者。這樣的刻板印象化是很危險的,程度一如那些人們看待我們這些妖魔鬼怪的危險。W. B. Yeats: “Turning and turing in the widening gyre / The falcon cannot hear the falconner; / Things fall apart; the center cannot hold; / Mere anarchy is loosed upon the world…” (”The Second Coming,” 1921. 按:德國和美國的國徽都是老鷹)。

其實過份簡單的一分為二是既危險又無聊的。我純粹想問的是,如果你正好是那和時代精神的距離極為遙遠的人,而時代的浪潮又逆著你拍打而來,你該如何自處。

以及,在那樣的暗流之後,下一個十年,你又將準備噴發出什麼樣的水花。

來源:lukhnos—λυχνος的小筆記本
舊 2005-11-30, 12:45 PM #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ono Tung離線中  
Bono Tung
Regular Member
 
Bono Tun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5
文章: 64
來源:自由時報副刊



那一雙
我看《美國天使》



◎郭強生

 《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分上下兩部:〈天禧將近〉(Millennium Approaches)與〈重建〉(Perestroika),劇作家東尼.庫許納(Tony Kushner)以近代劇場少見的格局氣魄,寫下這部震驚世界劇場、引起廣泛討論的史詩劇。故事表面上是描述幾位同志在世紀黑死病AIDS蔓延初期面臨的恐懼,與生離死別下的情感糾葛,但這絕不僅僅止於一齣同志劇而已。

 我給予這齣戲高度肯定,是因為它是近半世紀來少見的、讓人醍醐灌頂,深具啟蒙意義的「政治劇」。雖然時空場景設定在雷根主政的美國八○年代,但是從幕啟時,猶太牧師對一東歐移民老婦之死的一番哀悼詞中,已經渲染出一個更大的故事背景,關於這個世紀的離散、背叛與壓迫。

 他的同志觀點不是小情小愛,而是企圖切入歷史的真相。劇中五位男同志形成的不只是同志文化中,從陰柔到陽剛的性別光譜,更有多層的權力階級結構。這當中每一個人的膚色、宗教、職業、以至於HIV陰性陽性的健康狀態,都影響著角色的位階,同志王國裡看似惺惺相惜的共和假相亦被揭穿了。當劇中一位猶太裔同志發飆:「美國沒有天使,美國沒有精神的歷史,沒有種族的歷史,只有政治的歷史……」然而他的黑人「姐妹」立刻不以為然:「我的祖先是帶著腳鐐被奴隸船運來的,我在同志圈內是有色人種加變裝皇后,難道我們的被歧視、被壓制不算歷史?」姐妹二人當場翻臉。
族群中還有族群,情結中纏繞情結,分裂在這個看似多元的時代,時時上演。

 在八○年代初、同志瀕臨滅絕的存亡之秋,庫許納創作此劇意不在物傷其類,而是在世界大戰的記憶已遠、人類社會進入高度開發新文明的時刻,他看到可怕的災難正緩緩降臨—— 不光是病毒絕症,而是政治權力的操弄帶來的腐敗氣息,亦如病毒般蔓延。

 真正要領會這齣戲的精髓,勢必要對政治有所關心,尤其是對美國左派右派的較勁、人權民權抗爭的過程、冷戰與雷根主義有所認識。但是類似的政治戲碼又何患難求?庫許納對極右派的擔心有理,在二○○四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應可驗證。在國家赤字與反戰聲浪中,小布希的選舉操作令自由派知識分子髮指:他祭出了基督教,把同志婚姻不應合法化炒成了選戰焦點,國家於是在簡單的二分法下斷裂對立。

 庫許納將副題名之為「一齣關於國家大事的同志幻想曲」(A Gay Fantasia on National Themes),竟然十年後同志議題果真分裂了國家,是否當年庫許納早已預見?

 對諂媚的政治,粉飾太平的政治,唯利是圖的政治進行批判,在過去的文學戲劇中並不缺乏。然而人類的健忘與惰性,養成了自以為超越的譏諷冷漠,早已視前輩的道德倫理為老生長談,甚至是保守反動。但庫許納把政治看到了底處,將同志觀點帶領到了一個畫時代的分水嶺,更讓一般人透過同志觀點的披露揭發,重新解讀政治行為與權力鬥爭。

 而《美國天使》的企圖還不僅於此,作者將人類在地球上的紛擾,對應了臭氧層的破裂,以此一自然天象暗喻地球也如同免疫系統被攻破的病人,庫許納果然預言了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天災人禍頻傳的黑暗來臨?

 此外,庫許納更把猶太教、基督教、摩門教置於一爐,以他們在歷史上受過的迫害,襯托同志族群的憂患,強化了他以同志觀點解構歷史真相的說服力。希特勒的種族屠殺先由政治操縱為其鋪路,而同志面對雷根政府在AIDS蔓延初期採封鎖冷漠回應,發出孤絕哀鳴,亦是政治與意識形態攜手造成。猶太教、基督教、摩門教在遭受迫害的過程中,都曾有過大遷移之舉。庫許納以三教藉以重生的「旅程」,暗喻同志「出櫃」亦是同樣艱辛流離的一種遷徙與流放。《美國天使》不光只有充沛的批判熱力,更處處暴發類似驚人的文學想像!

 《美國天使》還有一點深受到矚目,那就是主人翁羅伊.康(Roy Cohn)是真有其人,一般美國民眾對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在五○年代,他年少得志,在有名的「抓巫婆」政治行動──「不愛美國調查委員會」(The 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 中擔任要職。以共和黨參議員麥卡錫為首(Joseph McCarthy),羅伊.康與調查局局長胡佛(J. Edgar Hoover)為其左右手的三人幫,除了打擊左派分子,更對同性戀加以威脅迫害。

 但事後最令人震驚的發現則是,這三人皆為同志,羅伊.康並在一九八六年因愛滋病過世。美國戰後最動搖國本的一項政治鬥爭,竟由三位隱藏櫥櫃的「櫃」中密友策畫執行,這個日後被揭發的事實,完全改寫了許多人以往對政治的解讀,更是嘲諷了許多男異性戀者對「權力=陽剛崇拜」的盲目。這個權力核心以法西斯的偏執包裹男同志情慾,真不是能用一般單純的意識形態可一言以蔽之!

 劇作家庫許納便以此線索發展出《美國天使》的骨架,以羅伊.康為中心牽出數條虛構的故事。羅伊.康暗戀手下,英俊已婚的摩門教徒喬,而喬亦是隱瞞自己性向的同志,妻子哈玻在這個謊言構成的婚姻中不知所措,終於罹患嚴重憂鬱症。喬在辦公室廁所邂逅路易斯,後者男友普來爾染愛滋,路易斯在恐懼與歉疚中決定與普來爾分手。被拋棄的普來爾在孤獨病中開始聽見天使召喚:愛滋病者乃是上天使者,要為這個世界帶來重要消息……

 而這個重要訊息是什麼呢?十幾年前在美國百老匯初看此劇時,心折於劇作家滔滔不絕的才情,反覆咀嚼後,更感動於庫許納批判與寬容兼具的心胸。

 注意英文劇名中的天使是複數,所以劇作家所指絕非從天而降的那位天使角色而已。劇中七位角色,其實都互為彼此的天使。天使並不一定就是福音與愛的化身,天使有憤怒也有悲情,重點就在於每個角色在孤獨恐懼中盲目摸索,但是當彼此交會之際,他們都企圖為對方、或為自己找到救贖的可能性。即使是反派的羅伊.康彷彿是撒旦的象徵,但不要忘記撒旦也曾是天使,因野心遭貶懲不得翻身後,矢志與上帝為敵。羅伊.康對喬大力拔擢,雖仍不脫權力布局的野心,但卻也是混合了父愛與情慾的真性情流露。

 庫許納對羅伊.康之死在舞台上並未刻意醜化,被溜進病房偷藥的路易斯目睹時,他亦不敢相信一代梟雄就這樣平靜地走下舞台。庫許納顯然想提醒我們,寬容與和解勝過替天行道,悲情控訴不如前瞻「重建」。即使大結局的樂觀在事隔十年後,不免讓我們有些惆悵,愛滋仍無疫苗,宗教族群衝突不斷,但是庫許納以一部作品之力,挑戰了幾世紀來對權力、性別、歷史的僵化觀點,不正已從黑暗、仇恨中跨出了第一步?

 一切的仇恨都根源於無知、一切的政治操弄都隱含著恐懼。當劇中羅伊.康被醫生告知已染愛滋時,庫許納寫出了一段令人拍案的精采台詞,如果把其中「同性戀」字眼換成任何一個弱勢團體,這段台詞可以更廣義地被詮釋為骯髒政治的最高指導原則:「同性戀不是跟男人上床的男人。同性戀是白忙了十五年仍不能讓反歧視法過關的那群人。同性戀是見不到大人物、大人物也不想見的一種人。」在這些每天呼吸權力春藥的政客眼中,扭曲與煽動無非唯一他們可相信的真相。但是他們如此的恫嚇他人與掩護自己,難道不是透露著他們一定有(自認為)不可告人的把柄?在杯弓蛇影中自欺欺人、自作自受?相反地,普來爾原本被愛人遺棄,身心受創而自怨自艾,在一般人(或羅伊.康)的價值觀中大概就是最低等的了。但是普來爾反而在接受了「使者」的任命後,成了全劇中一股前進的力量,他再不需要隱藏自己,更反諷的是,羅伊.康死得孤孤單單,竟只有來偷藥的路易斯為他祝禱。

 《美國天使》打破了我們以為政治權力莫測高深、而對之心存的敬畏。其實就是躲在陰暗處的人,在覬覦他們從無法抬起頭欣賞過的彩虹罷了! ●


舊 2005-11-30, 01:02 PM #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ono Tung離線中  
Bono Tung
Regular Member
 
Bono Tun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5
文章: 64
原著小說中文譯者:孫憶南




•書系:大師名作坊
•編號:AA0034
•作者:東尼.庫許納
 Tony Kushner
•譯者:孫憶南
•出版日期:1996/5/10
•ISBN:9571320269


美國天使
一部討論同性戀幻想曲

【譯序 】

本書是近年來美國百老匯評價最高的舞台劇,劇本以AIDS帶原者的處境為背景,作者巧妙地將焦點放在美國社會的政治、性和宗教上,劇中場景包括華盛頓、克里姆林、鹽湖城、南極等,出現的族群包括猶太人、摩車教徒、黑人等,在寫實與想像、悲劇與喜劇交融中,作者對這個時代的風景提出了獨特的視角。本劇第一部獲頒1993年最佳戲劇東尼獎,第二部也贏得1994年同一獎項。

▼ 譯後記

翻譯《美國天使》,就像是為自己上了一堂美國政治社會生態史,又像是劇本編寫班的習作一樣,折損了不少腦細胞之餘,仍然令人大呼過癮。譯者在大學時愛上戲劇,雖然和大多數當年的夥伴一樣,畢業多載,終究成了劇場的逃兵,但寫劇本、排戲、演出、慶功宴(雖然大部分的戲都沒什麼「功」好「慶」)那種美妙的感覺卻不曾忘懷。沒想到《美國天使》再度讓譯者嘗到寫劇本那種天昏地暗、嘔心瀝血的情境——由於翻譯過程中基本上是循著原作者的思路前進,所以,翻譯一個好劇本也讓譯者同時享受到了欣賞和創作一個好劇本的快感。

事實上,《美國天使》的前半部是譯者就讀於蒙特瑞國際學院翻譯研究所時的畢業論文。1992年譯者首次在美國公共電視網的一系列美國現代劇場巡禮節目中,得知它在劇場界引起了不小的騷動,當時便頗為好奇,沒想到幾個月後就有機會到百老匯去親炙這齣戲。買了劇本回家研讀後驚訝地發現,純粹作為一個劇本來欣賞,它更有發掘不完的妙處。即使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如果不熟悉美國政治、宗教傳統、種族問題、愛滋病發展沿革、同性戀文化、以至於紐約的大都會性格,這麼天馬行空、意涵豐富的一齣戲只看戲而不讀劇本,必定也錯失不少精彩的細節,更何是一個不以英文為母語的外國人。譯者本身由於論文需要,加上對戲劇稍有涉獵,又有許多中外朋友拔刀相助,研究工作儘管繁雜辛苦,倒也樂在其中。

本劇上半部翻譯完成後,譯者本來認為劇本一向非主力文學,出版也許不容易,日後由於李幼新先生的引薦、吳繼文先生的聯絡,時報出版公司表示有意出版這個劇本,譯者才得以著手繼續翻譯下半部。說起來,這個劇本能以中文面世,一部分是由於機緣巧合,但是大部分卻要感謝李、吳兩位先生的幫助。

在第一部的翻譯期間,蒙特瑞學院的鮑川運和王曼玲兩位老師給了我許多鼓勵和寶貴的意見,曾志強、鍾幼苓、高鈴雅、戴君芳、劉竹華等人看了譯文的初稿後提供了不少點子。此外,為我解答各類疑難的外國朋友包括Lee Gunderscheimer(非廣告:此君造諳甚高,如果有人想要以中文將本劇搬上舞台,導演人選千萬別忘了他), Karl Swanson, John Hillman, Daniel Homer, rabbi Bruce Kaden, DLI professor Ziggy Amanda, Scott,沒有這些友人的協助,我恐怕今天還坐在初稿前乾瞪眼發呆。

This translation is dedicated to Jessie Lee and Grant Picken, who have given me the greatest moral support when I worked on Part Two. Jessie, I still miss the brief but joyful summer we spent together. You"ll always be my inspiration. Grant, a lot more "I love you"s" and the language will never leave me.
 
舊 2005-11-30, 01:12 PM #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ono Tung離線中  
Βοnο Τung
New Member
 
Βοnο Τun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Nov 2005
文章: 5
96年表演工作坊也曾參考美國天使改編舞台劇


《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場次繁複,對白頻繁,人物性格,造型紛歧。
《天使》全劇終極意象,也是賴聲川唯一採用百老匯頭的手法,最後一幕
,天使華麗的登場,兩條巨大的乾冰噴柱沖天迸射而出,五彩燈光大作,
這幕影像將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終結三小時不停抗辯的劇情,留下壯
觀的結局。不論觀感如何,《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無疑會是今年最受
矚目的舞台劇作品之一。

——紀慧玲,“《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今登場,戲繁台簡演員飆”,
民生報,8/23/96


這次《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搬上舞台,除了演員之外,另一個重要角
色是電腦影像。曾為超視《我們一家都是人》設計製作片頭的關文勝,拍
攝實驗短片的經驗豐富,這次被導演賴聲川緊急抓來支援,拍攝了將近一
百七十多個畫面,演出時將可能刪減至一百二十個畫面,從啟幕到謝幕,
以背景出現。

除了將一些難解卻具關鍵意義的台詞做成字幕打上背景之外,由於原劇場
景多且需變幻快速,為了避免舞台陳設及換景的麻煩,例如家居、公園等
場景便以拍攝的畫面型塑出氛圍。

——“台前幕後電腦影像變幻場景,進行天使交織情節”



前衛劇場臨界點劇象錄導演田啟元上星期四驟逝,引起劇場界喟嘆。正在
演出《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的【表演工作坊】上週五演出結束時,特
別由主角金士傑向正真愛滋病殉難者田啟元致敬默哀,國家劇院頓時肅穆


——江世芳,“田啟元病逝《天使隱藏人間》默哀致敬”,中國時報,
9/3/96



是個人,就需要愛,愛能填補傷痛趕走孤獨,但不管愛的是同性異性,黑
人白人,濃情蜜意的另一邊永遠站著懷疑、背叛與怨懟。

吃五雜糧的,都會死,每個人都在等死,死的原因很多,天災、戰爭、瘧
疾、車禍…愛滋病只是其中的一種,就像恐龍會絕種,是自然環境變化所
致,跟牠的道德、信仰、與誰****沒多大關係。

抱走一尊普立茲(1993)及兩座東尼獎(1993、1994)的《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在1993年4月進軍百老匯獲得票房成功之後,將由【表演工作
坊】譯成中文搬上舞台。

這齣副標題為「一個討論全國性議題的同性戀幻想曲」的作品分為兩部分
:《千禧年近了》與《重建》,表坊演出第一部《千禧年近了》,更名為
《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

搬到台灣,《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導演賴聲川把握原著對「愛」與「
死亡」的反覆辯證,認為此劇將引導異性戀者更寬容地看待世界,深思存
在的價值。或許「同性戀」在此間仍被判定不宜搬上台面,這次演出,特
別是H表坊這麼一個被歸類為「主流的大劇場」,「測試傳統價值底線」
的意義將不容忽視。

——楊莉玲,“同性話題挑戰異類觀點,「表坊」尋找隱藏人間天使”
,8/23/96

資料來源 : 表演工作坊
__________________

Reaffirm Our Identity


舊 2005-11-30, 05:37 PM #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Βοnο Τung離線中  
superstition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02
文章: 1,594
感謝樓主收集的資料
這部影集邀集了三大巨星:艾爾帕西諾、梅莉史翠普、艾瑪湯普遜
應該也算是空前了
__________________
請大家多上這幾個網站下載自由軟體
http://free.tnc.edu.tw/
自由軟體技術交流網
http://knoppix.tnc.edu.tw/
Knoppix 中文交流網
http://sourceforge.net/
sourceforge
目前的音響 :
Logic A-35 + AE EVO1
舊 2005-12-09, 03:36 AM #1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uperstition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41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