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其他群組 > 七嘴八舌異言堂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marbolosi
Basic Member
 
marbolosi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y 2003
文章: 25
我的天阿∼默哀一分鐘「黑龍江礦災 134死15失蹤」

http://tw.news.yahoo.com/051129/15/2l03f.html
黑龍江省這個月可謂多災多難,繼地震謠言、松花江汙水事件之後,該省的東風煤礦前晚突然爆炸,造成一百三十四名礦工死亡,十五人失蹤,只有七十二人生還。

黑龍江省七台河東風煤礦始建於一九五六年,年產煤可達五十萬噸,分成三個採礦區生產,此次事故損失最重的是第三區,此區尚未發現生還者。此次事故初步了解是礦坑內通風不良,煤塵累積爆炸,但真相還待進一步調查。

大陸煤價今年節節上升,各地煤礦財源滾滾,獲利比去年大增八成,但也誘使許多煤礦老闆只顧發財,不顧礦工安全,再加上地方官員「插乾股」,私下包庇,導致災變頻生。今年以來,大陸煤礦企業特大事故多達五十一起,死亡一千三百五十五人,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六百一十七人。北京主管生產安全的官員甚至以「帶血的煤」形容這種現象。

中共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李毅中、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趙鐵錘、黑龍江省委書記宋法棠、省長張左己均已抵達事故現場,指揮救災。四大礦務局的搜救隊昨晚仍在事故現場全力救援,井下主要通風系統已陸續恢復。

黑龍江省高層前幾天才忙著處理松花江汙水導致的全市停水,未料恢復供水不到四個小時,又發生煤礦災變。由於中共高層已三令五申慎防重大意外事件,黑龍江省接二連三出事,該省高層將面臨人事調整的壓力。

134死....
真是苦難的大陸同胞
這實在是....
     
      
舊 2005-11-29, 10:59 A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arbolosi離線中  
pingua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3
文章: 323
好像江西地震更慘吧,再加上禽流感,難怪最近都乖乖的,該不會是PCDVD真的被封鎖了
 
__________________
我犯這些事,是因為社會風氣不好。查到了我,算我運氣不好

背叛是人們的本份,陰謀是生存的保證,淫褻是女人的天職,尊嚴是沒用的垃圾,信仰是可以出賣的工具。

舊 2005-11-29, 12:04 PM #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ingua離線中  
chou121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1
您的住址: Taipei
文章: 22
引自 http://design92-5.town-all.org.tw/view467/casualty.html

話說回民國七十三年六月二十日,當時土城海山煤礦煤層爆炸,形成強烈的災變。禍因是由於隨車工在扣上台車連結栓梢時沒有完全扣上,導致礦區內的臺車脫鞘,在運行時失墜,撞及至電氣開關,發生火花引起煤塵爆炸並造成落磐,由於時間正在午間交換班時,礦內人員正多,而造成海山煤礦有史以來最慘重的災害,竟有74位礦工慘遭活埋,喪命於地底之下,造成礦坑的大悲劇,也震驚了社會各界。

海山的驚嚇未完,不久台北縣內又相繼發生了兩次更大的災變。

  海山災變不到一個月,瑞芳的煤山煤礦因空氣壓縮機電線起火,引燃地面潤滑油著火,乃至火勢一發不可收拾,造成125人被困二十餘小時,最後造成103名死亡,22名重傷。

之後的同年年底,我們的鄰鎮---三峽海山一坑又發生了一大災變,再次奪去92條礦工生命。

所以,從民國七十三年六月至十二月之間,台灣接連發生海山煤礦、煤山煤礦、海山一坑等三次嚴重災變,死亡大約300人,使得中南部的民眾一片恐慌,更提前改變了政府的煤業政策。政府從此改變了煤業發展的方針,使原已搖搖欲墜的台煤,提早步入尾聲。這些礦區災變成為台灣煤礦時代結束的關鍵事件,而台灣的礦場自此之後也陸續收礦了......。
舊 2005-11-29, 12:32 PM #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hou121離線中  
marbolosi
Basic Member
 
marbolosi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y 2003
文章: 25
最新消息是138人...
舊 2005-11-29, 12:41 PM #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arbolosi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5:33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