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410
|
Intel Core i9-13900K搭配GIGABYTE RTX 4090高階主機效能實測
Intel Core i9-13900K搭載nVIDIA 4090主機外觀動態、效能實測、溫度表現影片:
https://youtu.be/0iJoJS7Y-Z0 2022年Q4對於PC市場來說算是相當熱鬧的一個季度, CPU市場由主要2個品牌紛紛推出新一代平台,GPU顯卡市場則有3個品牌推出新品, Intel 13代平台與AMD AM5平台在效能與時脈方面皆有明顯進步,規格與價格則有明顯不同。 GPU顯卡高階效能方面依然由nVIDIA佔有優勢,發表新一代40系列代號為4090, 近期又發表次一階的高階顯卡RTX 4080,不論CPU或GPU在市場上皆掀起新一波話題性。 本篇由Intel所帶來的最高階13代13900K結合nVIDIA RTX 4090效能分享, 搭配其他零組件所組成的新主機,在機殼內所呈現的實際效能表現。 ![]() 首先是Intel Core i9-13900K零售版外盒,晶圓模型12代為金色,13代改為銀色, 13代Raptor Lake-S架構CPU與12代高階版本同樣採用混合核心, 除了優化先前架構之外,中高階以上型號擁有提升時脈、增加E-cores數量,達到更高的效能提升。 腳位與12代同樣採用LGA 1700,12代Z690、B660、H610主機板透過BIOS更新也可適用, 採用Intel 7製程技術,主要由8 Performance cores+16 Efficient cores所組成, 以下簡稱P-core與E-core,實體為24核心,其中P-cores支援HT技術, 許多軟體會顯示8P+16E Cores與32Threads,或簡稱24核32線程。 ![]() 官方網站於9月底所發布的13代資料截圖,首波6款CPU屬中高階定位也皆採用混合核心技術, 主要分為3個類型,代號K版表示不鎖倍頻,F版為無內顯版本。 13900K比上一代12900K最大差異在於P-cores最高可達5.8Ghz、E-cores由8核提升至16核、 L2容量加大,每一顆P-core 2MB與每組E-core節能核心叢(4顆)共用4MB。 DRAM可支援DDR4 3200與DDR5 5600兩種記憶體。 官方資料報價以往都是千顆報價,像表格中13900K批發價是589鎂,網路上查到零售價659鎂。 ![]() 主機板Z790 AORUS ELITE AX,採用Intel Z790晶片組, ATX尺寸,屬於Z790市場中階等級的定位,用料與設計也有一定水準。 ![]() Z790 AORUS ELITE AX下方: 提供4組PCIe 4.0 x4 M.2插槽,散熱模組與上一代Z690設計有些不同, 主M.2採用第3代散熱裝甲讓體積提升許多,M.2插槽配有螺絲快拆設計。 有線網路晶片Realtek 2.5GbE、無線網路卡搭載Intel Wi-Fi 6E AX211, 5組複合式風扇接頭支援Smart Fan 6技術。 ![]() Z790 AORUS ELITE AX上方: 4 x DIMM DDR5支援4800~7600+(OC),MOSFET區域為全覆蓋式大型散熱模組, 搭配6mm熱導管、7.5 W/mK高係數導熱墊、整合式IO檔板等設計。 供電為聯動式16(8+8相並聯)+2+1相數位電源設計,提供70安培(Smart Power Stage)。 ![]() Z790 AORUS ELITE AX IO: 4 x USB 2.0 / 2 x SMA天線連接埠(2T2R) / 2 x USB 3.2 Gen 2 Type-A(紅色) / DisplayPort / HDMI 2.0 / USB Type-C支援USB 3.2 Gen 2x2 / 3 x USB 3.2 Gen 1 Type-A(藍色) / RJ-45埠 / 2 x 音源接頭 / S/PDIF光纖輸出。 ![]() 顯卡為GIGABYTE RTX 4090 GAMING OC,近期網路上看到推出AORUS新版本, 時脈核心最高2535MHz、記憶體21Gbps,記憶體容量為24GB, 採用自家風之力散熱系統,風扇搭配3環燈光並支援RGB FUSION技術。 ![]() 背面使用高階顯卡常見的造型金屬強化背板,顯卡配件中提供相當實用的防板彎支架, 龐大的顯卡體積第一眼好奇的是尺寸,分別為長340、寬150.2、高75.2mm, 顯卡重量1565g,建議供應電源1000W,重量、體積、功耗都比前一代3090還要高上許多。 ![]() 效能測試前先看到Z790 AORUS ELITE AX BIOS F3f, 對於13900K或13700K提供CPU Upgrade選項Instant 6GHz功能。 ![]()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410
|
右方Memory資訊可得知所使用的顆粒,DDR5 XMP Booster提供3種記憶體顆粒超頻選項,
可幫助使用者更快找到手上DDR5超頻極限,此功能先前使用Z690 AORUS ELITE AX就已存在, 至於電壓或是參數可能會較為寬鬆,建議找到可用時脈後進一步再微調,此外隨著Hynix A-die推出, 超頻能力已經有機會達到7000~7600以上,若入手此款新高階DDR5需使用XMP或另外手動調校。 ![]() Intel專屬超頻程式Extreme Tuning Utility,在13代推出時更新介面與功能, 剛開啟進入Intel Speed Optimizer新介面,提供一鍵式超頻工具,讓超頻愛好者可更快找出極限設定, 照片中進入到Advanced View介面倍頻調整除了原本選項外,新增方格顯示更便利了解目前時脈, BIOS開啟Instant 6GHz功能將2顆核心由5.8GHz提升至6GHz,其他核心倍頻不變動,對於遊戲或爽度效能較大。 ![]() 主機規格 CPU: Intel Core i9-13900K MB: Z790 AORUS ELITE AX DRAM: Kingston FURY Beast DDR5 5600 RGB 16GBX2 VGA: GIGABYTE RTX 4090 GAMING OC SSD: Micron Crucial P5 Plus 1TB POWER: FSP Hydro GT PRO 1000W ATX 3.0 PCIe 5.0 Cooler: CoolerMaster MasterLiquid ML360L V2 ARGB White Edition Case: CoolerMaster MasterBox TD500 Mesh ARGB Accessories: Cooler Master ARGB 強化玻璃顯示卡支架 OS: Windows 11 22H2 ![]() 13代為Intel採用第2代混合核心架構,也將Intel工作排程器進化為Thread Director 2, 需搭配最新Windows 11 2022H2,透過動態調節核心資源分配給應用程式。 以下開始實測13900K,對照組使用Intel 12代12900K採用8P-cores加8E-cores與24Threads。 CPUZ: 13900K單線執行緒 => 968.5 (12900K=>815.3),提升16.54%; 多工執行緒 => 16934.8 (12900K=>11459.4),提升47.78%; x264 FHD Benchmark => 139.1 (12900K=>106.4),提升30.73% FRYRENDER: Running Time => 38s (12900K=>55s),提升44.73%; ![]() CINEBENCH R23: CPU (Multi Core) => 40219pts (12900K=>27550pts),提升44.93%; CPU (Single Core) => 2271pts (12900K=>2012pts),提升12.87%; ![]() Geekbench 5: Single-Core Score => 2252 (12900K=>1981),提升13.67%; Multi-Core Score => 26356 (12900K=>17085),提升54.26% ![]() 3DMARK CPU Profile: ![]() PugetBench for Photoshop 0.93.3 => 1519 ![]() SPECworkstation 3.1測試: CPU項目有Blender、handbrake、7ZIP等常見軟體測試, GPU或是生產創作等項目也出現不少主流軟體測試,方便使用者做效能對比, 缺點大概是若要跑得項目太多,測試時間會相當長,本篇測試大概是目前看到最高的數據, 如此高速的電腦跑完全部項目粗估至少要4~5小時以上,也可複選幾個熟悉的項目做測試較快, 稱得上是一款非常豐富且專業的工作站測試軟體,若超頻過度導致穩定度不夠會碰到某些項目跑不完。 ![]() ![]()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410
|
CrossMark:
13900K總體得分2622 / 生產率2421 / 創造性2903/ 反應能力 2449; 12900K總體得分2299 / 生產率2158 / 創造性2443 / 反應能力 2318 ![]() 由於BIOS開啟Instant 6GHz選項,將2顆P-cores由5.8提升至6GHz, 基本上對於溫度、功耗影響不大,對於遊戲或直上6G爽度才有較大提升, 其他核心時脈或全核時脈也與13900K預設值相同,這部分不會有明顯差異。 以上說明後進一步比較Intel這兩代最高階等級12900K與13900K規格, 13代Raptor Lake-S架構對於時脈提升至新高境界,搭配加大2種混合核心L2容量, 12代最高8E-cores到13代調整為最高16E-cores,對ST單線程與MT多工效能皆帶來明顯提升, 以上測試13900K比12900K單核提升約12.87~16.54%,全核提升約30.73~54.26%等數據可以看出。 DDR5使用Kingston FURY Beast DDR5 5600 RGB 16GBX2; SSD使用Micron Crucial P5 Plus 1TB。 ![]() 本款DDR5採用Hynix顆粒,同時支援XMP與EXPO技術,可調整時脈為5200與5600, XMP開啟運行5600 CL36-38-38-80 1.25V, AIDA64 Memory Read - 89049 MB/s。 ![]() BIOS直接開啟DDR5 XMP Booster超頻6400 CL42 42-42-84 1.450V, CPUZ顯示6400 CL44 43-43-84 1.450V,這部分參數與BIOS選項不同,可由手動調整再優化。 AIDA64 Memory Read - 99536 MB/s。 ![]() 超頻極限6933 CL38 40-40-80 1.450V, AIDA64 Memory Read - 106.11 GB/s。 ![]() 目前DDR5顆粒時脈還是Hynix較占優勢,初前就有6000~6400版本,近期版本參數能進一步優化, 超頻6400參數後續手動調整可以設定CL36 38-38-80 1.35V穩定,極限可6933進桌面跑某些測試。 近期市場上推出高時脈A-die可穩定提升至7200~7800,本篇使用平價Hynix版本也有很不錯的表現。 DRAM價格從去年到現在有大幅度下滑,DDR5雖比DDR4較高許多,但兩者所需總金額有漸漸縮小趨勢, DDR5擁有未來支援容量更大、時脈提升與價格的調整空間,若預算足夠先考慮DDR5入門等級搭配較有未來性。 SSD為Micron推出的Crucial P5 Plus,支援Gen4 NVMe並採用美光176層TLC NAND技術, 最高連續讀取6600MB/s,最高連續寫入5000MB/s,算是PCIe 4.0 SSD前段班的規格。 CrystalDiskMark: Seq Read - 6703.01 MB/s,Write - 4985.25 MB/s; AS SSD Benchmark - 7489: Seq Read - 4647.52 MB/s,Write - 3928.98 MB/s, 4K - 64Thrd Read - 2305.65 MB/s,Write - 2580.45 MB/s。 ![]() 3D測試使用目前最高階顯卡GIGABYTE RTX 4090 GAMING OC, 測試以4K解析度為主,同時附上1080P效能,比較兩種解析度差異並提供給網友更多資訊方便對比。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4K => 18144 / Graphics score=> 19411 / CPU score => 13248 3DMARK Time Spy 1080P => 32535 / Graphics score=> 36852 / CPU score => 19556 ![]() FINAL FANTASY XIV : Endwalker - 3840 x 2160 HIGH => 30589;1080P HIGH=> 42926 ![]() FAR CRY 5 極地戰嚎5,將3D特效為極高模式, 4K => 最低160、平均179、最高205、Frames Rendered 10582; 1080P => 最低171、平均228、最高315、Frames Rendered 13429 ![]() Assassin's Creed Odyssey 刺客教條:奧德賽,設定畫質極高 - 4K => 116FPS、最低74、最高224、總幀數7511; 1080P => 176FPS、最低20、最高266、總幀數10823 ![]()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410
|
HITMAN 3 刺客任務3,手動將特效全開並設定至最高。
4K => 134.15FPS;1080P => 145.32FPS ![]()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設定特效Ultra - 4K => 518FPS、最低450、最高602、Total Frames Rendered 36808; 1080P => 782FPS、最低537、最高1256、Total Frames Rendered 55121 ![]() RTX 40系列無疑是今年電競玩家最為關注的新品之一,首波4090因12VHPWR接頭引起很多討論, 近期已有國外媒體與官方正式回應此類狀況,不論用戶相信與否,在安裝前確認接頭有無密合應是基本動作, 12VHPWR接頭較以往8pin的卡扣感較不明顯,希望未來能有增加耐用性與加強卡扣設計的新版接頭。 4090在體積比以往高階顯卡還大上許多,加上提高建議瓦數,對機殼空間與電源供應器需要再加大, 對於4K解析度與高特效開啟有著高分或高幀數的表現,新一代高階顯卡帶來的效能增加相當地大, 雖然3D遊戲效能主要是由GPU來掌握,不過CPU效能依遊戲不同往往也會有著不小幅度的效能差異, 13代對比上一代同級CPU最高有著24%效能增進,若搭配最高效能與時脈的13900K會有相輔相成的遊戲表現。 CPU散熱器搭載CoolerMaster MasterLiquid ML360L V2 ARGB White Edition, 水冷頭採用第3代雙腔式,冷排擁提高25%表面積加強散熱,搭配SickleFlow 120 ARGB風扇, 並標榜加強密封結構可大幅降低漏液產生,以知名品牌來說價位算是相當平價, 比較不足之處在於較短的2年保固期,需自行去斟酌優劣勢可否接受或考慮保固更好且較高價的水冷。 ![]() 13900K燒機溫度與耗電量表現這部分可能是網路上比較少看到的部份。 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時:電壓顯示1.356V、CoreTemp顯示功率260.6W, P-core約80~98度,時脈約5~5.4GHz;E-core約84~88度,時脈約4.1~4.2GHz。 文字補充AIDA64僅用StressFPU全速時:電壓顯示1.284V、CoreTemp顯示功率268.1W, P-core約93~98度,時脈約5~5.2GHz;E-core約87~91度,時脈約4~4.1GHz。 ![]() FurMark 4K解析度進行GPU stress test: FurMark最小溫度56度,最高溫度74度; GPUZ顯示核心溫度71.6度、記憶體溫度68度、Broad Power Draw 443.6W。 ![]() CoolerMaster ML360L V2 ARGB對CPU散熱效果比先前預想中的還要好一些, 13900K預設值測試CINEBENCH R23全核很常能跑到39000pts以上的分數, 看過網路上有些大概只有3萬8千多分上下而已,所以預設值可跑到4萬分以上水準算高。 隨著核心數與時脈提升,目前兩大品牌高階CPU基本上會建議用360水冷較佳, 或嘗試不超頻狀態下降低電壓,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在未來420水冷的能見度有可能會提高。 以上測試效能與功耗對比表格: ![]() 功耗與主機溫度表現是許多網友對於新一代CPU與顯卡的在意點,畢竟效能雙雙皆提升很多。 13900K渦輪功率上限253W,上一代12900K渦輪功率上限241W; 3090顯卡功率350W / 系統電力需求 750W、3090 Ti顯卡功率450W / 系統電力需求 850W、 4090顯卡功率450W / 系統電力需求 850W,GIGABYTE官網則建議4090電源供應1000W。 搭配FSP Hydro GT PRO ATX3.0(PCIe5.0) 1000W,標榜80Plus金牌、半模組化設計、 LLC線路架構設計、全日系電容、10年保固,以及新規格所需的PCIe 12+4接頭。 ![]() AIDA64 CPU燒機時主機內部溫度狀態,此時整機功耗約400W: ![]() FurMark 4K解析度燒機時主機內部溫度狀態,此時整機功耗約600W: ![]() 萬眾矚目的FurMark燒機時12VHPWR接頭周圍溫度表現: ![]() 其他功耗資訊: 13900K搭4090全機桌面待機約81W,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約407W,僅FPU約417W, 刺客教條:奧德賽測試模式瞬間最低515W與最高604W、大多時間約為540W; 12900K搭2070S全機桌面待機約72W,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約370W, 刺客教條:奧德賽測試模式瞬間最低342W與最高417W、大多時間約為358W。 機殼使用CoolerMaster TD500 Mesh白色版本,多邊形前面板內建3顆ARGB風扇, 支援前方或上方360水冷,最高可安裝7顆12公分風扇,提供多樣化散熱搭配方式, 顯卡最高支援41公分,以散熱能力與擴充性來看相當不錯,外型設計端看每個人喜好不同而定, 實際使用時內部散熱表現確實出色,適合安裝高階CPU或GPU,後方若能再加裝1顆散熱風扇會更好。 ![]() 先前有幾位網友詢問DDR5 5600 Hynix超頻體質,可惜當時手邊幾款皆是6000以上等級, 加上4090效能、功耗與溫度表現,還有實際安裝過程與使用感想,剛好藉著這篇可以一併實測。 目前13代推出新CPU所帶來的效能提升相當顯著,可謂是有感升級的一代,伴隨著溫度與功耗也會再提升, 中階Z790 AORUS ELITE AX對於BIOS中Instant 6GHz與DDR5超頻選項也是本篇測試的環節, 若已有Z690或B660且符合使用需求用戶,可透過BIOS更新可支援13代,則可不換主機板來節省預算。 本篇主機裡面除了13900K與4090為目前最高階等級之外,其餘零組件皆屬於中高階等級。 每篇測試都是windwithme 風花費許多時間查網路相關資訊、市場定位、軟體效能重覆測試與對比, 超頻部分因網路上能查到有關13代平台討論並不算多,以上零零總總所花費的時間都算相當冗長。 若本篇測試心得、超頻分享、零組件相關資訊覺得對您有幫助的也請訂閱Youtube頻道支持一下, 先前已分享過兩篇AM5評測,接下來陸續發表13代評測,希望大家入手前都能多做功課並做出最佳的選擇,我們下一篇再見,謝謝 ![]()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Sep 2001
文章: 3,275
|
謝謝分享。現在13900K一定得上水冷嗎?空冷壓不住?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410
|
引用:
高階空冷效能大約等於240水冷效能,文中有提到建議360水冷表現會較佳 "隨著核心數與時脈提升,目前兩大品牌高階CPU基本上會建議用360水冷較佳, 或嘗試不超頻狀態下降低電壓,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在未來420水冷的能見度有可能會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