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電腦硬體討論群組 > 儲存媒體討論區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shadowsfall.tw
Junior Member
 
shadowsfall.tw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08
文章: 824
擁抱 NVMe 新世代,Toshiba OCZ RD400 1TB SSD 開箱測試

隨著 Skylake 平台普及化,代表著考慮到 SSD 的高速性能所開發的 NVMe 控制介面也在消費級市場開始被廣泛的支援,可以說是完全解放了 SSD 應有的高速性能。而產品端也從過去 PMC 控制器等針對企業級應用的規劃,到了現在三星、INTEL、乃至於 Toshiba、Plextor 等廠也都推出了面向消費級市場的 NVMe SSD,讓更需要高速的使用者不再只是受限於 AHCI、SATA 3 等限制 SSD 表現的規格,在 I/O 性能需求完全解放。

近來再度整合,成為 Toshiba 子品牌的 Toshiba OCZ,自然也早已規劃好 NVMe SSD 的產品線,從最早曾聽聞過的 Jet Express 控制器消息就已經知道 Toshiba OCZ 會有 NVMe 的消費級產品,只不過開發的延後,以及與 Toshiba 收購、而後整合成子品牌的過程中有了一些變化。最後我們終於在今年的 5 月盼到了 OCZ 成為 Toshiba OCZ 之後第一款發布的全新產品,也是品牌第一款 NVMe SSD - RD400;而熟悉 OCZ 產品的使用者應該很清楚,RD兩字來自於過去 OCZ 獨立時期的 Revo Drive PCIe SSD 的縮寫,一如 Vector 縮寫之 VT 與 Trion 之 TR 一樣。

整合進 Toshiba 之後,除了 NAND Flash 來源以外,OCZ 自然可以擁有其他的資源。先前已經看到了 TR100、TR150 使用了 Toshiba 客製版控制器,在 RD400 的部分,自然也是延續著這樣的策略,導入了 Toshiba 控制器,以及使用了來自於 Toshiba 的快閃記憶體顆粒。

Toshiba OCZ 官方提出的簡報對比:RD400 自然是站在目前消費市場頂點的產品,提供了五年 AWP 保固,另外容量的選擇也是相當齊全,最小 128GB、最大可達 1TB 整。


與各家 NVMe 產品比較以及 RD400 不同容量規格的比較:可以看到除了沒有 U.2 規格以外,其他規格都是相當不錯的。



MSRP的部分:RD400 提供了是否具有 AIC 轉卡有無的兩種 SKU,價差約在 20 美金,但從附加功能,散熱等考量來看,直接購買 AIC 版本是比較合宜的



產品外盒:羅列 RD400 各式特色以及基本規格。




配件部分:AIC 版本除了標配的全高檔版,也贈送半高的檔版可供不同的配置更換。


本體一覽:RD400 本身是 M.2 Form Factor,AIC 上備有獨立的 D2D 穩壓模組將 12V 轉換為 3.3V


AIC 電路:Step-Down 轉換使用的是 MPQ8632 晶片,另外具有 Power、讀取狀態指示 LED 燈。


RD400 本體規格為 2280, AIC 最高可支援到 22110 的尺寸:


AIC 與 RD400 本體間在主控的位置間以導熱貼連接輔助散熱:


電路板背面:在主控導熱貼位置具有輔助排熱的 via 導孔。



去除 RD400 貼紙:可以看到 RD400 使用 Toshiba TC58NCP070GSB 八通道控制器,依照慣例來看,實際上可能是客製版本的 Phison PS5007-E NVMe 控制器。


顆粒部分則是同樣來自於 Toshiba,15nm MLC TH58TFT1JFLBAEG 256GB 封裝,推測可能是 16CE 產品,詳細情形 Toshiba 並沒有太多公布。


快取記憶體為三星 1GB DDR3-1600 顆粒:


RD400 背面一覽:上為 256 GB 容量款式,下為本次測試的 1TB,1TB 款式在背面也放置了兩顆 NAND FLASH 來達到所需容量。


256GB的 RD400 使用的顆粒型號則不同,使用 TH58TFT0JFLBAEF 為 8CE 配置:



實際上機一覽:


首先來看看專屬工具 OCZ SSD Utility ,新版也已經支援 RD400 的資訊讀取,此外由於 RD400 有提供自有 Driver,因此OCZ SSD Utility 也可以針對驅動的版本進行檢測:




針對了 NVMe 產品,也提供了 NVMe 用的格式化功能,當然包含了 Secure Erase 機能:



另外在報錯的部分,也針對了 SMART 數值較有異常的部分來提醒 USER:如圖中的 ARC100 因為曾經使用了有問題的 SATA 線材造成 CRC ERROR 升高,因此在 Alert 中提醒了 bus 傳輸錯誤率偏高:


其他的功能也在逐漸完善,未來應該也能看到中文本地化的翻譯:



測試的部分,使用幾種常用的測試工具來進行性能測試,另外使用了 IOMETER、PCMARK 命令列來進行耐久測試,使用 Intel X99 平台以及 Windows 10 來當作這次測試的基準平台,另外由於 RD400 已經備有 AIC,因此直接將其插於直通 CPU 的 PCIe X16 插槽,而非主版上的 PCIe 3.0 X4 M.2。

由於 Windows 10 已經自帶標準 NVMe 驅動,另外 OCZ 也提供了 RD400 專用的 NVMe Drive,因此在開始測試之前先針對兩種驅動的差異做簡單比較來決定測試將使用何種驅動。

Stock Driver:


Toshiba OCZ 專屬驅動:


性能上有著不少差距,因此測試以專屬驅動作為使用的測試條件;實際上的測試結果,會依平台、環境的設定不同而有所出入,測試僅供參考是否偏離廠商標稱數值太遠。

Crystal Disk Info已能正確顯示資訊:IDLE 狀態內建 DTS 測得為 50度左右,溫度略高。另外可以知道 RD400 預設並沒有配置 OP 空間,但可以透過 SSD Utility 進行設定。


使用非壓縮樣本的 AS SSD Bench:


CrystalDiskMark:


OS碟狀態下的 CrystalDiskMark:


ATTO Bench: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設定的環境為 46% (Application)。


AJA STSTEM TEST:模擬影像串流檔的讀寫環境,測試樣本為 1GB、4GB。



HDTUNE :進行全盤讀寫來表現控制器在連續讀寫下的速度曲線。




PCMARK 7、PCMARK 8:這兩款則是模擬日常使用的綜合性能測試。



作為 OS 碟狀態下的 PCMARK 7、PCMARK 8 測試:




Diskmark 測試:



TxBench 測試:



IO Meter 進行 4K 12小時耐久以及混合負載測試,圖表以早先 VT180 480GB 數據作為比較基準。

Mixed loading 混合測試設定了多種不同條件,分別有大檔純寫入的RAMP、8KB 67%讀取的 Database、大小檔混合 80% 讀取量的 Fileserver、8KB 80% 讀取的 Workstation,以及大小檔混合但純讀取的 Web Server 等各種條件,每種測試將進行三次,。


12小時耐久是設定為 4K 隨機寫入 12個小時,針對寫入 IOPs 進行測試,考驗長時間使用下的耐久性能。


PCMARK 8 Storage Consistency Test,相當完整的提供了劣化、穩定、回復三種態的測試,測試的方法則是執行不同程度的負載PLAYBACK如 Photoshop、BF、WOW 等多種 WORKLOAD,先進行衰退,而後進行穩態的寫入,最後則是回復態,每次測試會前會先閒置 5 分鐘讓控制器開始進行後台 GC,來得到性能回復的表現。

在圖表中,將會顯示不同狀態下的平均頻寬,另外挑選 Photoshop Heavy 負載的頻寬表現製圖。


同時附上 AHCI SATA SSD 代表 VT180 的測試結果供比對用:



最後是目前 NVMe SSD User 普遍蠻在意的溫度表現,由於目前NVMe 控制器普遍溫度較高,而且在M.2 Form Factor 布局之下為了安裝的相容性通常也可能不會有散熱片。因此在溫度方面,使用 Crysral Disk Mark 進行九次的全測試,記錄下 DTS 得到溫度資料,另外使用 FLIR 熱成像相機來進行溫度分度的檢驗。測試時的環境室溫為 31 度。

待機時的 DTS 資料為 49 度:


測試過程的溫度變化:


待機時的 FLIR 成像:最熱點溫度約 60.8 度。


全速運轉時的 FLIR 成像:最熱點溫度約 78.9 度。


AIC 背面熱成像:約 57 度,導熱墊的確起了效果導到PCB上,但沒有大面積鋪銅強化效果倒是有些可惜。


NVMe SSD 比起 AHCI SSD 很顯然地帶來了更多的性能成長,最高頻寬與 Latency 上都有著極大的提升,讓向來是電腦使用體驗瓶頸的 I/O 進一步解放,對於性能永遠不會滿足的高階使用者,絕對是眼下最想入手的產品之一。

而作為 Toshiba OCZ 投入 NVMe 戰場的第一彈作品,RD400 的確也展示出了足夠強的身價,從 NAND、控制器與專屬驅動,乃至於 AWP 保固來綜合考量,都展現出 Toshiba 與 OCZ 資源整合之後的一條龍優勢。在推出之後,Toshiba OCZ 也正式完善了現有的 SSD 產品線,照顧到了入門乃至於高階、狂熱玩家等不同的需求。

不過在測試過程中,發現了在 IOMeter 的高壓寫入下面,出現了相當反常的現象,滿盤 4K 耐久的 IOPs 卻輸給了 VT180,Mixed Load 也有一項測項是落後了;原先認為可能是過熱的 Throttle,但進行熱成像測試時的測試結果並沒有特別的成績下跌,考慮到 HDTune 軟體展現出來頻繁震盪的結果,猜想可能也可能是控制器或是韌體調校的結果所致,接下來也計畫針對這部分的差異進行探究是否因為腳本皆為滿盤所致。相較之下 PCMark Consistency 的性能一致性測試就相當的符合對於 NVMe 應有的預期。

另外 AIC 雖然功能完整搭載了穩壓電路,在視覺效果部分也不錯,但解熱的設計其實尚未達到完美;一般來說若是需要 AIC 做間接的散熱,通常會在需要散熱區塊使用大塊的 PCB 鋪銅來吸收熱量,但 RD400 AIC 並沒有配置只透過 FR 版材本身去輔助,雖然看起來性能是過關了但其實是可以做得更好。

在價格的部分其實也是 RD400 的優勢之一,在發表初期的價格考慮到性能、保固等因素,RD400 的確的競爭優勢的確是很多,在競爭對手推出新品後業內最便宜的優勢才消失,但價格也沒有像過去 OCZ 產品偏高的訂價,還是相當划算的。不過雖然 RD400 擁有不錯的競爭力,但在台灣市場卻遲遲未上市,目前台灣要入手只能先行從國外通路購買。這樣的情形其實不常見,因為實際上台灣消費者有能力也還是願意負擔購買這類產品,不管是競爭對手產品,或者是直接透過國外購買入手 RD400 水貨也所在多有;雖然水貨一樣可以享有同等的保固,但大部分使用者還是會更為樂意購買透過台灣通路所販售的產品。其實 Toshiba OCZ 據了解也一直都有在準備 RD400 在台灣進行行銷與販售的所有活動,希望對於 RD400 有興趣的使用者,也能勇於發聲讓 Toshiba 能夠看見市場面的需求、解決公司類內部的政治問題,進而讓 RD400 能夠更快的來到消費者面前。

以上就是針對 Toshiba OCZ RD400 的測試與一些想法。
     
      
舊 2016-09-07, 02:46 P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hadowsfall.tw離線中  
老老濕
*停權中*
 
老老濕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15
文章: 1,456
78度.....

看起來還要在改良了,溫度一直跟壽命有關
 
舊 2016-09-07, 03:30 PM #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老老濕離線中  
我部悍將刘刕
*停權中*
 
我部悍將刘刕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15
文章: 1,675
引用:
作者老老濕
78度.....

看起來還要在改良了,溫度一直跟壽命有關


電子元件每上升10度,壽命就縮減50%

78.9度(算80度好了)-普通SSD40度以下=高出40度

高出40度=壽命*50%*50%*50%*50%=6.25%

哥我大氣一點,把原本的壽命算10年好了

那就是10年減半再減半又減半還減半=剩下九個月壽命

此文章於 2016-09-07 05:20 PM 被 我部悍將刘刕 編輯.
舊 2016-09-07, 05:18 PM #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我部悍將刘刕離線中  
wwchen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3
文章: 357
沒散熱片, 失策!!!

28nm 工藝的主控還不行哦!
舊 2016-09-07, 07:24 PM #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wwchen離線中  
我部悍將刘刕
*停權中*
 
我部悍將刘刕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15
文章: 1,675
引用:
作者wwchen
沒散熱片, 失策!!!

28nm 工藝的主控還不行哦!


+1000000000

要是封閉式機殼,早破100度了

應該上水冷才對

或者加買上萬元鋁鎂合金機殼

再加上數千元的散熱預算(如十顆貓頭鷹風扇/穿甲彈風扇)

會比較妥當

此文章於 2016-09-07 08:17 PM 被 我部悍將刘刕 編輯.
舊 2016-09-07, 08:14 PM #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我部悍將刘刕離線中  
shadowsfall.tw
Junior Member
 
shadowsfall.tw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08
文章: 824
引用:
作者老老濕
78度.....

看起來還要在改良了,溫度一直跟壽命有關


控制器溫度高自然有一些throttle或是本身bga老化的問題,但其實data retension 主要是看 NAND 的溫度,這部份熱成像看起來還可以

引用:
作者我部悍將刘刕
電子元件每上升10度,壽命就縮減50%

78.9度(算80度好了)-普通SSD40度以下=高出40度

高出40度=壽命*50%*50%*50%*50%=6.25%

哥我大氣一點,把原本的壽命算10年好了

那就是10年減半再減半又減半還減半=剩下九個月壽命


鬼扯,誰教你可靠度是這樣算的。不懂不需要出來跌股

此文章於 2016-09-08 12:09 AM 被 shadowsfall.tw 編輯.
舊 2016-09-08, 12:06 AM #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hadowsfall.tw離線中  
PROVIDENCE
Junior Member
 
PROVIDENCE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04
文章: 793
對照組A是M8PE嗎? B是INTEL無誤 C跟D就不知道了

查了一下新蛋的價錢 雖然現在OCZ的保固超級無敵好

可是跟M8PE比價錢還是高不少啊

同樣1T版本M8PE台灣賣13600約430美

新蛋RD400要720美
舊 2016-09-08, 07:37 AM #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ROVIDENCE離線中  
PROVIDENCE
Junior Member
 
PROVIDENCE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04
文章: 793
有站友能解惑嗎? 這300美的價差眉角在哪?
舊 2016-09-08, 08:19 AM #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ROVIDENCE離線中  
GXroots
Master Member
 
GXroots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04
您的住址: 台灣國台北市
文章: 1,743
引用:
作者PROVIDENCE
對照組A是M8PE嗎? B是INTEL無誤 C跟D就不知道了

查了一下新蛋的價錢 雖然現在OCZ的保固超級無敵好

可是跟M8PE比價錢還是高不少啊

同樣1T版本M8PE台灣賣13600約430美

新蛋RD400要720美


樓主的資料看起來正確性很低

對造組A若是M8PE 明明就有 1TB產品 怎麼寫最高512GB

甚至我比較想問 哪家沒有1TB產品???

如果是葉佩雯是不是現在都有規定要標示了 還是這只規定在個人部落格?
__________________
類亞希子登場...可是沒有空間可放縮圖...好個爛雅虎奇摩...
Orz..Orz..Orz..Orz..Orz..Orz..Orz..Orz..


タブブラウザ Sleipnir 公式ページ
舊 2016-09-08, 09:08 AM #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GXroots離線中  
shadowsfall.tw
Junior Member
 
shadowsfall.tw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08
文章: 824
簡報裡面應該是沒有m8pe,這份由 TOSHIBA OCZ 提供的官方 pdf 已經是有好一段時間了。

另外國外新蛋m8pe 1TB賣649、rd400賣769/789;不得不說m8pe台灣價錢的確從一上市就是非常殺,不到14K這價格其實我認為已經超越常識...XD,問了一下應該是短期內的超殺促銷,有需要真的可以趁這波購入。但活動過後,接下來也還是要看 RD400 上市以後台灣怎麼定價,畢竟 m8pe 的確是有能力吃掉很多市場。

另外我的文章內應該是沒有什麼直接行推銷之實的的文字,單純就是開箱、性能溫度測試,以及個人的一些想法。

目前也在籌備m8peg的測試

http://imgur.com/Nn9qSOh

如果還是認為文章是業配文的話,很抱歉我並沒有辦法去改變您的想法,這也是您的自由。但還是很開心真的有人會真的來看也留下意見

此文章於 2016-09-08 01:55 PM 被 shadowsfall.tw 編輯.
舊 2016-09-08, 01:48 PM #1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hadowsfall.tw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3:26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