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其他群組 > 七嘴八舌異言堂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cys070
Elite Member
 
cys070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3
文章: 10,535
引用:
作者古得拉
我身邊很多同事與朋友也都住50年以上老屋

日前也有被問到願不願意參加都更,最後都是不了了之

他們也很想換個漂亮的電梯房,都是卡在公設比跟錢

要住跟原本一樣大的得多給錢, 一次至少幾百萬

沒錢就只能分回比原本住的地方更小的

未都更前就這麼點大,都更後扣掉公設後變得更小,根本不夠住

如果有辦法室內實坪一比一換,這個吸引力應該會有


你那邊沒錢還能有小間,我這邊還有大樓談到坪數低於多少根本沒資格談等於買一間新的

朋友他家符合資格坪數也夠談,還是要掏幾百萬出來..........他家就直接拒絕
     
      
舊 2019-08-26, 11:35 AM #2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ys070離線中  
Earstorm-5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36
我說句不客氣的, 更都沒有改善馬路騎樓那有啥意義?

台灣那麼多人口, 危樓有什麼關係, 他們自己要繼續住的.

這話好狠..
 
舊 2019-08-26, 11:38 AM #2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arstorm-5離線中  
小肥羊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13
您的住址: Republic of Chunghwa (ROC)
文章: 85
引用:
作者JLA
剛聽到一個小道消息,北市與新北市府為提升危老建築更新與住戶參與都更意願,正打算推維持原房屋稅與地價稅的特規新制,以一坪換一坪,都更後的新屋其房屋稅與地價稅採最近五年的平均值課稅,有效期20年,原屋主必須維持自住不轉售,若轉售則採回復回通用稅制。都更過程會盡量以讓原住戶零成本的方向進行,同時採檢舉模式,若屋主私下或以不當方式將權益轉讓給第三方,經相關機關查證確認檢舉人可獲得檢舉獎金。

這個聽起來好像滿不錯的,一般都更最困難的就是讓住戶同意參與都更,困擾他們的就是都更後調整過的房屋稅與地價稅變高變得難以負擔,雖然有課稅減免,但前後繳的稅就是不同,景氣不好,收入沒變好的前題下也難怪這些人不願意參與都更,這個方式看似不差,但感覺很容易被有心人操作,各位覺得這樣的做法可行嗎?


通篇矛盾:
1.給建商都更,沒聽過持有土地面積不會變小,所以地價稅肯定因為面積縮小而變少
2.房屋稅不變,台北市能談完都更,折舊率 和 折舊年數已經是盪到谷底,就算用新屋來計算,也遠低於大樓管理費,如果連大樓管理費都負擔不起,那還是不要都更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
小肥羊是提醒自己在台灣不要被無良商人當肥羊宰。
騙創投的訣竅不在你的企劃多漂亮,在你能不能騙進第一個大咖投你,只要有一個頂峰大咖投你,其他創投就會無腦搶了。而頂峰大咖真的那麼聰明睿智眼光準確嗎?才怪,他是靠一個成功的投資抵掉二十個看走眼的失敗而已。
舊 2019-08-26, 12:00 PM #2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小肥羊離線中  
Melia1830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18
文章: 73
引用:
作者古得拉
我身邊很多同事與朋友也都住50年以上老屋

日前也有被問到願不願意參加都更,最後都是不了了之

他們也很想換個漂亮的電梯房,都是卡在公設比跟錢

要住跟原本一樣大的得多給錢, 一次至少幾百萬

沒錢就只能分回比原本住的地方更小的

未都更前就這麼點大,都更後扣掉公設後變得更小,根本不夠住

如果有辦法室內實坪一比一換,這個吸引力應該會有
如果是老舊危宅,剩下的可能只有土地價值,應該是要考慮重置成本,就是把房屋價格歸零以後,重建的話自己要掏多少錢出來,能夠多蓋多少坪數賣掉來分

或許原住戶本來就負擔不起這樣的全新房子,只能換到其他類似但沒那麼老舊的房子而已,不過當然大家都不願意這樣去想

我是有聽過比較久以前的都更案,有巷子裡的老舊公寓住戶,竟然因為合建而換到臨馬路的新大樓,坪數不知怎麼換的就是了。那也是因為原來的土地持份值那個價吧

不過有時候就是吵越久有糖吃,搞不好撐久一點,政府又願意放寬條件。到頭來政府還得比民眾自己更在乎性命財產安危,或者一直以來都是這樣...

此文章於 2019-08-26 12:57 PM 被 Melia1830 編輯.
舊 2019-08-26, 12:37 PM #2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elia1830離線中  
真象
Basic Member
 
真象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r 2012
文章: 12
我家這邊有在談都更。
我以住戶的角度來看現行的制度都更為什麼不可行。
建蔽率及容積率
以四樓公寓來講,就已經蓋滿了
法律給的是50%建蔽率及800%的容積率,而傳統公寓則是100%建蔽率及400%容積率。
若不算獎勵容積的話,重蓋回來整個空間也是一樣,需要重蓋嗎?就算再加上獎勵容積下去,讓建商有利可圖好了,原住戶除了地坪被稀釋外,原本的30坪/4變成了30坪/12,每戶少了將近2/3的土地外,未來還要另外再負擔管理費。
而住宅的面積又要因為公設而佔去1/3。

換成是你,你會想都更嗎?
__________________
難道是這個世界太吵 聽不到自己的思考
有人笑我腳步太小 走不到什麼天涯海角
舊 2019-08-26, 01:12 PM #2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真象離線中  
Melia1830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18
文章: 73
引用:
作者真象
我家這邊有在談都更。
我以住戶的角度來看現行的制度都更為什麼不可行。
建蔽率及容積率
以四樓公寓來講,就已經蓋滿了
法律給的是50%建蔽率及800%的容積率,而傳統公寓則是100%建蔽率及400%容積率。
若不算獎勵容積的話,重蓋回來整個空間也是一樣,需要重蓋嗎?就算再加上獎勵容積下去,讓建商有利可圖好了,原住戶除了地坪被稀釋外,原本的30坪/4變成了30坪/12,每戶少了將近2/3的土地外,未來還要另外再負擔管理費。
而住宅的面積又要因為公設而佔去1/3。

換成是你,你會想都更嗎?
我是不太清楚實際狀況,所以建商真的可以拿到八戶那麼多嗎

那真的自己住戶去講就好了,只要花錢重蓋就行。假設一坪花10萬,30坪是300萬,然後室內面積也是變小,嗯,難怪大家也是得過且過不想都更

只覺得那些買得起新成屋的人真是很有錢...
舊 2019-08-26, 01:32 PM #2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elia1830離線中  
老老濕
*停權中*
 
老老濕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15
文章: 1,456
就算一坪換一坪
你30+p房子也會增加到40~50坪
光每個月管理費跟公共用電費就少說3000~5000

日子就再難過了
每個月還多花一大筆錢
舊 2019-08-26, 01:34 PM #2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老老濕離線中  
BALA
*停權中*
 

加入日期: Feb 2000
您的住址: Taiwan
文章: 704
引用:
作者真象
我家這邊有在談都更。
我以住戶的角度來看現行的制度都更為什麼不可行。
建蔽率及容積率
以四樓公寓來講,就已經蓋滿了
法律給的是50%建蔽率及800%的容積率,而傳統公寓則是100%建蔽率及400%容積率。
若不算獎勵容積的話,重蓋回來整個空間也是一樣,需要重蓋嗎?就算再加上獎勵容積下去,讓建商有利可圖好了,原住戶除了地坪被稀釋外,原本的30坪/4變成了30坪/12,每戶少了將近2/3的土地外,未來還要另外再負擔管理費。
而住宅的面積又要因為公設而佔去1/3。

換成是你,你會想都更嗎?


那間新蓋的房子
不用負擔管理費?
那你幹嘛不算
舊公寓容易遭小偷 把小偷偷的錢財 也算在維持舊公寓的費用

像這種甚麼都不想付出
想要一坪換一坪的人
就等大地震或是大火來收了
舊 2019-08-26, 01:37 PM #2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ALA離線中  
cys070
Elite Member
 
cys070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3
文章: 10,535
現在是付出你還變小間,意願當然不會高
有些沒得談,都更那花費也等同買一新的

說真的不要等什麼都更,要你出幾百萬
把現有房子賣一賣,買去別處可能比較省事

此文章於 2019-08-26 01:48 PM 被 cys070 編輯.
舊 2019-08-26, 01:46 PM #2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ys070離線中  
DAYI5566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18
文章: 339
引用:
作者cys070
現在是付出你還變小間,意願當然不會高
有些沒得談,都更那花費也等同買一新的

說真的不要等什麼都更,要你出幾百萬
把現有房子賣一賣,買去別處可能比較省事


難道都更完可以不用付錢房子還變大間?

如果建商有辦法讓原住戶不用付錢還讓居住空間變大並送一個車位

應該不會有人反對了吧
舊 2019-08-26, 01:58 PM #3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AYI5566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3:39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