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y 2003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800
|
引用:
果然如你所說的,最後的討論又回到jitter上 我們都知道jitter會影響燒錄出來的音樂的表現性 但就像有人說的,有人反而不喜歡AMQR降低jitter後的音樂表現 所以到底怎樣的音樂才叫做好聽呢? 因此原發文者的問題根本無解嘛 還不如把題目改成 哪台燒錄機還原燒錄音樂母片的功力較好 因為你不會拿不喜歡的CD去燒吧?除非是人情片 既然有人反而不喜歡AMQR降低jitter後的音樂表現 那又如何去量測喜歡的程度呢? 我也好奇為何1X燒錄音樂的效果不一定比較好 賣光碟片的人告訴我: 現今的燒錄機速度太快,而光碟片的染料太淺,若燒的速度太慢,燒的品質就不理想 所以以12倍速最佳......... 這是sale講的話,是不是真的我也沒能力考察,我也沒打算用12x去燒燒看 我心裡想的是:既然都是刻pit在碟片上,刻的深或淺也會影響讀取嗎? http://www.hhbusa.com/JPEGS/HHB830PL.jpg 看來這是台好機器 哪裡有賣呢?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y 2003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800
|
引用:
adelies大大: 就算有錯誤更正的機制 但好像還是存在有所謂容錯率的問題吧? 像關於音樂CD這方面的資料容錯,規格好像定得很寬鬆?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y 2003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800
|
引用:
我也是開火者之一 因為我質疑別人的重播系統無法播放出不同燒錄機所燒出的音樂的不同 而且這火還滿大的 不只是番仔火而已 接下來我會和諧至上 因為終於看到學有專精的人出來講話了 獲益匪淺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y 2003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800
|
引用:
ppa兄所言實在是中肯 喜歡真空管或黑膠唱片的人,是不會喜歡現在這些電晶體及數位化產品的 因會他們認為這些聲音聽起來比較假也不厚實和溫暖 而習慣聽電晶體產品的人,乍聽真空管的東西會覺得其比較悶而不亮麗 所以青菜豆腐各有所好 如何把這些喜好的程度數據化,那只有期待adlies大大所稱的諸位工程師苦力們開發了 SACD我家有,聽起來的感覺和CD完全不同,會更像是在現場,所謂的氣韻也更多 但音樂性這東西,和規格無關,而是和創作者及演繹者有關 不過有SACD我還是選擇SACD那一層來聽 一事請教ppa兄,就你從事專業音響錄音的歷練中 現今的DVD audio和SACD,何者為優?聲音品質? 音樂再生性?誰比較可能會勝出呢? 這話題扯遠了,又要引起別人的韃伐....... 不過聽聽應該也不錯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y 2003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800
|
引用:
真的檢查片子有沒有燒好是很簡單的事嗎? 讀的出來就算是燒好了嗎? 還是用那些測試程式,測成功了就算燒好了? 可不可以請學有專精的人稍微講一下呢?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y 2003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800
|
![]() 引用:
shade兄的出現為這場混戰開了新的方向 正努力鑽研你所提供的資料及paper 若有更多,還請多post一些,不然直接在google找jitter,可能...... 受教中........ 謝謝你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y 2003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800
|
引用:
AMQR燒出來的聲音會比較厚實,也會稍微悶一些, 若習慣聽亮麗走向的人,剛聽的確會不好聽 音響系統要把亮的感覺做出是很簡單的 但要把聲音作的厚實還要清晰就很難了 如果是習慣電腦喇叭聲音的人,大概會覺得AMQR對音質沒改善 如你所說的,原發文者把這問題post到這裡就是種錯誤 因為這裡講的是數據,好不好聽是很難量化的東西 看來,打了這麼多字會變成白做工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Cape Crozier
文章: 6,122
|
引用:
是的,但如果對玩家來說,基本上他的片子不應該會出現過高的錯誤率,一般在版上看到的,多半是 8X 或者更高速度的 C1C2,事實上,若以 CD player 1X 的速度讀,現有的技術還能讀出一堆錯誤,這家廠商真的該去面壁思過。 燒錄的資料,事實上還要經過 8 -> 14 編碼,所以,硬體再還原資料時 (14 -> 8),算是一層保護。 而接下來,CDDA 使用 CIRC,解碼的方式流程印象中為:C1 unscrembler → C1 解碼 → 還原資料交錯 (de-interleaver) → C2 解碼 → C2 unscrambler → 還原資料。 當然,如果是如檔案的資料,還有 C3 卡關。 以 SONY 的 CXD3027R 來看有:C1:2/C2: 4,而 MTK 的 MT1199 C1 與 C2 皆為 4。現在的年代已經是 2003,各方面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對於好的片子來說,以目前的硬體來看,錯誤發生的機率個人有信心是不高的 (因為不從事這行,所以只能說有信心,盼見諒)。 ![]() 不過,說真的,買的 CD 如果不佳,其 C1、C2 比自己燒的說不定還爛... ![]()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Cape Crozier
文章: 6,122
|
引用:
然這部分是小弟到現在的疑惑,但個人相信就算很難量化的影響,也應該可以推出其原因。一定有一個地方會讓前端的 RF 訊號影響後端 DSP 處理後的輸出... ![]()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Cape Crozier
文章: 6,122
|
引用:
關於 jitter 的問題,個人認為有兩種方式探討,一種單純是討論 jitter 的問題 (就是專門討論 jitter 的形成,把他當作一個現象專精的研究,不管會不會影響造成實際資訊正確性的損失);另一種是討論 jitter 對整體的影響多寡。 基本上,所有與時脈有關的數位訊號,都有 jitter 問題,但有 jitter 不一定會損害傳輸的過程。USB 2.0 與隨之而來的 PCI express 應該都是屬於 self clock,傳輸過程之中也有 jitter 問題,但並不會發生利用傳輸過程經過他,聲音即走樣的狀況... 所以自己還素很矛盾... 看來還是得硬生生地啃資料啊... *___* 說真的小弟很感謝您提供的一些資料方向,無奈時間因素無法在一時兩刻間列印、吸收,不過不論如何,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與大家討論,先下線告退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