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May 2001 您的住址: S.P.B
文章: 1,888
|
引用:
PLEXTOR MASTER 才是最棒吧 PLEXTOR 820比TEAC 512SB強多了 ![]() ![]() ![]()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3 您的住址: 臺屬釣魚台群島小強控股公司
文章: 454
|
引用:
大大請解釋一下牽扯很多的又是哪一些吧 和何謂發燒音樂片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Cape Crozier
文章: 6,122
|
引用:
如果以科學的作法,就需要量測燒錄品質的機器了,不過這種東西一般使用者應該不太可能取得。 對了,PlexTools Professional 可以量 jitter (雖然這應該只能做參考),若手邊有能用此程式之燒錄機的大大願意提出些結果,應該可以收一番兩瞪眼之效吧~ 畢竟,若更動排線有差異,那「說不定」ide 的燒錄機,使用 ATA33 的排線與 ATA66,都會有些微量化差異 (推測)。另外,將電源供應器改善,說不定也可以量出量化的差異 (推測)。 ![]() PS:歹勢小弟無機器,所以只能用說的。 此文章於 2003-09-13 04:31 PM 被 adelies 編輯.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Oct 2002 您的住址: El's room
文章: 1,046
|
播放 CD,資料正確只是一個底線,把資料正確的讀出來,資料都一樣,不代表播放出來的聲音就會一樣。
為什麼?CD 不是數位的嗎?既然資料都一樣,為什麼聲音會不一樣? 這是因為數位的離散資料,每一個取樣的 sample,當它要重建的時候,必須在每一個很精確的時間點上重建。我們先不論當初在錄音的時候,ADC 取樣時的 jitter,ADC 有沒有很精確的,以固定的時間間距,例如 2.88MHz,每 1/2880000 秒一次,對訊號作取樣,我們假設訊源是低 jitter 的訊源。當 CD 上的資料讀出來,同時它會從讀出來的 RF 訊號中擷取出同步的時脈訊號,這個時脈訊號會跟著數位輸出,傳給 DAC 機構,DAC 機構可以用一個 PLL 鎖定,擷取出這個時脈訊號,並且以這個時脈訊號 clock 為 reference 動作,在時間點上重建訊號,輸出類比的聲音。 那麼問題就在於這個 clock 精不精準,如果這個 clock 有時快有時慢,DAC 重建 sample 時,每個 sample 都不在它該在的正確時間點上出現,還原出來的類比波形,各位想想,是不是就和原來的不一樣? 這個 clock 在時間軸上的抖動,我們稱為 jitter,有太多的因素會影響 jitter,從 CD 片的品質,轉盤的讀取結構,伺服系統,讀取的穩定度,電源摻入的干擾,甚至轉盤的顏色,到數位輸出時,使用的數位輸出規格,SPDIF 或 AES/EBU 使用的 bi-phase coding 會造成大 jitter,線材的轉換耗損,低 jitter 的 PLL 等等,影響的原因太多太複雜。 所以廠商們才會想各種方法,要解決 jitter 的問題,盡量降低 jitter,各個 CD 唱盤製造商才會在 CD 唱盤上用心,花大成本去設計更穩定的讀取系統。最精準的最法,還會用 RAM 當 buffer,先將資料暫存起來,然後以自體的、非常精準的石英震盪器,產生非常精準的時脈供給 DAC 工作,同時 DAC 會用 DSP 做高品質的數位濾波。 做光電產品的廠商,才會花大把的鈔票,去買非常昂貴的 jitter 測量儀器,來測定並想辦法改善自身產品的 jitter。這是有原因的,不然廠商們都是呆子嗎?如果數位資料一模一樣就好了,C1/C2 都沒問題就可以了,出來的聲音就會一樣,如果是這樣,那麼就天下太平了 ![]() 我想這些資料都不難找到,網路上有一大堆,在質疑之前,或者討論之前,也許可以先做一點功課。 jitter 對聲音的影響一定是不好的嗎?這不一定。有名的 dCS 公司曾做過測試,還發表了一篇論文,討論不同類型的 jitter 對聲音的影響。不過一般來說,一般的 jitter 造成的失真,是人耳所不喜歡的失真類型,所以高 jitter 通常帶來的聲音是比較「不好聽」的。當然更複雜的分析,情況不可一概而論。 友站過去曾討論過幾次 jitter,最近又討論了一次 http://www.myav.com.tw/vbb221/uploa...12&pagenumber=1 相關的討論,有討論到真正重點的,有討論得比較深入的,甚至有業界人士現身說法的,也有好多篇,小弟實在很奇怪各位怎能視而不見,相同的論戰一再出現....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ug 2002
文章: 135
|
引用:
以前用AMR燒片子給我朋友做盲目測試 結果他真的可以清楚的分出AMR跟非AMR燒出來的片子 問題是.... 他覺得AMR燒出來的比較難聽 ![]() 基本上人類看到聽到的 都是自身器官能接受到的訊號範圍 聲音,味道,光線都是如此 而且有些東西會因為個人的特質 不同的生長環境而異 A覺得好聽的音樂設備 B可能不這麼覺得 (除非是那種基本清晰度上的差異) 如果扯到藝術上面 那也不需要在這裡討論了 應該會有更適合的討論區
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路人甲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S.P.B.
文章: 3,641
|
引用:
很簡單的目的... 純粹考慮燒錄這一層 比較不同機器燒出來條件接近的片子來進行比較 看看是否有人能聽出來P.T.Y等牌的燒錄機,用相同片子挑出燒錄結果接近(當然沒辦法用幾千K的儀器測)的差異 就是這麼簡單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Apr 2002
文章: 8,545
|
引用:
因為閣下遲未出現指引一盞明燈……… ![]() 受教了∼ ![]()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Cape Crozier
文章: 6,122
|
引用:
說真的,jitter 的討論這裡也出現很多次囉... ![]() 不過基本上,小弟目前想知道的是,改變排線 (或者甚至換不同電源供應) 是否會對「燒錄」時的 jitter 有立即性的影響 ![]() 目前小弟想知道的主要還是上述的問題「燒錄機之排線或電源,對 jitter 影響如何」(不同燒錄機、不同燒錄速度的 jitter 不同,這點網路上已經有不少資料),如果有影響,或許部分網友也可以對這方面進行修改,以現有的設備,多獲得一點點之效果。 說不定改改燒錄機的震盪器或時脈來源也有效,不過這會喪失保固... 小弟也不清楚這是否有立即的改善... ![]() 此文章於 2003-09-14 12:31 PM 被 adelies 編輯.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3 您的住址: 臺屬釣魚台群島小強控股公司
文章: 454
|
引用:
現在能買到的大部分CD-ROM/RW 都有做Audio caching DVD/CD 的Player 也幾乎都有了 用 RAM 當 buffer 不是一件多稀奇的事 那麼何謂一般的 jitter ??? 他們又造成何種失真呢??? 配的 DAC 又是哪一種???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Cape Crozier
文章: 6,122
|
引用:
若時脈能準,晶片輸出端的 DA 部分應該會較為精確。至於 buffer 的部分之前查過幾個 IC 規格裡面的確都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