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其他群組 > 七嘴八舌異言堂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ein1002
Basic Member
 
ein1002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Nov 2008
文章: 11
引用:
作者滄桑悠無愁
另外問個問題好了

如果是單腳開車的朋友, 從油門轉換至煞車時

是懸空橫移到煞車踏板, 還是以腳跟為支點, 旋轉至煞車踏板上 ??



開自排車的時候
我踩油門的時候 腳跟著地 右腳會向外撇 踩煞車時會回正
     
      
__________________
1991 orville by Gibson Les Paul STD pickup APH-1

這邊變成五毛粉紅DVD了嗎
舊 2011-04-21, 07:48 AM #9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in1002離線中  
RAMSA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彰化
文章: 689
現在的車怎麼雙腳開.....
你的煞車在左腳旁邊?左腳邊了不起是手(腳)煞車而已
本來的煞車法就是右腳離開油門,左移踩下煞車
 
__________________
舊 2011-04-21, 07:48 AM #9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RAMSA離線中  
小豹貓
Golden Member
 
小豹貓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Sep 2000
您的住址: 春滿四合院
文章: 2,747
引用:
作者滄桑悠無愁
另外問個問題好了

如果是單腳開車的朋友, 從油門轉換至煞車時

是懸空橫移到煞車踏板, 還是以腳跟為支點, 旋轉至煞車踏板上 ??


貓是懸空
__________________
音樂恆久遠,CD永流傳!
羅馬並不是一天造成的 ∼敗家也不是三冬五冬的 >.<"
小豹貓流浪到哪兒, 永遠都是小豹貓

公告 : 孝子孝女(新手爸媽)經驗交流............服務處成立囉
===================================================
來PCDVD七八區,一定要認識的重要人物~~M頭


請不要在"非政治區"的版面談政治,不然....
範例一 : 我已經鎖定目標暸,同意開槍的請囬帖
範例二 :陳水扁的廢統論是幹嘛的?
範例三 :邵XX要死就快點 不要歹戲拖棚
範例四 :陳菊選上,陳大總統說要搬到高雄去住!! <==== 這串枉死的人還真不少
範例五 :總統後選人辯論會看了有一點吐血 <==== 這串不怕死的人還真多啊
範例六 :貓纜基座淘空 擬遷4、5個塔柱 工時最少要2年 <==== 看到日裔帳號要閃遠一點
完美示範(全滅)(整串坑殺) :
提名顏寬恆 馬總統下達輔選令
回嗆馬英九 蔡英文:兩岸政策黑箱讓人民不滿
洪秀柱政見 簽兩岸和平協議


補充說明:站長:回應政治文者視同發政治文
加強說明:站長:送你紅十字,一路好走之類的也算回文,我這樣講的夠明白了嗎?
舊 2011-04-21, 08:20 AM #9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小豹貓離線中  
Phenix
Golden Member
 
Phenix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r 2000
您的住址: 流浪中.....
文章: 3,571
引用:
作者allenroy0414
我有看過同時使用的阿 看看頭文字D = =
不過我懷疑的是 你守規矩開車 前方有車 有車要超車 經過十字路口
隨時都做好有煞停的準備 有什麼情況 需要邊剎車邊使用油門
有什麼機會可以讓車子快到 不兩個一起使用 會讓摩擦力不足而無法煞停?

看頭文字D你也說得出來歐

在卡通裡面那是一種讓車子隨時保持行車動線的方法
也是一種重心轉移的方法(因為卡通裡面使用這個技巧的是開FF車的)

但是主要目的並不在減速 而是為了開得更快

這跟妳緊急需要剎車時 先讓引擎停止對輪子輸出而達到最大剎車效能的目的是相違背的
舊 2011-04-21, 08:29 AM #9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henix離線中  
latw
Junior Member
 
latw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l 2002
文章: 772
所以開手排車才安全啦..開什麼自排
也不會有什麼左腳踩或右腳踩的問題,又省油(逃)
舊 2011-04-21, 08:52 AM #9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latw離線中  
Zephyr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碎石堆緩衝區
文章: 1,807
引用:
作者Quaker2002
我以前騎機車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右手食指扣住油門,其餘三指握煞車,當時認為這樣
煞車反應比較快,直到後來有幾次在加速中遇到緊急狀況,反射動作就是握緊煞車,但
是油門卻因為肌肉僵硬沒有放開,導致煞車被削減不少,此時我還不覺得這樣握煞車有
問題,經過練習後雖然平常煞車都會知道要放油門,但遇到緊急狀況還是發生同樣情形
,才驚覺這不是正確的煞車方式。

而且手指隨時握住煞車還會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煞車雖然變的比較靈活,但是也
因此太過神經質,一有風吹草動就不自覺抓一下煞車,還有煞車還沒完全放開時就開始
催油門,後方車輛應該感到很困擾吧,前車的動向很難預測。

後來我就漸漸改掉這個壞習慣。


記得在安駕中心裡的課程 ,還有很久(>15年)以前看過的日本機車雜誌的初心者教學
有提到不管前煞車或是離合器 ,都儘量不要隨時把手指放在拉桿上做預備動作
右手在操作油門動作的時候就是要在穩固握滿把的狀態之下
門握把握持不牢固可能因彈跳或其他因素造成油門鬆脫或轉動不順暢
再者行進中油門跟制動力較強的前煞車理論上是不應該同時作動的
手指在一直在煞車上待命緊急時有可能兩者同時動作反而造成操控上的影響
最後手指分兩邊握持容易加速手部肌肉的疲勞 ,這對長時間騎乘是很不好的

當然上述的內容都絕對是以安全為最高指導原則 ,先確保自己操控不會發生問題為出發點
在一般行車環境中多少會有些部份是可以做一些折衷或是修正的
但是個人仍建議要先有正確的基本認知 ,再輔以自己足夠經驗來做修正才好
__________________
「優雅ズ舞よ」∼ロ③ДワКиャみ∼
舊 2011-04-21, 09:27 AM #9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Zephyr離線中  
twearthling
Advance Member
 
twearthlin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y 2002
您的住址: 台中市
文章: 361
引用:
作者Phenix
看頭文字D你也說得出來歐

在卡通裡面那是一種讓車子隨時保持行車動線的方法
也是一種重心轉移的方法(因為卡通裡面使用這個技巧的是開FF車的)

但是主要目的並不在減速 而是為了開得更快

這跟妳緊急需要剎車時 先讓引擎停止對輪子輸出而達到最大剎車效能的目的是相違背的

這就是弔詭之處,
左腳煞車本來就是為了快速過彎,
跟安全性沾不上邊,
就像我前面貼的影片,
連專業車手都不會在一般道路上使用左腳煞車,
那麼一般人使用左腳煞車到底是利是弊?
舊 2011-04-21, 10:13 AM #9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twearthling離線中  
MMXPro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Mar 2005
文章: 409
引用:
作者Ayan63
拜讀了這串討論後小弟深深覺得 "教育" 兩字的影響性, 也才感覺到為什麼推崇 iPhone 的人會說他操作直覺, 但一堆手機達人沒人信不打緊還攻擊他的道理在哪了

因為小弟在轉自排時 "直覺" 就認為開車不就是要兩腳開嗎
單腳開不是很危險, 緊急時油門踩更緊怎辦, 為什麼大家都說要單腳開才 OK 呢?

我轉自排時,
只是感覺少了左腳檔煞的動作,
其他很自然呀,
只是左腳不用動,有點無聊
__________________
復活~偽沐紅衣
舊 2011-04-21, 10:17 AM #9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MXPro離線中  
42章經
Senior Member
 
42章經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y 2010
您的住址: 東郊皇陵
文章: 1,012
阿宅:我都開手排,用右腳踩油門,用左腳踩離合器,用中心腳踩煞車
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正確圖
舊 2011-04-21, 10:18 AM #9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42章經離線中  
allenroy0414
New Member
 
allenroy0414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05
文章: 2
引用:
作者Phenix
看頭文字D你也說得出來歐

在卡通裡面那是一種讓車子隨時保持行車動線的方法
也是一種重心轉移的方法(因為卡通裡面使用這個技巧的是開FF車的)

但是主要目的並不在減速 而是為了開得更快

這跟妳緊急需要剎車時 先讓引擎停止對輪子輸出而達到最大剎車效能的目的是相違背的

你有看完整篇討論嗎ㄒㄒa? 你清楚我回應得的重點在哪嗎? 斷章取義不太好喔!!

此文章於 2011-04-21 10:45 AM 被 allenroy0414 編輯.
舊 2011-04-21, 10:40 AM #10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llenroy0414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35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