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S.P.B.
文章: 3,641
|
引用:
經驗?? 那應該到音效討論那邊吧??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Cape Crozier
文章: 6,122
|
引用:
若您這樣說,小弟也算其中之一吧~ (小弟領的牌子是質疑排線傳輸的差異) 先對不起了。 不過後來想想,對數位傳輸沒差,不過對電源本身的穩定或有差異,所以這樣也算自己多想了一個因素,以後若有機會可以慢慢驗證。(所以小弟算是有收穫 ![]() 至於氣氛和諧是比較難,因為說真的,只要提出是否可將主觀量化,通常大家自然激動點。本來要說服人就是件難事,不管是哪一方都如此... ![]() 就算不去量化,音樂的喜好更可能發生 A 君喜歡的機器 B 君不愛 (這種狀況不用舉例了吧),所以,要依據理性還是感性的回覆? 或許最好的方式便是 [親自體驗] 吧~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S.P.B.
文章: 3,641
|
引用:
可以量化的先比較 排除這些因素之後再討論也不遲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Feb 2002 您的住址: 高雄縣
文章: 151
|
其實用量化方式改進或是用聽感調音方式改進都是殊途同歸
追求更好的燒錄品質 而這兩方面應是並重的 一方也不必否定另一方的方式 如能採用各方面的優點 應是比較好的方式 音樂本身屬藝術方面的範疇 本來感性就遠大於理性 當初飛利浦工程師制定CD規格時 以數據認定這個規格在音樂重播就足夠了 事實上剛出來的CD非常難聽 爾後經由各家廠商在數位及類比方面大力改良才有今日成果 現在的SACD在音響效果上有非常大的進步 然而在音樂性上卻未能讓我有同樣的感動 黑膠唱片和真空管機器用儀器測起來數據不好看 但帶給人對音樂的感動卻不是這些數據所能比擬的 雖然我自己不聽真空管機器 總覺得動態不夠 傳真度不夠 但我很理解非真空管 黑膠唱片不聽族群的感受 所以不會對他們嗤之以鼻 也有買真空管麥克風來用 討論如果各方面意見很充沛 相信對大家都有很大幫助 流於情緒上的反映 就有點可惜了
__________________
http://page.pchome.com.tw/freepage/ppastudio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Feb 2002 您的住址: 南台灣
文章: 271
|
引用:
這位大大您說話客氣了 ![]() ![]() 只是不知原發文者跑哪去了? 他只在第一篇裡發兩次言就不見了 留下這邊吵得不可開交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S.P.B.
文章: 3,641
|
引用:
量化方式改進?? 檢查片子有沒有燒好應該漫簡單的吧(現在) 好像不用牽扯太多 上述應該是音效區比較適合吧..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3 您的住址: 臺屬釣魚台群島小強控股公司
文章: 454
|
引用:
不同的燒錄機燒出來的片子如果有不同的C1 Level/Location 的話 那麼從讀取頭讀出的資料的確不一樣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3 您的住址: 臺屬釣魚台群島小強控股公司
文章: 454
|
引用:
純以主觀感覺來反映音樂的好聽與否的話 那麼只會更雞同鴨講 畢竟你不是我我不是你 這種情況下要如何才能對原發文者 做出適合他的建議呢??? 當然您是他腦裡的蛔蟲外除外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01 您的住址: 地球村
文章: 1,136
|
有什麼好吵的
TEAC 512SB 最棒拉.... 不用吵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Feb 2002 您的住址: 高雄縣
文章: 151
|
引用:
如果只是按您的方式 那就會差蠻多哦 我測試燒完聲音基本除了用發燒音樂片外 EIAJ的TEST CD也是必要的 這個過程絕對是要牽扯很多
__________________
http://page.pchome.com.tw/freepage/ppastudio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