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其他群組 > 七嘴八舌異言堂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uno
Major Member
 
uno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r 2002
文章: 119
Unhappy 復北地下道過陡 腳踏車騎士喪命

另一個公共安全問題,就是才剛通車三天的,台北復興北路地下道,
發生一名腳踏車騎士,因為下坡,車速太快,重心不穩摔倒而死亡。
家屬懷疑,地下道的坡度陡,根本不適合腳踏車。而我們記者實地走訪,
發現台北市危險的地下道,還不只這一條。

內湖和大直民眾來往市區,三天前有了這條新開通的復興北路地下道,但是才通車,
就發生死亡車禍,而且出事的,是一名腳踏車騎士!

監視錄影帶內的這名徐姓男子騎著腳踏車進入地下道不到兩百公尺,開始下坡,
時腳踏車速度越飆越快,腳踏板踩空,重心不穩,最後頭部重擊地面死亡,
看看這u型車道坡度28度,雖然符合開放機慢車行駛的規定,
但其在這裡,真的很不安全。

像這樣的危險地下道台北市處處可見,林森南路通公館的地下道,
標示機車腳踏車專用道,開進去才知道只有一線道,機車腳踏車全擠在一起,
加上燈光昏暗,速度慢的腳踏車騎在裡面,險象環生。

還有基隆路的地下道更誇張,同樣只有一線道,不過這ㄧ線道可以通行汽車,
機車和腳踏車,三車爭道,腳踏車騎士危險指數最高。

根據交通法規,腳踏車和機車一樣都可以行駛在慢車道上,當然地下道也暢行無阻,
只是主管機關沒有考量到腳踏車的速度和煞車能力遠遠不及汽機車,
如果沒有單車專用道保護,騎腳踏車上路恐怕比走路在馬路上更危險。

文章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203/51/7hmb.html

雖然好像有點久了,可是我覺得是不是也該立個法
騎腳踏車上馬路,也該戴上安全帽啊??
路上車速快的那麼多,每次看到腳踏車在大馬路上騎
都覺得還蠻危險的說
講句不好聽的話,為什麼胡自強的夫人車禍後
馬上立法後座得要綁上安全帶(沒問題,為了安全)
可是小老百姓這樣....卻好像沒看到政府有說要立法騎腳踏車上路也得要戴上安全帽
     
      

此文章於 2006-12-05 07:50 AM 被 uno 編輯.
舊 2006-12-05, 07:48 A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uno離線中  
shtse
Golden Member
 
shtse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an 2001
您的住址: Tainan Taiwan
文章: 3,701
Cool

一般中小學校近年來也強力勸導騎腳踏車上學學童戴安全帽 ,

今早偶然注意到兩小三女學生吧 , 騎腳踏車戴的是機車安全帽 ...
 
__________________
字卡美, 號鳥, 請多指教

音響也可省省玩 , 一萬塊買七零年代 Rotel Marantz Luxman 三美聲
我的 Canon 中三元 , Bronica Mamyia Pentax 中片福鏡頭
舊 2006-12-05, 08:07 AM #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htse離線中  
Nimlas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4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362
不是說禁止腳踏車進入
家屬怎麼還懷疑說不適合腳踏車騎
舊 2006-12-05, 08:08 AM #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Nimlas離線中  
yider
Elite Member
 
yider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Oct 2002
您的住址: Coruscant
文章: 4,466
另兩條好像很少有人會騎下去
有的話,也是騎很慢
__________________
舊 2006-12-05, 08:30 AM #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yider離線中  
ant1228
Golden Member
 
ant1228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y 2003
您的住址: 綠光森林
文章: 2,748
記的有的地下道會汽車和機踏車分離車道..........
機踏車的道路位置較高........車道坡度就較緩!
像台中市太原路地下道.........
缺點是覺得狹小和昏暗!........
舊 2006-12-05, 09:53 AM #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nt1228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31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