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Niise
但是我好奇的是,既然是serial....
為什麼不能像usb或IEEE1394一樣同時存取呢
又為何一條線僅能接一項裝置?這是ide的特性?
為什麼在改成serial時不將此特性一並改掉?
我沒計錯的話..serial早在1999年就已經提出
現在都已經2002囉..
我知道修改架構會考慮到向下相容的問題
但老實說,以目前平行序列傳輸來說
根本已經到達極限(最頂級的ide傳輸速率搞不好連50MB/s都不到)
就算全面翻新也僅是控制晶片的問題
介面上老實說應該差距不大吧(不好意思非相關科系,有錯誤請更正)
有沒有人可以給我一些解答呢
|
其實 IEEE 1394 雖然可以玩大串連遊戲,但是「同一時間也是只有一個機器能傳資料」 (USB 1.X/2.0 同),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線只有一條。除非像 CPU 有多管線,當然可以同時並進。
Serial ATA 主要的目標,只是「取代傳統 ATAPI 機器的傳輸介面」,他並不針對外接或網路等產品。所以用的是「Point-to-Point」介面:
優點:
1. 減低控制器複雜度,因為一條線上就只有一個機器,可以降低複雜度與成本。
2. 增快速度,不會因為有慢的機器卡在線上而使傳輸速度受到影響。
缺點:
1. 不能共用。
2. 多硬碟的話線比較多。
AMD 的 HyperTransport 介面 (K7 與 K8) 也是 P-to-P 這樣的形式。所以您可以把他視為是一種 1394/USB 的精簡版。因此,其實只要控制器 (南橋或 Serial ATA 控制器) 做的好,效能一樣不錯,而且可以避免硬碟/光碟不相容打架的情況。
目前平行傳輸的確遇到很大的瓶頸,加上那一排線實在令人困擾,所以個人蠻期待 Serial ATA 的 RAID,接線不再複雜,頻寬增加,我想在多顆硬碟的 RAID 表現應該可以向上提昇才是。
至於外接的市場,就讓 USB 2.0 或 1394 去爭個你死我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