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RogerShih
*停權中*
 
RogerShih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Nov 2000
您的住址: Taipei,ROC
文章: 573
我不知道你在說誰天下無敵,也不認為誰被你教訓了。單單輸出阻抗你就從開始在辯不能太低,到越低越好 (還加附註),這些都算了。電壓擺幅(Vrms)、消耗電流(mA)、功率(mW、W)、振膜效率(dB/mW)到音量音壓大小(dB),那一個是不能計算的?理想電路分析當然跟實際電路運作有差,但是這些計算本來就是基礎到不能再基礎的東西,通通跟聲音心理學無關,是不是扯太遠了?

這些東西我再整理一次,如果你還是認為你對,麻煩你別偷懶算一下給我們大家看看吧,基本電學、電子學雖然生疏了十年,但這種基本的計算應該還不會搞錯。我計算了這麼多篇,公式來來去去不過幾條,小算盤都可以算的出來,很難嗎?值得偷懶嗎?你打字的時間說不定還比計算一下多好幾倍。電子學是科學,耳機耳擴隨身聽都是科學產物,有什麼不能算的?又不是在比誰好聽誰難聽….


回到原點,你一開始這麼說:
1.
>>耳機放大縣路與擴大器不儘相同
>>一般來說阻抗越高的耳機越好推
>>也就是越大聲啦
>>參考一下
2.
>>我是指相同效率的耳機 高阻抗比抵阻抗好推
>>在不考慮耳機放大的輸出功率情況下
>>耳機放大通常輸出阻抗在幾十OHM至幾百OHM之間

以SL-MV50為例,我們知道音量控制幾乎都是訊號分壓控制 (不是分流),SL-MV50的最大電壓輸出(Gain)是1.2Vrms(10K負載),音量控制刻度10。刻度如0.12Vrms、0.24Vrms….etc變化增加 (註:這部分多數是指數性變化,也就是前面音量小1~5時的電壓增加量小,後面6~10的電壓增加量大,所以這種音量控制又稱為指數型VR A type,但為了簡化計算,所以這裡採線性VR B type的算法)

S:MV-50最大出力是兩聲道9mW(16歐母負載)。

我們知道音量是以dB計算,以你上面的說法,我們假設有兩支耳機同樣效率100dB/mW,每1mW功率可發出100dB的音壓。為求有比較明顯的差距來有效證明,我們兩支耳機阻抗各假設為16歐母與600歐母。耳機的特性阻抗比較固定,我們可以在此忽略,避免過多參數干擾。

至於輸出阻抗的影響,從1.2V(10K loading)來看,再應付高阻抗耳機時,耳機本身得到的電壓擺幅信號最大也只是1.2V,不可能更高。

當我們把刻度轉到2,也就是0.24V的時候,我們來計算同效率不同組抗耳機所發出的音壓。

P=VI=V*V/R, 接16歐母耳機時,SL-MV50此時輸出的功率是3.5mW,消耗電流15mA。以每3dB功率需要增加一倍來看,1mW可發出100dB,2mW可以發出103dB,4mW可發出106dB,所以3.5mW大概能發出106dB弱的音量(理想狀態下)。

接600歐母阻抗時,P=V*V/R,SL-MV50給600歐母耳機的輸出功率只有0.096mW,消耗電流0.4mA,此時600歐母耳機能發出的音量只有91dB弱(理想狀態下)。

這樣算不知道夠不夠清楚?阻抗高的聲音大還是阻抗低的?


>>SL-MV50 耳機輸出只是為WALKMAN小耳機設計的
>>不能設計輸出太大電流 否則OP會容易燒掉
>>反過來說 耳機擴大不能設計太低的輸出阻抗
>>否則耳機容易燒掉
>>這其中的原因您或許可思考一下
隨身聽的設計輸出本來就不大,Gain低、輸出電流也不會太高。至於是不是用輸出阻抗來保護,那是線路內的設計。在不清楚輸出阻抗的時候,最大電壓輸出跟最大輸出功率就是計算接上負載推動高低阻抗耳機的主要計算依據,你從高阻抗耳機比低阻抗耳機大聲,扯到輸出阻抗,不是很無厘頭嗎?何況現在op的輸出阻抗越做越小,在省電的觀念下,輸出電壓低(Gain變低)、連帶的輸出電流也會降低,輸出功率變小,再來個高輸出阻抗來無端消耗掉輸出功率?邏輯上很難說的過去吧?

>>那篇原文中也有談到使用低阻耳機時R5與輸出阻抗的設計
>>雙OP與單OP原文也有提到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 很多OP是不適合設定太低的電壓增益的
>>即使可以正常動作不會震盪但在音質上的劣化卻是可聽出來的
>>我覺得原文設計蠻好的 可以照著作就好了 只是這種設計不太
>>符合我的需求 所以我是不會去做他

一般BB op的Gain要五倍以上,所以Cmoy的Gain值可以調低到五倍剛好也沒關係,這是線路上本身的彈性(預設11倍)。如果能找到允許Gain可以小於5倍的op的話,那調更低也沒關係,反而可以因為降低電壓增益,減低對低阻抗耳機的危險性,拿掉影響音質甚多的R5。
舊 2003-01-13, 05:07 PM #3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RogerShih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