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typh
類似的文章看過很多,但我心中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與我所學的差這麼多呢? 孔子什麼時候教人要惴摩上意?
假如說後代子孫不孝,走偏了,這我能接受。好比本來作盤菜加個鹽就很好了,後來就有人妄自發明加糖、加醋、加酒、加有的沒的,說這樣更美味,結果是有人稱好吃,有人稱噁心一樣。好比這篇歪樓一樣……
話如果沒講清楚,讓初學未學誤解,因為儒怎樣怎麼,所以儒的頭子怎樣怎樣的,最後三人成虎……。 孔子背這黑鍋,何其無辜又不幸。跳出來聲明一下。
現在很少講話,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怕講錯話。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偶也來幫古代各家思想家喊冤(先以儒家為例....)
初始可能是著重於修身養性∼主要針對權貴(有財力&閒暇∼受教)
但後來掌權者發現「聖賢是好工具」∼大力造神、推廣讀聖賢書∼藉此約束知識分子
再其次:創造「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美嬌娘」滴制度∼進而向下讓百姓有所憧憬
此後:聖賢此一工具,就成為奴役百姓滴利器(官大學問大:帝王擁有最終解釋全....)
因此形成: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滴怪像....
演變至今:掌權者自己貪贓枉法、幹盡狗屁嘮叨滴事∼卻要百姓當「聖人」∼動不動就怪基層....
是故現今:單就結果論∼儒家思想是愚民統治滴工具....
ps:以上套用到「道、釋、墨....等家」∼似乎也說滴通....

r2~
案例:「如果我們人只為了生活,吃的飽就好,那跟豬狗禽獸有什麼差別....」
此句點故於
「孟子 : 滕文公上」
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
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另參考:
「古文識趣:人禽之辨─道德心也」
孟子談「性善」,認為「四端」是人的本質,與生俱來。
同時,孟子也認為這是「人」與「禽獸」的唯一差別。人失去道德心,便跟禽獸無異。
原文:《孟子.離婁下》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譯文:
「人與禽獸的差別就只有一點兒,一般人拋棄它,君子保留它。
舜明白世事運行之道,了解人倫關係。故以仁義為本處事,而不為行仁義而行仁義。」
感謝提供資訊....
該「袁腾飞先生」滴許多教學頗為風趣∼可惜就是沒字幕(偶耳背∼有時聽不太清楚他說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