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的螻蟻】,大陸瘋傳又封禁的文章,引發兩極議論,爭論不休。
ps:僅節錄部份內容∼細節案例請自行點選以上連結....
綠色文字為「微信上的中國」補充:
本文這兩天在大陸網上和微信上瘋傳,引發兩派評價,彼此爭論不休。
一派是悲天憫人哀嘆不已,深感中國追求富強的路上,虧欠了大量尚未脫貧的基層民眾。
一派是指責主角的個人過失,不宜以極端個案上升到攻擊體制的高度;譏笑那些表示同情的人,本身都是既得利益者(中產階級)。
大約在中午過後,此文開始遭受網路清洗,大量的轉載和議論都遭刪除,範圍擴及各大網站。
43....
現在我想問的是兩個問題:
1、哪個更真實?
是楊改蘭和四個孩子?偷麵包和雞腿的母親?還是“盛世”?
2、誰的錯?
楊改蘭們的?還是這個社會的?
▌四、
81年前,美國社會也發出過類似的詰問。
1935年的一天,時任美國紐約市長的拉古迪亞在法庭旁聽了一樁麵包偷竊案的庭審。
被指控的是一位老太太,當法官問她是否認罪時,她說:“我那兩個小孫子餓了兩天了,這麵包是用來餵養他們的。
”法官秉公執法地裁決:“你是選擇10美元罰款,還是10天拘役?”
無奈的老太太只得“選擇”拘役,因為要是拿得出10美元,何至於去偷幾美分的麵包呢?
審判剛結束,人們還沒散去,拉古迪亞市長從旁聽席上站起,脫下自己的禮帽,往裡面放進10美元,然後向在場的人大聲說:
“現在,請各位每人交50 美分的罰金,這是為我們的冷漠所支付的費用,
以懲戒我們這個要老祖母去偷麵包來餵養孫子的社會。 ”
法庭上一片肅靜,在場的每位,包括法官在內都默不作聲地捐出了50美分。
這就是著名的
” 拉古迪亞的拷問”:一個人為錢犯罪,這個人有罪;一個人為麵包犯罪,這個社會有罪……
43....
▌尾聲、
有解決辦法嗎?
當然有,不外乎兩條:
1、改造社會階層流動與晉升、資源佔有欲處理、財富創造與分配的機制,
壓縮頂層,推動底層向中層演進,最終將我們的金字塔社會結構,改造成紡錘形社會結構;
2、默認並接受底層“弱勢群體”的現狀無可更改,繼續固化社會結構,
但對弱勢群體輸血,在福利上對他們大力度定向傾斜;
第一種方法,有可能嗎?
答案是悲觀的:基本沒有可能。理由掰著腳趾頭也能明白。
更現實可行的,無疑是第二種:
既然是我們的社會機制必然性地“製造”了弱勢群體,社會就有義務和責任去善待他們,至少,讓他們的孩子有病能治,有書能讀。
如果我們有資源讓“老幹部”群體醫無所憂,我們就一定有資源讓楊改蘭的孩子們能治上病,讀上書。
這實質就是給楊改蘭們留下一絲卑微而渺小的希望,也是給他們留下活下去的勇氣。
怎樣對待弱勢群體,是一個社會最柔軟的部分,恰恰也是一個社會最強大的部分。
一個國家是不是真的強大,
一定不是出了多少英明領袖,造了多少核彈,有多少外匯儲備,在奧運會拿了多少金牌,GDP增長率多高……,
這些和楊改蘭們沒有毛線關係。
是看你怎麼對待你的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