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welive-2
其實
財團大企業賺了錢才會投資祖國大陸
記得台灣以前是以中小企業為主
|
台灣說實在的經濟體質很多地方與南韓很像,
比方說這兩國都是內需有限的經濟(台灣是島國,南韓人口也不算太多)
且早年經濟發展都跟中小企業脫不了關係
問題在於內需市場有限下,中小企業創造盈餘愈來愈不易也是事實,不論台灣與南韓都一樣,
大企業可以透過分散風險(諸如大量投資海外)以及透過規模與市占率拼命壓低成本等,
甚至到後來可以上中下游一起統包,把其他中小企業通通打掛,
假如政策做莊者也站在拉抬與鼓勵大企業合併中小企業下,你想中小企業還有多少生存空間? 主政者最好的藉口就是大企業盈餘持續成長,中小企業獲利不易,與其照顧全部
還不如將國家資源投入那些指標企業,後果便是大企業財閥挾金錢與政商關係
逐漸壟斷了國家經濟.
這是南韓的情況,台灣現在也面臨GDP創造者愈來愈集中幾大企業財團的趨勢,
中小企業雖然很多但卻生存不易,未來政策會不會為了保住經濟成長,
因而選擇犧牲中小企業,同時站在扶持大企業這方,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