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joe2001
我已經強調一百遍了,稅後70萬是22歲大學(3rd tier)畢業生,完全沒有經驗。
你講的70,極有可能是稅前。
我們的實習生如果正式工作兩年後,已經接近稅前87-92了。稅後80-85了。每個國家的稅制不同,這是我一直強調稅後薪資。
鬼打牆也不這種方式吧。
|
Hi Joe,
我認為你沒必要過於認真,各個產業的定位與特性都不相同,傳統產業基本上以製造業為極大宗,而站上處於傳統產業的不知有多少?
傳統產業的產品單價,說難聽點,這近20年來成長多少?當大多數人都在享受便宜的產品時,有沒有想過製造商要如何平抑成本。物料價格不斷上揚,人工也在漲,因此當公司到達一定規模時,生產基地移動那是必定的選擇。
或許有人會說,商人就是只想賺錢,看到工資高了就產線外移。不可否認有些廠商是這樣,但有更多是不移他馬上要死,移了它可以撐久一點,中間再慢慢轉型,還可繼續僱用台灣的員工(雖然人數不多),但是這些情況其他比台灣先進的國家都遇過,不是只有台灣專有。
現在全球的情勢正在慢慢的平均化,不是只有台灣難過,現在正在急速發展的國家,其實都只是在補回當年他們未跟上的進度。這些國家的人民能力很差嗎?未必,但是薪水卻比台灣低很多。需要設立工廠的企業,會往哪裡去還不夠明顯嗎?
回到前面說的,如果企業的生產基地仍在台灣,請問因為成本提高,而使得終端售價大幅提高時,有多少人願意支持這樣的企業?
其實我不認為傳統產業就是較low的選擇,確實平均薪水會較其他產業為低,但傳統產業有一點是其他行業比不上的,那就是永續性。只要在行業內持續精進自己的能力,幾乎可以確定一輩子都不會失業。
傳統產業就比較無科技可言嗎?除了電子製造業,新科技應用最廣的就是傳統製造業,材料、工藝、環保哪樣沒有持續在改進?
我本身任職於成衣製造業,對於你的公司願意提供這樣的條件,來培養新人,感到非常佩服。
以我的觀察,各個世代的年輕人,優秀的永遠是那少數人,跟多少人是大學生一點都沒有關係,你原本的選擇範圍確實小了,我會建議將目光移往一流的大學去找。優秀的人才通常眼光也能看得比較遠,較不會在乎短期的得失,也許你會在這邊有較好的收獲。
當然我不建議你過於強調新人的薪水(講明白還是必須的),其實以台灣的位置,除非你只做島內的生意,不管做哪個工作,到最後需要往國外跑的狀況還是很多的。那又何必在乎工作地點是否一定要在台灣呢?
如果社交圈會這樣就消失,那不要也罷,不是說網路無國界嗎?怎麼各個都怕一出去朋友都跑光,那還是朋友嗎?
上頭說的有點混亂,主要還是一個意思,認為你公司對新人的條件太差的,有在傳統產業呆的人應該不多。至於說可以在台灣一畢業就領多少薪水的,占的比例有沒有當年度畢業的1%,我都很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