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個人想法。
我看了那個討論串,不覺得有什麼激烈的言論,頂多是說某個廠牌賣出來的東西品質不是很好(而且那個廠牌和 backblaze 的 45 bay 機殼應該沒有關係)。其次, centos 或是ubuntu 的工程師大多是軟體工程師,我想他們也不會自認為是硬碟專家。
這家公司的創舉個人是很欽佩,看了他們三代的零件清單,組完之後每 TB 的成本竟然可以 down 到新台幣 1800 元。這個等同於現在去外面買一顆 1TB 硬碟的價格了,簡直是不可思議。而且他們清單中的零件價格並沒有太特別,只有機殼的價格非常低,大概只要台幣一萬元出頭,其他人去市面上買類似的機殼最便宜都要兩萬多,有個人抱怨他一次訂 20 個還是只能拿到兩萬多的價格。底下有個人的回應有趣,他說他在台灣林口的工廠客制兩個機殼樣品,一個只要 6000 元。
硬碟品質影響最大的還是批號。之前 google 大批硬碟的研究也證實了這點,只不過 google 不肯公佈有問題的廠牌和批號。無論是企業型還是桌上型,只要踩到了地雷批號就是死。
至少企業型我有遇過 IBM 的 scsi 和 fc 硬碟大雷,也遇過 seagate 的企業型 sata 大雷。 桌上型的雷更多,相信大家經常看到。可惜這個只有時間能告訴你哪個批號是雷。
另外,我們公司也有不少桌上型 IDE 硬碟在 RAID6 磁碟陣列裡面 7x24 操勞,有的已經超過 10 年了。 seagate 和 hitachi 的都有。 所以我相信該公司大部份硬碟的壽命還有很長一段路可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