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Quaker2013
你的盲點在於"不是每個人收入都跟你一樣多",以一般人的薪資水準,貸款10~20年
跟本買不起台北的房子,有人戲稱三代宅,要背三代的貸款,房價與薪資脫結,房租
相對合理許多,當然是租房比買房划算,把多的錢存下來,退休後到中南部買房養老
就好了,數十年來的生活品質也比較好。
當然如果有本事可以負擔台北房價,盡量買沒關係,風險自己評估好就好。
|
其實我上面所說的做法, 是跟薪資脫鉤的. 沒限制收入要多高才適用. 也通用在不同區域.
適用在不同房價, 不同租金的地方, 可以客觀的先試算, 而無需以幾百萬的收入做前提.
買房須量力而為, 如果20年負擔不起, 建議是要換標的物, 而不建議在同地段改成租屋.
理想的屋子常是二換三換才換到的, 不是第一次購屋就買到夢中所求, 典型的就是用距離
換取金錢, 大安信義買不下, 五股樹林應有機會落腳. 如果在買不起的地方硬要租屋,
其實那個負擔大概只比購屋低個一兩萬塊. 一年省個25萬, 30年過去就算很自律的成功
存下七百萬沒短少, 屆時是否夠在鄉間安身立命還很難說. 現在很多人的癥結是不願
臣服於現實, 買不動就拉倒不買改去租, 不願意做更長線的規劃.
買屋是個機會成本的遊戲, 已經有過很多假設性的數據/推論在版上, 今天講點不一樣的 :
當初我跟老婆也是買不起內湖的房子, 但是因為設定了目標與期限, 看到落差 動力就
不一樣, 賣給客戶的IT產品可以賣到比零售價還高, 狠賺一筆近百萬的佣金, 但是
也有把服務做好.這是平常IT產業成交價要打個六折對折的環境無法想像的, 但是客戶
不僅沒嫌貴, 還很滿意. 這中間安排了許多設計的過程, 是壓力逼迫潛力發揮出來. 不然
平常十幾二十趴的毛利也是一樣能過日子, 不會去想如何賺更多錢. 可以說 不是因為有錢
而能買房子, 而是接受買房子的挑戰, 壓力與潛力才創造出額外的財富. 當然, 有人會講
這不適用所有人, 沒錯, 但仍提供一個方向, 不要輕易限制自己, 不然, 未來已可預見.
還未掌握的幸福藏在還沒有做的改變裡~ 你認為你行 或認為你不行, 你都是對的.
差別只在一個突破舒適範圍的選擇, shar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