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鳥人比特
1.米
米來自那邊很重要,但.......很多都騙你的,別信什麼西螺米/池上米,那種東西99%都是假的
米只要不要太舊,通常兩期以內的都很不錯,當然也有些米就算是新米怎煮都很難吃
市售的米來源很多,單一產地的有但別盡信,都會混雜其它來源的米
有的為了降低價格會混入舊米或者的劣米甚至進口米
有的為的口感上比較好會混入長懦米,口感會比較Q,會混圓懦米的會比較粘
至於混入糙米..........那是要騙人健康印象 不過混多了難吃
|
這個是我認知的看法 歡迎討論
怕有些人不懂 1台斤=600公克=四杯米
產地在哪米的口感真的差很大
概分一下 其實不精確因為碾米廠收的範圍也是大概 農會也是
濁水溪的米(雲嘉南)
花東的米(包含少量宜蘭米)
就是比北部米(新竹以北+一堆進口米)
高雄屏東(米量少 都不會跨過濁水溪 )
以一般時期來分花東略勝濁水 濁水大勝北部
但如果都是當期的新米 剛收剛出來那一個半月的米 不是新混舊的過渡期是大收那時
如果花東米是90分濁水米85分 北部米也有80分 差別不大喔
新米都好吃 但是含水高 所以比較香 好吃 但是分量會比較少
一般便當店 自助餐都不喜歡用新米 都愛用上一期的 或者當季出的兩個月後的米 乾燥度高耗損較少
便當店自助餐都愛用便宜的米 又希望買到產地價較高的米 其實就是自欺欺人 以為自己很會買很會殺價比價 於是衍生出很多碾米廠 都愛在包裝米袋上搞花樣 袋子設計漂亮點
把北部米偽裝成其他地方出產的 一分錢一分貨 好不好吃的程度決定價錢
跟產地沒有直接相關 劣幣驅逐良幣
當然我可以肯定的說 一般自助餐的米 袋子上的都是障眼法 誰知道他打東部好米
指的是不是大家所認知的那個東部哩?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罷了
統稱的北部米 混東混西機率有 但還是有米廠價格之分 有的有有的沒有 有混通常是混舊米
賣場賣的米大多都是口味調和米(就是混進口混舊米 混糯米) 偷的最兇就是賣場的包裝米 也賣的最貴
同樣以便當店大宗使用的北部米
現在行情一斤有24的也有16的 不用吃看起來就差很多 但還是有各自的客群
我只能說選擇一間可以信賴的米店 買你吃習慣的就好 當要更換品牌種類時 先問價錢
再買一兩斤吃吃看就好 相信自己的舌頭就好 在考慮划不划算
畢竟現在很多人少開伙 米買10斤就能吃一個月 如果比較好吃
一斤貴上2 3 4塊也差沒一個便當錢
至於混長糯 圓糯 一般都是便當店後置 調整口感為主 知道自己買的米不夠黏 Q下去調整的
順道一提台北很多區塊一模一樣的米可以比台北的其他地方 1斤可以貴上10塊
只能說地價也影響米價
引用:
作者鳥人比特
2.洗/泡
洗米雖說順便洗手(開玩笑的說法),但不用左搓右揉,米會碎掉變黏糊不好吃
只要將水沖入手轉個幾圈,讓米跟米相互磨擦就好
洗個兩次後泡水約30分鐘,米開始不在透亮但不要全白就行(泡水時間會因溫度有改變20~40分鐘不等)
將泡水的米沖掉就可以下鍋,沒將泡米水拿掉那飯會糊一點點,但分不大出來
|
家用電鍋
洗米就過水泡一下沖一下就好 洗掉灰塵就好幾十秒就夠了 米才會好吃
除了糙米 胚芽米和舊米 一般是不要泡 會太爛
真的需要泡 煮米的水就要少放
引用:
作者鳥人比特
3.添加物
油:不管什麼油都可以只要能吃的都行,但不要太多,太多會導致油耗味,隔餐不好聞
醋/檸檬汁:會讓飯會變的比較透亮,但加多了口感不好
鹽:會變的比較香,不過只有少數人會發覺,可加可不加
硼砂:加下去飯會變的很Q彈,不過這東西有毒最好不要
小胖說.......硼砂他絕對沒放過
飯煮好後不要餓死鬼投胎,要悶個10分鐘以上,最好有個30分鐘,讓鍋內水器均衡,飯才會好吃
|
便當店 大多會加點沙拉油 因為沙拉油便宜 而且會讓米油亮粒粒分明
那種30人份的電鍋一定要悶一下 才容易透 其實剛煮好趕快拌一下 鬆一下米
再蓋回去讓他收水就不用等那麼久
家用真的電鍋好壞 差很大 一般四千的電子鍋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