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小建
其他地區,若能達到被課徵奢侈稅的門檻,也確實是有理由了。
國家本就該抑制國家財富&人民財富的M型化,針對課徵奢侈稅的稅收若能拿來救濟&做社會福利本來就很好!那些達到&能被課奢侈稅的,多繳一點也本就應該。
住者有其屋,照顧人民基本居住需求本就是國家的責任,藉由課徵奢侈稅來大量抑制房價被不當炒作,抑制豪宅成長,透過稅制導引建商往30坪3房2廳的平價房屋興建方向,這樣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會安定! 
|
你這就是標準的笑話了,抑制國家財富? 請問甚麼叫做抑制國家財富?
台灣政府赤字狀態多嚴重你會不知道?
甚麼叫做本就應該,那麼乾脆把現行40趴的所得稅拉到99趴如何?
賺得多的本就應該多付出點嘛~~
先搞清楚資本利得的概念你在來說甚麼叫做本就應該,那風險誰負?
一個政府不願意規範市場風險卻又要控制市場的資本利得,這只有馬克思想的出來吧。
市場游資多,表示在國家範圍內可見商業活動的不活躍,這包含了各種投資環境及技術的不相匹配,你不可能叫一個千萬級的資金去投資路邊賣香腸的攤販,也別說可以透過分配資金及擴大乘數的方式多投資幾千個香腸攤販就可以得到利益。
而如今,台灣創業能力低下,技術的升級性低,對原創技術及智慧財產的保護也相對缺乏實際的管理能力,誰願意投入大筆資金等"不可預期"的風險回報?
只有投入相對風險低,有回收前景的黃金 不動產等等。
這時候為了打房課徵新稅? 只能說,低能有低能的天賦!
你敢保證房價會因此低落?而低落後就可以保證穩定?那這些資金跑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