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法:
1.檢測機構通常會協助廠商成功送測;這個不是造成標準不公,而是只有檢測機構最了解自己的測試項目。主機板、手機、nb送測都是如此。
2.檢測項目的標準。
能源標章這是台灣對電器的『能源-效率』測試,有興趣去看一下什麼叫做....扯。
3.2~3度的差距對測試有沒有實質影響.....如果是40度以上差2~3度,那影響可能是顯注的。在23~25度的2~3度,會有什麼實質影響? 一個Power不過是電感、晶體、電容的組合,這溫度下對這些零件的影響不用想太多.....真要差到1%,甚致5%,差到廠商笨到沒有對送測的power特別調整,那個我才覺得好笑。一個電解電容的容質誤差在10%以上,一般電阻的誤差在5%,mosfet的輸出也都不是一樣的。就算廠商用完全相同的來料去生產power,同一批貨仍是會有不小的差距。更何況:這些廠商有幾家真的有控制來料的?我目前看到每批料都差不多的,也只有台達電。其它的廠商同一型號的power,別說一般人會去留意的電容、風扇常常換來換去,就連晶體也會『異動』。好聽一點可以說這是廠商換用同級品、難聽一點也可說在cost down...
2~3度有顯著差距,是哪位專家出來說的?
我一直認為這檔事只是實驗的控制因素而已。人家既然已說了是設定成那樣的環境,我們就以那樣的『相對』標準來看就夠了。我記得從小學自然課的實驗就是這樣教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