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cupidchen
Major Member
 
cupidchen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Nov 2005
文章: 152
如果發言者發表的文章內容無法讓多數人了解,這樣的發表無異浪費公眾網路資源,也徒然消耗自己的時間,毫無意義可言..請自重..言盡於此

目前a與n在顯示晶片的發展路線上,可以明顯看出各有不同的考量,之前已有網友提到n目前架構發展最大的問題在於過多的電晶體用在控制電路上,而因循此架構的瓶頸就在於過大的晶片面積所產生的廢熱..以及單位效能成本的控制.而ATi在前幾代的高階顯卡效能敗下陣之後,轉而將發展目標放在單位電晶體效率,專注於兩項因素-每瓦效能與裸晶的每平方毫米效能。這也使得兩大顯示晶片廠商的產品有了相當大的差異..NV強調單晶片的原始效能,而由於電晶體數目過多,晶片生產成本較高,採用此晶片的顯示卡也較貴比較不適合採用高時脈速率.而ATi在財務結構不若對手的情況下,意識到若是和對手繼續採用相同思維發展,將會是過沉重的負擔,於是將架構設計著重於電晶體的使用效率,由於晶片面積較小,佔有製造成本優勢,雖然效能略微落後,但可藉由價格優勢取得市佔率.
就目前看來,ATi的策略相當成功,市佔率明顯逐漸提升...NV為了因應來勢洶洶的挑戰只好將價格降低對應對手的產品定價,然而較高的生產成本,也相對帶來更大的負擔.如何突破這樣的僵局,我想將會是NV未來認真思考的課題.
但ATi也並非一帆風順,ATi為了實現單位電晶體效率提升.以RV770採用的SIMD 陣列為例.每隔陣列內含80個ALU,但並非互相獨立,而是以五路 VLIW 的單元群組化-每個 SIMD 陣列 16 個單元。而這種組織方式對執行的指令加上特定限制; 對VLIW bundle 的五個指令都必須互相獨立,再由編譯器找出足夠的獨立指令來飽合 ALU 處理能力,當編譯器無法讓指令窗口中能找到足夠的作業,就必須以 NOP 指令填滿該管束,因而降低了晶片的效能。
簡單說ATi 現行架構強烈依賴編譯器(即驅動程式)的效能 ,其優點是能夠在體積小了許多的裸晶上納入更多數目的電晶體,而缺點就是效能將受驅動程式影響甚鉅。這在某種程度上,應該也可以解釋,ATi始終為人詬病的驅動程式等相關問題
舊 2009-05-22, 02:48 AM #3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upidche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