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hugow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5
文章: 225
Post 當你的能力到達某種程度的時候,廠商的推薦就是一個參考而已

相同的cpu架構下,要提升效能AMD在此SP754系列的產品,是以提升頻率或是控制快取大小來做產品區隔.

有注意細節規格的人就會注意到,AMD是以L2 128K/256K 以及頻率提升200MHz的間隔,來做產品等級的區分.也就是說在L2自128K提升到256K或是頻率提升200MHz,在AMD的認定就是有效能的提升.但是實際的應用呢?你會選擇128K或是256K快取的CPU?

老實說,在SP系列我個人會建議跳過128K的產品,這跟實際上有沒有比較快無關.而是頻率可以用超的,但是快取是超不出來的.還有快取在一定的範圍內還是很重要的.在一般的應用其實也建議使用256K快取的產品.

至於478系列P4-CG L2=512K跟P4-EG L2=1MB的速度問題,其實那跟INTEL修改管線長度比較有關.你可以把管線當成像生產線的情形.管線多階越長代表同時處理的指令也越多,不過一但遇到管線重置的問題.那反而會造成執行的延遲.這個有高手可以幫忙說明嗎?

因為P4-EG的管線高達31階,遠高過P4-C所以在執行的效能上抵銷了加大的快取,也因此大多數人並沒有感受到CPU架構更動後是否有效能的提升.INTEL在之後的C2D產品就改變高頻率多管線的設計.這也是使用者的福音.

那講這些有什麼意思呢?CPU的架構是很複雜的,單單只講L2跟頻率.也只是很簡單的一部份而已.其他還有暫存器,指令集,浮點運算單元,定址線,L1快取很多很多間接及直接影響到CPU執行能力的項目.那應該是課堂上的項目了.

當你的實作經驗跟理論認知到達一定水準的時候,廠商的推薦會變成你眼中的一個參考,而不是一個定律.以此互勉.
舊 2007-04-05, 11:54 PM #5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hugow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