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 K7時代的 Sempron不說,
當初的 K8架構下的754socket Sempron ,
可是骨子裡跟 939socket Athlon64並無差異。
除了 L2 Cache大小 與有無支援 Cool and Quite有部份較高階才有。
當初為甚麼會想要弄出 Sempron呢?
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 [L2縮小、變成單通道]
另一方面也對效能損失不是很大,又可以吃下 Celeron的市佔部份。
另外,樓主若是純粹想要當 P2P主機,
建議留下有 CnQ功能的那顆,
雖然 Sempron 在發熱量跟功耗都已經很不錯,
但是若能用 CnQ更是不錯~
-----------------------------題外話-----------------------------
跟當初的 P4 下的 Pentium4與 Celeron的差異,
有時 Celeron 不僅是 L2小於P4,
架構上更只是上一代的P4架構。
那段時間的 K8 939系列就已經把 P4系列打的快無法招架,
更連 754 也快騎過去 P4系列 [ 前提是有超頻的狀態下 ]。
-----------------------------------[有誤請指正

畢竟很少碰I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