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Member
|
~~ 刪
這八點流露出一種以「啟蒙」和「矯正」為「教育」的思想,太多教育學概論的教科書都能逐一指出其保守與侷限,我不願多花篇幅於此。我想質問的是,李老師維護「管教」、「罰」、「罰站」,乃至於「打罵」,為何獨獨不敢表示他對「體罰」的立場?如我先前分析,罰站五分鐘未必是體罰,也未必不是體罰,那麼我們不談罰站,就談大家公認是體罰的打手心吧。李老師到底贊成不贊成打手心呢?我懷疑,如果把前述八點中的「管教」和「罰」都代以「打手心」,李老師仍然是贊成的吧?依我之見,這就是現今教師支持體罰的策略,即聲稱反對體罰,再故意將「管教」和「處罰」和「體罰」三者混為一談(三者的關係約如附圖),最後以「管教」和「處罰」來掩護「體罰」。所有教師團體,以及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反對體罰,但是他們非但反對任何人對體罰下的定義,同時也不肯發表他們自己如何定義體罰,這真是詭異之至。
李老師的結論是,「零體罰政策」令教師活在「今天罰學生,明天會上報」的恐懼下。我認為,教師沒有想清楚體罰的定義,覺得自己動轍得咎,所以才會恐懼。教師可以不同意別人(包括教育部)的定義,但不可以不提出自己的定義(例如:打手心和打屁股是體罰,其他都不是),而一旦提出自己的定義,就要勇敢的去反對那個已有明確定義的體罰,不要再把明明是不同概念的「管教」和「處罰」扯進來了。
...[/QUOTE]
這一篇就好笑了 說教師沒有想清楚體罰的定義
但是作者之前說明的也是沒有說明處罰和體罰的差別 真是純粹為了撰稿費阿...
怪不得葉教授會受歡迎 其實他那種調調的人多的是...
有很多純研究者 只會分析 但是半調子 或是根本不能實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