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損壓縮是用程式判斷人耳聽不到的聲音,首先15KHZ以上的頻率全部卡掉,再來則是比較細微不容易聽到的聲音,則視壓縮率過濾。
但人耳是很奇妙的,雖然大部分人聽不到15KHZ以上的聲音,但能感覺的到,情緒也會受到微妙的影響,因此少了這部分雖然影響不大,但未免有憾。
再來過濾細微聲音部分,理論上大音量的聲音會遮蓋小音量的聲音,因此刪除細節似乎沒什麼關係。但人耳有種非常複雜的特質,往往能在吵雜的環境中聽到特定的聲音。有的時候好像是本能在潛意識中發生作用,就像一個在遊樂場中打瞌睡的母親,能聽到自己孩子的哭聲。又有的時候則是與經驗或訓練有關,像指揮家能在數十種樂器合奏中聽到某個樂器,特定的某個人,彈錯了某一個音符。所以我的結論是你聽音樂的經驗越豐富,越能聽出有損與無損之間的差異。甚至如果你時常聽現場演奏會的話,甚至對百萬發燒音響,永遠都無法滿意。
引用:
作者parislike8
題外話,何不用VBR-可變位元速率來製作呢?個人覺得這種格式比較實用。
|
回一下題外話,VBR動態壓縮是看音樂段落中內容較多時,壓縮率大一些,內容較少時,壓縮率小一些。CBR則一律用相同比率壓縮。
同樣壓縮率的音樂,其實是CBR音質比較好,VBR則是體積比較小。
而且早年的VBR,在不同的軟體播放時時常會出問題,現在如何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