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影像辨識系統的攝影機跟車牌辨識用的是同一種的~!
基本上的限制都是一樣的~!差別只在辨識率上的不同~!這就要看各家的軟體了~!
在市民大道橋上上的攝影機~!是架再道路正上方!
各位經過台北車站附近的時候可以看一下!車道上方像監視器的就是了!
在那邊的設計比較奇怪!是用抓車牌的方式來做統計的!
以A車從第一隻攝影機到第二支攝影機之間的時間,來判斷目前車流的速度~!(別問我為什麼這樣來判斷!可能跟標案有關吧!但他的運作方式就是這樣!)
老實說來!全世界的車牌辨識系統都是差不多的,功能及限制也都是差不多!
主要限制都是卡在攝影機上!目前攝影機的發展上限制太多!不能太暗!不能太亮!
唯一差的就是在架設的經驗上!(這才是最主要的影響)
至於開標飾選的部份...那我倒是覺得是目前從以前到現在政府採購的大問題!
能開標或是標到的並不是最好的,而是關係最好的或是價格最低的!
小弟最主要想說的是,還有很多比現行ETC更好的方案!但都沒有採用!實在很可惜
像優遊卡那一類的磁卡!(那一類的磁卡,隨等級不同有不一樣的感應距離,最有達20公尺以上的!)
RFID系統這個目前政在發展中!也是前途不可限量!
不過到目前來看,是沒有翻案的可能了!大概又是一個趕鴨子上架的的方式了!
小弟講話有點衝...但以上卻是小弟幾年工作下來的感想...看不順眼的話...請多多見諒!
引用:
作者facers
我不知道仁兄之前公司的產品有多少地方或單位在使用也不清楚規格為何。
但如果大家產品的功能及限制都一樣的話,就不需要開標單規格來篩選了,我同意你的說法,確實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但不代表每家公司都會得到一樣的結果(要看各家能夠最佳化的能力及攝影機、系統的整合完成率能到達多高),如果用了爛爛的攝影機搭配超強的數位處理系統,那也只是殘廢的系統。
車流統計用的攝影機跟車牌辨識用的等級就有差,車流統計是在畫面上訂了一條基準線,來統計所有車道的車輛通過基準線的數量有多少,再依概估值來分級車流的狀況,跟車牌辨識用系統雖然是基於數位影像系統,但用途卻完全不同,攝影機位置是高掛在橋邊而不是低掛在車道上(車牌辨識系統的攝影機通常是掛在該車道上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