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gular Member
|
•書系:大師名作坊
•編號:AA0034
•作者:東尼.庫許納
Tony Kushner
•譯者:孫憶南
•出版日期:1996/5/10
•ISBN:9571320269
美國天使
一部討論同性戀幻想曲
【譯序 】
本書是近年來美國百老匯評價最高的舞台劇,劇本以AIDS帶原者的處境為背景,作者巧妙地將焦點放在美國社會的政治、性和宗教上,劇中場景包括華盛頓、克里姆林、鹽湖城、南極等,出現的族群包括猶太人、摩車教徒、黑人等,在寫實與想像、悲劇與喜劇交融中,作者對這個時代的風景提出了獨特的視角。本劇第一部獲頒1993年最佳戲劇東尼獎,第二部也贏得1994年同一獎項。
▼ 譯後記
翻譯《美國天使》,就像是為自己上了一堂美國政治社會生態史,又像是劇本編寫班的習作一樣,折損了不少腦細胞之餘,仍然令人大呼過癮。譯者在大學時愛上戲劇,雖然和大多數當年的夥伴一樣,畢業多載,終究成了劇場的逃兵,但寫劇本、排戲、演出、慶功宴(雖然大部分的戲都沒什麼「功」好「慶」)那種美妙的感覺卻不曾忘懷。沒想到《美國天使》再度讓譯者嘗到寫劇本那種天昏地暗、嘔心瀝血的情境——由於翻譯過程中基本上是循著原作者的思路前進,所以,翻譯一個好劇本也讓譯者同時享受到了欣賞和創作一個好劇本的快感。
事實上,《美國天使》的前半部是譯者就讀於蒙特瑞國際學院翻譯研究所時的畢業論文。1992年譯者首次在美國公共電視網的一系列美國現代劇場巡禮節目中,得知它在劇場界引起了不小的騷動,當時便頗為好奇,沒想到幾個月後就有機會到百老匯去親炙這齣戲。買了劇本回家研讀後驚訝地發現,純粹作為一個劇本來欣賞,它更有發掘不完的妙處。即使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如果不熟悉美國政治、宗教傳統、種族問題、愛滋病發展沿革、同性戀文化、以至於紐約的大都會性格,這麼天馬行空、意涵豐富的一齣戲只看戲而不讀劇本,必定也錯失不少精彩的細節,更何是一個不以英文為母語的外國人。譯者本身由於論文需要,加上對戲劇稍有涉獵,又有許多中外朋友拔刀相助,研究工作儘管繁雜辛苦,倒也樂在其中。
本劇上半部翻譯完成後,譯者本來認為劇本一向非主力文學,出版也許不容易,日後由於李幼新先生的引薦、吳繼文先生的聯絡,時報出版公司表示有意出版這個劇本,譯者才得以著手繼續翻譯下半部。說起來,這個劇本能以中文面世,一部分是由於機緣巧合,但是大部分卻要感謝李、吳兩位先生的幫助。
在第一部的翻譯期間,蒙特瑞學院的鮑川運和王曼玲兩位老師給了我許多鼓勵和寶貴的意見,曾志強、鍾幼苓、高鈴雅、戴君芳、劉竹華等人看了譯文的初稿後提供了不少點子。此外,為我解答各類疑難的外國朋友包括Lee Gunderscheimer(非廣告:此君造諳甚高,如果有人想要以中文將本劇搬上舞台,導演人選千萬別忘了他), Karl Swanson, John Hillman, Daniel Homer, rabbi Bruce Kaden, DLI professor Ziggy Amanda, Scott,沒有這些友人的協助,我恐怕今天還坐在初稿前乾瞪眼發呆。
This translation is dedicated to Jessie Lee and Grant Picken, who have given me the greatest moral support when I worked on Part Two. Jessie, I still miss the brief but joyful summer we spent together. You"ll always be my inspiration. Grant, a lot more "I love you"s" and the language will never leave 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