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lden Member
|
這是我以前整理的資料
台灣競爭力有著同樣結構性的問題
您順便可以一看
===========================================
這是有關2001年度的「全球競爭力報告」的相關分析之一
本人整理介紹如下
「全球競爭力報告」建立兩大指標
1.「成長競爭力指標」:綜合一國未來5年內經濟成長潛力。
「成長競爭力指標」又分為三大次指標:「科技水準」、「公共部門」,以及「總體經濟環境」。
2.「當前競爭力指標」:從經濟基本面的角度描述當前生產力與經濟表現。
「當前競爭力指標」也分為兩大次指標:「企業經營與策略的成熟度」,以及「經營環境品質」。
以上每一項次指標底下又各包含細部指標,總計達161項。
依據本篇報導所示
2001年度
台灣「成長競爭力」位居第7
「當前競爭力」位居第21
而台灣之所以拿到「世界第7」的原因
台灣是由於靠"科技水準"在拉高排名
而「成長競爭力」台灣之所以能由2000年的第11名躍居第7
甚至躋身前10名
主因就在於其優異的「科技水準」指標
台灣表現優異的「科技水準」細項指標包括
「創新」第3(特別是專利權數量年年增加,在2000年到達全球第三的輝煌成績)
「手機普及率」第1(每百人就有80.3人購買手機)
「政府優先發展ICT產業」第5
「政府推廣ICT產業的計畫多寡」第5
「校園上網比例」第10
以上就是「科技水準」領先群雄的成因
由上述觀之
與政府部門直接有關的只有「政府優先發展ICT產業」與「政府推廣ICT產業的計畫多寡」兩項
相對地
「公共部門」與「總體經濟環境」兩項主要次指標
就沒有那麼出色了
而「公共部門」才真的直接攸關政府部門
更與國內小百姓息息相關的
其中「公共部門」排名第24
是台灣成長競爭力中表現最差的一項
拖累此一指標的細項指標
包括影響清廉程度的「政府官員採購涉及貪污」(第24)
「司法獨立性」(第40)
「黑道」(第37)
「財產權保障」(第27)
「民眾對政治人物的信任程度」(第29)
「政府官員決策的中立性」(第24)
另「新舊政府在政策上的延續性」(第66名)竟是敬陪末座(不屬於成長競爭力的考量範圍)
再以「總體經濟環境」而言
「總體經濟環境」則差強人意的位居第15名
「總體經濟環境」又分為兩次指標
1.「總體經濟穩定性」第27名
2.「國家信用評等」第22名
各細項中最嚴重的要算是「政府的赤字問題」(第63)
2000年的赤字讓國民生產毛額少掉4.7個百分點。
「受訪企業主管預期未來經濟走勢樂觀程度」(第59)
「實質匯率」(第33)
「儲蓄率」(第25)
以上都是排名較差的不利因素
不過
「企業取得信貸的容易性」(第2)與「通貨膨脹程度」(第10)兩項
倒讓企業還可以喘口氣
「當前競爭力」的排名上
台灣不盡理想的只佔了第21名(與去年相同)
表示國內的經濟環境依然不景氣的狀況
結論:
在2001年的報告中
台灣位居第7的成長競爭力的主因
主要是民間企業發揮傲視全球的高科技創新能力
民間企業繼續投資於創新與衝高專利權數.....等因素
但相對地
拖垮台灣全球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卻是發生在"政府公共部門"
如何讓稍嫌落後的政府公共部門彰顯其決策品質與效率
加強興利於產業發展的基礎建設
以及解決問題或除弊
為企業創造更有利的總體經營環境
才是提升台灣「全球競爭力」一大關鍵
三.2002年度的「全球競爭力報告」
本人目前手上無相關資料(相關報告也尚未正式公佈)
僅以DanFang所轉貼文章與排名數據
來做分析或解讀比對
2002年指標排名如下
1.「成長競爭力」指標總排名方面由第7名進步到第3名
新加坡維持第4
日本由第21名進步到第13名
南韓由第23名進步到第21名
「成長競爭力」指標排名由第7名提升至第3名
主要因素還是在「科技指標」上(進步2名)
「總體經濟環境指標」更大幅進步9名
但可悲的是
「公共政策」由第24名退步到第27名(排名退步三名)
(反映出妨害台灣競爭力的「害群之馬」還是落在「公共部門」上)
2.「當前競爭力」指標排名由第21名進步到第16名
「公司營運及策略指標」排名進步4名(由第20名進步至第16名)
「國家商業環境品質指標」排名進步8名(由21名進步至第13名)
由上述資料觀之與初步判斷
並與2001年資料相對應
或許同樣可以得到與2001年相同結論的一個訊息
台灣位居第3的成長競爭力的主因
其實主要還是靠民間企業
但相對地
拖垮台灣全球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也還是發生在"政府公共部門"
而且他甚至由第24名退步到第27名
__________________
可惡的(遺棄)之黑名單
gipXX21
FXXD
seedXXfer
thrXXghhe
cuXX02
cXXa
XaXXer Yang
saXX-ZE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