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有人說租屋比買屋划算...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25666)

whatsnew 2013-09-22 11:56 PM

唉 還可以想這麼多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煉心 2013-09-22 11:57 PM

引用:
作者gshtedted
照你這樣講大家幹嘛狂去澳洲打工
人都要往薪水高的地方跑
可能要跨縣市 更可能在國外~
或許您能力強但不是大家都強

能力不強真的 :ase
只是我的想法和你們不同,
我認同人往薪水高的地方跑,
但前提是薪水要有夠高到和當地消費持平,
不然不就白忙一場,
我這薪水至少就差台中近1萬,
但物價房價卻讓我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gshtedted 2013-09-23 12:00 AM

引用:
作者煉心
能力不強真的 :ase
只是我的想法和你們不同,
我認同人往薪水高的地方跑,
但前提是薪水要有夠高到和當地消費持平,
不然不就白忙一場,
我這薪水至少就差台中近1萬,
但物價房價卻讓我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開心就好 :yeah:

Quaker2013 2013-09-23 12:07 AM

引用:
作者煉心
能力不強真的 :ase
只是我的想法和你們不同,
我認同人往薪水高的地方跑,
但前提是薪水要有夠高到和當地消費持平,
不然不就白忙一場,
我這薪水至少就差台中近1萬,
但物價房價卻讓我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房價便宜的地方,買房比租房划算,台北則是房價與薪資脫鉤。

TIDUS30536 2013-09-23 12:09 AM

好像有一種車 camp car
只是台灣沒有國產的樣子

否則在台灣搬家會方便很多 XDD

買房子確實能賣
但也要賣的出去阿....

只能說如果你有落地生根的人
通常當然會支持"買房"

但台灣又不是啥穩定的國家
台幣、語言問題

像是一流大學都會有免費的開放式教學,如果今天你的母語是英文
那就世界太平了><

lksbgfhgdxcfghs 2013-09-23 12:20 AM

引用:
作者EAC212
前面已經有人說了...
買屋也能賣呀~(雖然我不知道有沒有那麼好賣,而且賣的價格會不會滿意就是了,因為我沒賣過房子~)


這個方法是建立在房價「持平」或「上漲」才能成立

誠如前面所論
就算房價崩盤
但是自住
反正又「不賣」
房貸就當作是房租
根本沒差

但是一旦在房價下跌的趨勢中
要將房子賣出
那買房和租房的差別就會很大了

arnan 2013-09-23 12:48 AM

引用:
作者煉心
我至少在外面租房子搬過三次家,
買房子後也搬了一次家,
大哥....搬家真的不是叫搬家工人進來就OK的。


真的...小時後搬過三次...
長大自己出去租屋搬過兩次...
超累...後續還有一堆郵寄資料要更新才麻煩

而且租屋跟自宅能做的事差很多
像水族或是音響等等...
想玩大一點的幾乎都只能在自宅搞
租屋處先不管房東肯不肯
一但搬家就是全部做白工
就算買間小套房,自宅能做的也比租大房來的自由
不過話說現在房價高漲...
一堆人買了房也沒錢搞這些了...XD
高房價算是變相的壓縮內需產業...

公不 2013-09-23 12:58 AM

引用:
作者bebo1210
工作在台北,退休就不見得了,到台東養老,清心寡慾應該不用花什麼錢的。

台東好的地段

現在也被投資客/退休族炒起來了

有空去看看就知道實際狀況

有一坪30-60萬的價格

zeta6036 2013-09-23 12:39 PM

引用:
作者Puff Daddy
買得起就買吧.

家中長輩 1972 用 30萬在新店買了33坪的公寓, 1985 年 440萬買了松山區55坪的大廈, 1988 年 1500 萬買了溫哥華的房子...

現在 新店的公寓市價應該有1000萬, 松山區55坪的大廈值4000萬, 溫哥華的房子值7500萬...

很多人羨慕當包租公的人, 卻沒去想過, 不買房子哪能當包租公.

1972年
台灣人均收入486US
當年twd:US還是1:40
所以年收是19440
30萬是當時台灣人民15年不吃不喝
便宜嗎??

chongrong 2013-09-23 01:07 PM

辛苦工作一年,存款才25萬,就有5萬拿去繳房租
這樣划算嗎
為啥不實拿25萬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1:36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