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顯示卡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8)
-   -   G80架構(G80.G92.GT2XX)到底多久才會淘汰完全更新呢?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852873)

oScARSh 2009-05-20 12:14 AM

我已經完全看不懂了,
superultra那個我還懂說。 :laugh:

korn 2009-05-20 12:40 AM

引用:
作者hankkoala
阿鬼又開新的分身了 :flash: .....
真不知道中文跟英文都亂七八糟了
下次是哪一種文?
火星文嗎?

Кто знает? ДНК этих видов будет иметь мутацию в каждый момент времени. Я не могу предсказать,

(誰知道呢?這個物種的去氧核醣核酸每個時刻都會產生突變。我沒辦法預測)

eegf 2009-05-20 12:50 AM

引用:
作者korn
這個物種的去氧核醣核酸每個時刻都會產生突變。我沒辦法預測

RNA病毒 :laugh:
跟感冒一樣消滅不了

cupidchen 2009-05-22 02:48 AM

如果發言者發表的文章內容無法讓多數人了解,這樣的發表無異浪費公眾網路資源,也徒然消耗自己的時間,毫無意義可言..請自重..言盡於此

目前a與n在顯示晶片的發展路線上,可以明顯看出各有不同的考量,之前已有網友提到n目前架構發展最大的問題在於過多的電晶體用在控制電路上,而因循此架構的瓶頸就在於過大的晶片面積所產生的廢熱..以及單位效能成本的控制.而ATi在前幾代的高階顯卡效能敗下陣之後,轉而將發展目標放在單位電晶體效率,專注於兩項因素-每瓦效能與裸晶的每平方毫米效能。這也使得兩大顯示晶片廠商的產品有了相當大的差異..NV強調單晶片的原始效能,而由於電晶體數目過多,晶片生產成本較高,採用此晶片的顯示卡也較貴比較不適合採用高時脈速率.而ATi在財務結構不若對手的情況下,意識到若是和對手繼續採用相同思維發展,將會是過沉重的負擔,於是將架構設計著重於電晶體的使用效率,由於晶片面積較小,佔有製造成本優勢,雖然效能略微落後,但可藉由價格優勢取得市佔率.
就目前看來,ATi的策略相當成功,市佔率明顯逐漸提升...NV為了因應來勢洶洶的挑戰只好將價格降低對應對手的產品定價,然而較高的生產成本,也相對帶來更大的負擔.如何突破這樣的僵局,我想將會是NV未來認真思考的課題.
但ATi也並非一帆風順,ATi為了實現單位電晶體效率提升.以RV770採用的SIMD 陣列為例.每隔陣列內含80個ALU,但並非互相獨立,而是以五路 VLIW 的單元群組化-每個 SIMD 陣列 16 個單元。而這種組織方式對執行的指令加上特定限制; 對VLIW bundle 的五個指令都必須互相獨立,再由編譯器找出足夠的獨立指令來飽合 ALU 處理能力,當編譯器無法讓指令窗口中能找到足夠的作業,就必須以 NOP 指令填滿該管束,因而降低了晶片的效能。
簡單說ATi 現行架構強烈依賴編譯器(即驅動程式)的效能 ,其優點是能夠在體積小了許多的裸晶上納入更多數目的電晶體,而缺點就是效能將受驅動程式影響甚鉅。這在某種程度上,應該也可以解釋,ATi始終為人詬病的驅動程式等相關問題

流。金。歲。月 2009-05-22 11:42 AM

白話點NV就是硬體實作架構複雜,但軟體層面上操作較為簡單,先苦後甘?

ATI剛好顛倒,必須依賴最佳化,否則效率時好時壞...先甘後苦?

pk0741 2009-05-22 10:02 PM

根據一些不負責網站報導
g300, gt300完成大部分
dx11初代卡呼之欲出
g80架構淘汰更新不遠了

納悶的是目前吃硬體單機遊戲
建議用卡只到6, 7代中高階;
合理解釋是時下中高階(9, 10代)
適用拿來高清特效全開還要60fps
等到建議規格推到時下中高階時候
大概gt500都生出來了

okana 2009-05-22 10:18 PM

vliw需要在編譯器上下功夫
但是只要架構相仿
之前最佳化指令依然有效
也就是說r600到rv790的發展是可累積的

之前看過相關報導
amd指令的打包率最差也有3 大多落在4附近
(完美值是5 最差是1 也就是只有1/5的sp有效運作)
算是非常高

lobben 2009-05-22 11:10 PM

引用:
作者okana
vliw需要在編譯器上下功夫
但是只要架構相仿
之前最佳化指令依然有效
也就是說r600到rv790的發展是可累積的

之前看過相關報導
amd指令的打包率最差也有3 大多落在4附近
(完美值是5 最差是1 也就是只有1/5的sp有效運作)
算是非常高

可以引經據典一下嗎?
相信其他網友也會想看你說的報導
謝謝

lobben 2009-05-22 11:23 PM

引用:
作者cupidchen
.而ATi在財務結構不若對手的情況下,意識到若是和對手繼續採用相同思維發展,將會是過沉重的負擔,於是將架構設計著重於電晶體的使用效率,由於晶片面積較小,佔有製造成本優勢,雖然效能略微落後,但可藉由價格優勢取得市佔率.
...

我不覺得是因為財務狀況才發展這種架構

R600一開始的規模也是大的可怕
為了走這個架構也燒了不少錢
後來架構特性可以使產品線靈活,效能也慢慢出來
才有現在這個光景
只是一堆媒體倒果為因....說甚麼ATi 因財務不佳放棄高階市場、用中階卡拼裝對抗NV高階...

不管有錢沒錢,ATi 的架構都會走上這條路,只是他剛好沒錢罷了

ExtremeTech 2009-05-22 11:32 PM

引用:
作者流。金。歲。月
白話點NV就是硬體實作架構複雜,但軟體層面上操作較為簡單,先苦後甘?

ATI剛好顛倒,必須依賴最佳化,否則效率時好時壞...先甘後苦?


應該是講反了吧?

Nvidia的架構複雜

但是一開始可以只靠90nm就可以搞出很像的GPU

但是後來擴充規格,晶片面積就直線往上拉


ATI架構簡單,80nm都還搞不出像樣的

但是後來SP可以像不用錢一樣拼命增加...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5:18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