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Amateur Member
![]() 加入日期: Apr 2003
文章: 46
|
CD的潛力到底還有多少?驚震百里的雨果LPCD系列
CD的潛力到底還有多少?
驚震百里的雨果LPCD系列 樂音唱片行 製 在CD號稱要被SACD、DVD-A取代的21世紀初,因為在20年前數碼技術限制有關,CD的規格就制定16Bit/44.1KHz的規格。這樣的規格和當今的的20Bit或24Bi / 192KHz相比之下,實在是相差甚多的,於是這二十幾年來,全世界各大小唱片公司莫不以其畢生之力,試圖將CD的制式規格發揮到極限。 其實很多錄音師所言,在錄音室裡所製作出來的最後即將壓製CD的母盤CDR,聲音是和他們錄音當時所鑑聽的內容和「感覺」差異不大的,但是為什麼一製作成CD成品後,也曾聽過一些著名的錄音師常說:這是我製作出來的心血嗎?意思就是說,他們最後製作出來準備要去壓製CD前的母版,其聲音是和製成CD成品差別甚大的。 全世界各大唱片公司當然也知道,這要賣的成品--「CD唱片」聲音不如原來母盤CDR(這就和複製畫的感覺和原版畫還是不能比一樣),所以發明了很多專利的編碼技術,比如著名的HDCD、JVC的K2、XRCD、喇叭花的16+-20、SONY的SBM..............很多很多不同的數位編碼技術,只為了讓CD的16位元制式規格,在「人類耳朵」的聽感上能達到20甚至24位元的感覺。 講到這裡,樂音小林認為除了在這些新一代的CD數碼編碼科技之外,在求CD成品的聽感要能提昇到20或24位元的動態解析之外,樂音小林認為有三點是非常重要的: 一、CD從原始母帶到CD成品之中製作過程的電源、訊源之純淨、穩定、任何接口之訊息低損失: 這一點我相信發燒友懂得不一定比專業錄音師少,有些錄音室對這種發燒級的龜毛要求,可能還不如音響發燒友呢。這種要求聽得出來,但是這往往也和錢有關,畢竟發行唱片不是慈善事業,是一種商業化的考量,比如這些要求都加進去一張CD的成本裡(比如歌手進入錄音室後,就開始算錢,而且設備高級和設備一般的錄音室收費都不同),那一張CD以目前低迷至極的銷售量,要賣多少錢? 所以很多燒友覺得老版CD聲音反而好過目前的,也有其道理。 二、從原始母帶到CD成品,中間的過程要愈少愈好: 其實CD和LP都一樣,在原始母帶到CD或LP成品之間,是存在著非常多手續的,原因在於樂音小林的名言--商業發行在於妥協的藝術,要委協多少?就看發行公司的成本考量了。如果樂友不懂,那我簡單的講一下:比如我很愛莎拉•布萊曼所演唱的歌劇魅影,但我能夠想聽她原汁原味的現瑒演唱給我聽嗎?一就是我要是億萬富豪,二是要追著莎拉全球行程到處跑,看她那時演唱此曲。也所以錄音這門學問就這樣從20世紀初慢慢的演化過來。 那麼以人類目前最通行的音樂軟體發行過程,目前則是原始母帶--工作母帶--母盤CDR--玻璃母模--金屬母模--壓碟--CD,樂友們看到CD的成品就是一段「聲音劣化衰減史」^_^,但是這是沒有辦法的,原因在於前頭樂音小林講的--商業發行在於妥協的藝術。您想聽到最初最好最美的聲音,除非您有能力買下最初的原始母帶自己收藏聆聽,但原始母帶也是有壽命的,這又是另一頭痛的問題。 三、CD唱盤雷射頭讀取CD唱片時,雷射光散射的問題: 這一點問題,樂友可以觀察CD唱片的邊緣,很多一般市售「普通」的CD邊緣常常是不平整,甚至會刮人的感覺,而一些製作精良的發燒唱片,明顯比較注意這些問題。原因在於CD邊緣對CD唱盤雷射頭讀取CD唱片時,雷射光散射的問題有很大影響,像CD綠色阻光筆、本店推薦的CD唱片聲音昇級改良,就是想解決雷射光會從CD邊緣散射的問題。 為什麼樂音小林要提到這三點呢?一些老樂友可能會發現初版的CD,在CD表面濺鍍層(反射鋁模)的平滑度,CD重量甚至音質,可能都非目前再版好幾次的同樣專輯可以相比,或者發燒友可能看到一些古今中外的天才錄音師所製作出來的音樂專輯,完全沒有任何XRCD啦、HDCD編碼處理,但聲音表現甚至超越。比如DECCA一代錄音宗師--威金生Wilkinson那張TAS榜的「絕地大反擊」,近二十幾年前,當年那一張CD可能只有14位元的有效訊息量,但聽感上卻完全不是那回事,Wilson Audio所錄製的CD、新一代的德國Zounds唱片、老虎魚唱片公司、舊版的Burmester CD-3、最初版以CD直刻的Philips 24Bit FORMAT系列等等,都不是用什麼最新的CD數碼編碼科,但聲音表現上卻有獨到的地方。 為什麼這些在CD史上可稱為經典的專輯和一般專輯會有如此差別呢?這就是在商業立場上用心再用心而已,以目前流行的話也可以稱為達人精神(希望香港、大陸的樂友看得懂)。而且這些專輯的共同點,幾乎都有以上三點特色,但也因為每一張專輯用所花費的時間太多,和製作成品變得異常高昂,往往都以限量為主。 講了半天,終於講到主題了,在華人世界一直有二家唱片公司的老闆是我非常景仰的,一是在美國的FIM唱片公司馬老闆,一位就是在香港的雨果唱片公司易老闆,二家唱片公司對唱片品質的要求也是達人級的,雖然最後製作成品聲音表現特色不同,但是以上樂音小林所提的三點重點,FIM和雨果都有注意到。 如今在2006年初,我看了香港發燒音響裡有介紹到雨果易老闆又有了新的CD音質提昇的技術,這種新技術叫作LPCD。望文思義就是讓CD機上能得到LP黑膠唱片那種愉悅的類比音質感受。唔,這句--讓CD機上能得到LP黑膠唱片那種愉悅的類比音質感受,每次新的數位編碼技術一發表,就常聽很多唱片公司講,到底能達到這種要求嗎?歷年來還是--沒有100%接近(格式不同,其實是不可能的)。那麼這一次雨果的「LPCD」技術呢?話說認識多年的美女級業務小姐拿雨果的LPCD45系列給我一聆聽,再和內附的一般版CD一比較,樂音小林只能說,真的是歷年來最接近LP的一種CD數碼科技。 LPCD到底是什麼呢?麻煩請看雨果LPCD內頁中文解說,因為有很詳細的說明。但可能太詳細了,很多網站一些樂友討論說看了半天還搞不太清楚。樂音小林在這裡簡單的講,除了LPCD母帶製作、碟片製作基本上是用以上樂音小林所述的三個重點去製作之外,最後壓製成最高等級的LPCD45系列,簡單的說就是以損失最少的方式,直接從母帶直接轉成CDR(某些老CD唱盤不能讀取CDR,要請樂友注意),每張LPCD的製作其實就是直接以製作母盤來做成CDR,以錄音室規格來說,LPCD45系列以一般唱片公司的製作流程,LPCD45系列就是一般唱片公司要去製作CD前的母盤,其聲音和一般CD相差之多可想而知。這方法以前Philips 24Bit FORMAT系列有近似的理想,但沒有完全實現,但雨果易老闆竟然完成這商業立場上幾乎不可能的理想,光此成就,樂音小林認為就值得在唱片銷售史上留下一筆。 目前雨果所出的LPCD系列,LPCD的CD邊緣以特別工法處理封邊,並經過精細打磨,邊緣特別平滑,所以在CD讀取時雷射光散射更少,使雷射頭讀取時的精確度更高。 而 LPCD的規格分為 LPCD 33及 LPCD 45兩種,前者是經特別處理的 CD,後者則是母帶直刻的CD,音效當然超班得多,我們特別將LPCD的唱片邊緣與普通CD的做對比,大家可以發現LPCD的邊緣更加平滑,好象是經過精磨,這樣的好處是:共分LPCD45和LPCD33二種系列,其中LPCD33系列是特殊加工處理的CD產品,據稱LPCD33系列已超越了XRCD和HDCD了,LPCD45則是雨果認為錄音水準最頂峰的產品,也是CDR母盤規格最高的,目前LPCD45系列裡面都有二張CD,一張是正常的CD版本,一張是讀取層深綠的最高規格CDR版。 樂音小林認為LPCD的確是目前任何CD規格的最大突破,這最大突破說簡單也簡單,就在於發明LPCD技術的雨果易老闆的用心再用心的達人精神,而且所幸的LPCD45系列的價格等同於XRCD,實在是非常超值。2006年開春後,LPCD是音響發燒界最值得關注的事情,尤其目前所發行的一定是首版中的首版,發燒友可要把握此收藏良機。 |
|||||||
![]() |
![]() |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6 您的住址: 台北股市
文章: 486
|
引用:
一直很不能認同這種說法,原因「說」和「做」是完全的兩回事,出一張嘴每個人都嘛很厲害。唱片製作業必須在Low End的環境下在做音樂,其中的理由發燒友從來都不願去了解,因為發燒友自己不做音樂。 會用程式的人,常常幻想自己來寫的話要寫出怎樣的程式,但是他可能永遠都不會寫。 終於哪天會寫了,才認真體會到為什麼人家要這樣寫程式... 假使哪天有幸看到發燒友自己真的能做出高水平的「聲音」,那...再來說吧... ![]() LPCD看來也不錯啊,不過依這樣介紹應該還是數位的。 LP的問題在於單聲道和雜音,如果能推出立體聲的類比LP唱片,又有CD的淨噪和保存能力,那就真的太棒啦。 ![]()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ug 2004
文章: 821
|
聽起來好像很專業
不過我是有看沒有懂 有這類型的CD可以推薦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
![]() ![]() ![]() 師:幫我想條更毒的計畫,幹掉他們 ![]() ![]() ![]() 徒: :.......(師傅,你實在太瞎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