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數位影音討論群組 > 影片討論區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Ivanshan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1,127
MOD上個月開始送的每個月100元看片金快到期了,乾脆拿來看本片。看完後的感覺則是:完全沒感覺,觀影過程全程沒感覺,看完後則認為是overrated的電影。

雖然本片劇情應該是皇后合唱團的傳記電影,但顯然編劇將焦點集中在主唱Freddy Mercury身上,其他3位團員成了大配角,重要性幾乎可有可無。問題是,FM雖然是核心主角,但是這個角色也很平板,無論是親情、愛情、與樂團成員間的交情或感情,都只是點到為止,完全沒有深入的描寫與舖陳,演員也沒什麼深刻的演出。滾石雜誌的影評人在爛蕃茄留下的這段文字In struggling to make a salable PG-13 movie out of an R-rated rock life,不時於看片過程出現在我的腦海。FM的私生活、尤其是同性戀的部份實際上可能不止是R級,結果最後拍成PG-13級,FM會感染AIDS與私生活靡爛有直接關連,但片中最多只看到兩男接吻。片中FM辦的派對場景根本是普級,實際上可能是NC-17級、也就是以前的X級。而搖滾明星通常會有的藥物問題,在本片中也只有派對場面的桌上出現白粉。已經將劇情重心濃縮到FM身上,結果是要深度沒深度,感情戲也是點到為止,與Mary的關係雖然著墨稍多,但相關情節也很平面。

同樣是描述搖滾明星的傳記電影,雷之心靈傳奇(Ray,2004)、為你鍾情(Walk the Line,2005)、夢幻女郎(Dreamgirls,2006),甚至是80年代的礦工的女兒(Coal Miner's Daughter,1980)、甜蜜夢幻(Sweet Dreams,1985),以及克林伊斯威特執導的Jersey Boys(2014),在看片前都對主人翁的音樂完全不熟,但是看片過程都讓人投入,也被感動。儘管克老將音樂劇拍成劇情片(Jersey Boys是根據百老匯音樂劇改編),但是仍然很好看,我看完後還去買了一張Frankie Valli and the Four Seasons的精選輯。夢幻女郎的故事雖然是影射Motown唱片發跡史,夢幻女郎合唱團是影射The Supremes,畢昂絲的角色是影射The Supremes主唱Diana Ross,傑米福克斯的角色是影射Motown創辦人Berry Gordy,所以該片某種程度可算是傳記電影。本片看完後,只能說還好沒有花一毛錢,一整個平淡。如果真想重溫他們的音樂,把2張精選輯CD拿出來聽就好,如果要聽5.1聲道版本,2張Greatest Video Hits的DVD效果更好,不但音效規格是DTS 5.1 1536Kbps,而且看到的是本尊,而不像本片是對嘴演出的山寨版,本片除了片尾字幕的2首歌之外,據說都是由山寨版Marc Martel幕後代唱。

說到這裡,真的是感覺美國影藝學院的水準也在退步,演員用對嘴還可以拿到最佳男主角獎,當年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4)獲得奧斯卡金像獎12項提名,後來拿到包括影片、導演、男主角...在內的8項獎,但是女主角奧黛麗赫本卻未獲提名,因為是由Marni Nixon在幕後為她代唱。2016年過世的Nixon女士算是專業代唱人,除了窈窕淑女之外,她還為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以及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1956)等經典音樂劇電影的女主角在幕後代唱,而兩片也都是當年的奧斯卡得獎大片,但是女主角也都沒有得獎,西城故事的女主角娜妲莉華(Natalie Wood)也是未獲提名。雷之心靈傳奇的傑米福克斯、為你鍾情的瑞絲薇斯朋,以及礦工的女兒的西西史派克當年都拿下奧斯卡主角獎,他們也都親自在片中演唱所有相關歌曲,甜蜜夢幻的潔西卡蘭芝則是對嘴,這大概也是她獲提名女主角獎但空手而歸的原因之一。而窈窕淑女那屆的奧斯卡金像獎,拿下女主角獎的則是即將獲得今年威尼斯影展頒發終身成就獎的茱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得獎作品是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1964),諷刺的是,她原本是窈窕淑女百老匯版的女主角,但當時因為沒有知名度,電影公司決定找已是巨星的赫本演出。

本片編劇好像以為觀眾都知道這個樂團的發跡過程,所以只是選擇一些事件或是著名歌曲的創作錄音過程,然後將這些情節串起來,而且還不是依照真正發生的順序。編劇的作法當然有利有弊,我的感覺是好處大概只有一個,就是在有限的篇幅內容納最多的情節,但缺點就是這些情節都只是點到為止,而且都只是蜻蜓點水,要真正讓觀眾感動就必須花時間舖陳與醞釀相關情節以及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但本片完全缺乏。本片用Live Aid演唱會的後台作為開場,在FM步上舞台前鏡頭一轉,開始從樂團成員首次接觸演起,但是不久問題就出來了。吉他手Brian May與鼓手Roger Taylor當時組了一個團,主唱感覺沒有前途決定走人,然後FM來毛遂自薦得到主唱的位子,May接著問了一句你會不會彈bass,然後下一場戲就已經是4人編制,完全沒有提到bass手John Deacon是如何加入。後面的情節也幾乎沒有著墨4人之間的情誼與默契是如何養成,這也讓FM宣佈得到AIDS時,Deacon臉上那行淚顯得很突兀,因為前面幾乎沒有舖陳,觀眾根本無法理解Deacon為何會有這麼大的感觸。如果觀眾必須在看片後再去找資料補完,感動的力道已經大打折扣。

我在去年底就聽說編劇竄改歷史,FM實際上是1987年才得知感染AIDS,而不是本片描寫的1985年,看了本片後才發現至少還有一個地方也有很大的問題。片中經紀人提議FM到CBS出個人專輯那段戲,經紀人在提議前先問FM知不知道前一年是誰的唱片在全球唱片銷量中佔了4%,答案是Michael Jackson,那段戲之後,Queen進錄音室錄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對於實際經過80年代的朋友,應該可以看出這裡的時間問題,4%銷售量指的當然是MJ的Thriller專輯,這張專輯1982年11月底發行時還沒有狂賣,而是等到83年初發行第二首單曲Billie Jean之後,專輯以及相關單曲銷售開始狂飆,所以4%這個統計數據起碼要等到1984年才看得到。Thriller是由MJ在CBS旗下的另一個品牌Epic發行。而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是The Game專輯的第四首單曲,The Game是1980年發行,專輯的錄音時間則是1979年展開,電影的描述比實際上至少提早了4年。所以,以傳記電影的角度來看,我很同意『這電影實在是亂搞』,情節與情感的描述又很平面,只能解釋他們的歌曲太經典,吸引愈來愈多觀眾購票進場看熱鬧,但也只能看看熱鬧,看完就算了。

至於片中提到Bohemian Rhapsody太長,被王牌大賤諜男主角飾演的唱片公司高層打槍。其實,歐美除了舞曲單曲之外,以往的單曲唱片差不多都是7吋黑膠(7" single),7" single都是45 R.P.M.(rounds per minute),也就是每分鐘45轉,一張7" single每一面在45 RPM的限制下,歌曲太長的確很難塞進去,除非改為33又1/3轉。Stevie Wonder的Songs In The Key Of Life(1976)專輯長達105分鐘,這張收錄了21首歌的專輯拿下當年的葛萊美獎年度最佳專輯獎(Album of the Year),當年發行的黑膠版本就是一套3張,2張12吋黑膠加上1張7吋黑膠,全部都是33又1/3轉,那張7吋黑膠裡面就有4首歌,黑膠的兩面各有2首,每一面都超過9分鐘,如果是45轉應該是塞不下。

而上個世紀的Billboard熱門單曲排行榜(Hot 100),排行成績的計算方式就是7吋單曲的銷售加上電台點播率,80年代所謂的7吋單曲後來好像還包括單曲卡帶的銷售,歐美的電台播放歌曲通常是播放7吋黑膠單曲。本片中FM拿給英國電台獨家播放Bohemian Rhapsody那段戲,FM拿給電台DJ的就是7吋黑膠單曲,從黑膠封套的size就可以看出來。在MTV出現之前,電台對於唱片銷售有極大的影響力,這也就是夢幻女郎片 中 出 現黑人唱片公司為了打破白人勢力的壟斷,發送7吋黑膠單曲給電台DJ時,同時夾帶鈔票行賄以提高電台播放率,這一切都是為了賣唱片。而以往的電台的確有播歌長度限制,長度通常不會超過5分鐘,如果是70年代之前更短,大概不會超過3分鐘。Beatles的經典單曲Hey Jude(1968)長度約7分鐘,製作人George Martin在錄音時就說歌曲太長了,電台沒辦法播而要求縮短,約翰藍儂則是反駁說電台一定會播,因為這是Beatles的歌。沒錯,Beatles那時已經是天團,而且是超級天團,沒有電台會拒播他們的新歌。80年代MTV出現後,電台對唱片市場的影響力發生變化,鼓手Roger Taylor就寫了一首Radio Ga Ga在某種程度反應這個現象,女神卡卡(Lady Ga Ga)的名字據說就是因為這首歌而來。

說到這裡,本片其實還有一個細節出現問題,那就是唱片公司高層與樂團討論A Night At The Opera(1975)專輯的先發單曲,FM與團員要發Bohemian Rhapsody,王牌大賤諜則是要發You're My Best Friend。的確,前者長度5:55太長,後者長度2:50符合當時電台的播歌喜好長度。FM從唱片公司高層身後走過時,就可以看到唱片公司高層桌上放了2張7吋黑膠單曲,出問題的地方就是那2張單曲,其中一張是美國市場才有的版本,唱片中間的洞明顯比另外一張大,而片中的這家唱片公司、實際上應該是EMI,EMI是英國的唱片公司。我是不知道最近幾年所謂的黑膠熱帶動的黑膠唱盤有哪些配備,上個世紀生產的黑膠唱盤通常都會附上一個轉接頭,這個轉接頭的直徑約3.5公分、這也是美版7吋黑膠中心那個洞的size,是專門為了美國境內的7吋黑膠設計的,當時的美國電台DJ用的唱盤應該都有這個東西,而且是直接套在唱盤中間的軸上且很少拿下來,如果要播放一般的12吋黑膠唱片,就不需要轉接頭。我週末在Netflix上看了喬治盧卡斯執導的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1973),Mr. Wolfe在電台播放7吋黑膠,所用的唱盤上就有轉接頭,而且看起來轉接頭一直放在那裡,因為電台播放的都是7吋黑膠,Mr. Wolfe是片 中 出 現的電台DJ。而美國的7吋黑膠中間的洞比較大,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方便點唱機(jukebox)換唱片,搖滾樂團Foreigner在1981年就有一首單曲是Juke Box Hero。
     
      

此文章於 2019-03-18 11:49 PM 被 Ivanshan 編輯.
舊 2019-03-18, 11:47 PM #4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Ivanshan離線中  
Melia1830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18
文章: 73
I大的影評真長

朋友對搖滾樂不熟的,看了電影都算喜歡,覺得電影這麼搔不到癢處是因為根據團員提供內容,也有家屬授權的關係

這回的奧斯卡演技獎四個人有三個和同志相關,這是影藝學院證明自己夠進步跟得上時代的方式
 
舊 2019-03-20, 11:15 AM #4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elia1830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4:08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