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數位影音討論群組 > 顯示設備討論區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sutl
Elite Member
 
sutl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an 2002
您的住址: 閃亮亮的永和*~
文章: 6,096
引用:
作者skap0091
電腦後製再強

也很難晚上拍戲,再後製成白天

低光就是要拉高ISO,這是物理限制

所以才會有晚上打很亮的光拍or白天拍=>後製成晚上

但無法顛倒過來

不過我無法想像在晚上無照明拍戲,再調成白天的理由
     
      
舊 2021-12-30, 11:17 PM #13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utl離線中  
oversky.
Ju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13
文章: 718
引用:
作者skap0091
當然
10bit也才1024灰階變化
1000尼特亮度也遠遠不及正常白天戶外的亮度

但是HDR相比SDR已經大幅提升
任何技術終究要考量實際層面
想要螢幕顯示無限灰階變化=>不可能
想要螢幕顯示真實太陽亮度=>不可能

既然不可能完全追求真實世界,難道就不用提升了?
自然是在有辦法達成的條件下,提升訊源跟螢幕規格

而且1000尼特螢幕至少能正確顯示1000尼特以內的所有亮度
也就是說只要是真實世界1000尼特以內亮度的物體
該螢幕都能很好的顯示出來,至於超出的部分,有0~1000尼特的級距
多少也已經能表現出差異,而不像SDR訊號只有0~100尼特範圍真的太小


把螢幕用更亮,就是曈孔縮小,
實際到達視網膜的光線應該還是差不多。
曈孔縮小,畫面暗部的地方低於視網膜感測下限,
就是一片黑。
視網膜的動態範圍就那麼大,
不是提升螢幕技術就有用。

https://bit.ly/3Hz9U4U
引用:
動態範圍
視網膜的靜態對比度大約是100:1 (焦比大約是6.5)。當眼球快速地移動 (眼球顫動)時, 它會反復地控制其接觸的化學物質和幾何位置,以調整虹膜控制瞳孔的大小。剛進入黑暗的環境時,視覺畫面大約有4秒鐘的時間陷入完全的黑暗,通過視網膜的化學調整 (浦肯頁效應) 大多需要8分鐘才能完全適應黑暗的環境。此時的動態對比度可能會達到大約1,000,000:1(焦比大約是20) [3]。這個過程是非線性和多方面的,因此若受到光照而中斷後,這個適應程序必須重新開始。完全的適應是依賴良好的血流量,因此暗適應可能會造成血液循環很大的負擔 (貧血),而好像受到酒精或菸草的影響[來源請求]。

眼睛包括水晶體,不同於光學儀器,這更像是照相機和應用相同原則的光學鏡頭。瞳孔相當於人眼的光圈;虹膜相當於組成光圈的孔徑光闌。在角膜的折射造成有效孔徑 (入射瞳),但與物理上的瞳孔直徑略有不同。入射瞳的直徑通常是4mm,但是它的範圍可以從在明亮地方的2mm (f/8.3)變化至在黑暗地方的8mm(f/2.1),但後者的數值隨著人年齡的增大而減退,老人眼睛的瞳孔有時不會超過5-6mm[來源請求] 。
 
舊 2022-01-05, 04:17 PM #13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oversky.離線中  
sutl
Elite Member
 
sutl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an 2002
您的住址: 閃亮亮的永和*~
文章: 6,096
引用:
作者oversky.
把螢幕用更亮,就是曈孔縮小,
實際到達視網膜的光線應該還是差不多。
曈孔縮小,畫面暗部的地方低於視網膜感測下限,
就是一片黑。
視網膜的動態範圍就那麼大,
不是提升螢幕技術就有用。

https://bit.ly/3Hz9U4U

我覺得高亮度螢幕配合環境光源偵測比較實用,這樣就比較不會出現螢幕亮度跟環境光亮度不匹配的問題。
舊 2022-01-05, 06:42 PM #13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utl離線中  
oversky.
Ju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13
文章: 718
引用:
作者sutl
我覺得高亮度螢幕配合環境光源偵測比較實用,這樣就比較不會出現螢幕亮度跟環境光亮度不匹配的問題。


室外用手機的確是需要用高亮度螢幕。
室外陰天用 1000 nits 來估,
以 100:1 的動態範圍算,
低於 10 nits 就對比不足。
舊 2022-01-05, 08:39 PM #13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oversky.離線中  
skap0091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21
文章: 1,553
引用:
作者sutl
我覺得高亮度螢幕配合環境光源偵測比較實用,這樣就比較不會出現螢幕亮度跟環境光亮度不匹配的問題。

早就有了

Dolby Vision IQ
https://www.spill.hk/glossary/dolby-vision-iq/

在 2020 年的 CES 上 Dolby 就公佈了新的 Dolby Vision IQ 技術,可以智能地因應觀看電視時的環境光暗,自動調節適當的 Dolby Vision HDR 效果,表面上相當先進,不過實際上是以往電視都經常配備的環境光暗感應器的新應用。
舊 2022-01-05, 11:04 PM #13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kap0091離線中  
sutl
Elite Member
 
sutl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an 2002
您的住址: 閃亮亮的永和*~
文章: 6,096
引用:
作者skap0091
早就有了

Dolby Vision IQ
https://www.spill.hk/glossary/dolby-vision-iq/

在 2020 年的 CES 上 Dolby 就公佈了新的 Dolby Vision IQ 技術,可以智能地因應觀看電視時的環境光暗,自動調節適當的 Dolby Vision HDR 效果,表面上相當先進,不過實際上是以往電視都經常配備的環境光暗感應器的新應用。

我現在也都是交給電視去自動調整亮度,開燈跟關燈都能看,不會有刺眼(比環境亮)或吃力(比環境暗)的問題。

另外,Dolby本來就是拿現成產品去申請專利的慣犯
舊 2022-01-06, 10:11 PM #13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utl離線中  
oversky.
Ju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13
文章: 718
引用:
作者sutl
我現在也都是交給電視去自動調整亮度,開燈跟關燈都能看,不會有刺眼(比環境亮)或吃力(比環境暗)的問題。

另外,Dolby本來就是拿現成產品去申請專利的慣犯


EIZO 2014 年的產品就有了。

https://www.eizoglobal.com/press/re...455_ev2450.html
引用:
EIZO’s incorporates its own EcoView technologies to reduce typical power consumption to 13 watts for the EV2455 and 12 watts for the EV2450. EcoView Optimizer 2 saves power by reducing the backlight brightness and increasing the gain on screens consisting mostly of dark content. Auto EcoView automatically adjusts the screen’s brightness in accordance with changes in the ambient brightness to trim power usage while reducing eye fatigue.
舊 2022-01-06, 10:37 PM #13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oversky.離線中  
skap0091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21
文章: 1,553
反正看過高階4K HDR TV就回不去了

SDR螢幕可沒這種感受,我寫輪眼來著
舊 2022-01-07, 12:56 AM #13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kap0091離線中  
st202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691
引用:
作者Hermit Crab
原來LG去年把HDMI 2.1的48Gbps閹割成40Gbps是這樣弄出來的.


PS5 HDMI 2.1 Bandwidth Is Limited to 32GB/s, Unlike Xbox Series X’s 40GB/s

看來是訊源端限制的 不過也沒啥問題
4K@120 444/RGB 10 HDR 40Gbps
48Gbps是12Bit
舊 2022-01-16, 07:32 AM #13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t202離線中  
st202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691
舊 2022-01-16, 07:42 AM #14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t202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1:04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