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4
文章: 2,140
|
原先的文章請先看清楚
我確定你沒看清楚就來了 另外雷達照明與導向的原理也請搞清楚 沒人說單臂換雙臂提升一倍 提升效果實際有限 這與先天舞裡限制與裝載方式有關 有興趣的可以去研究他的構型與動作 但是換成垂直發射系統則否 此時確實有大幅提升 另外員有雷達系統假設採用單臂發射 一分鐘只能發射4發 假設一次可以導引6枚飛彈 目標有七個再90公里外 以標準飛彈超過3馬赫的速度 那麼請問到達目標時間要多久 此時發揮了他全部的效能嗎 諸如此類 請先想清楚再來 此外光是打擊一個目標可以省下10到20秒還不算大嗎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7
文章: 9
|
F-14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在短時間之內以6枚飛彈攻擊6個不同目標,這個測試一共進行過兩次,第一次是在1973年11月由John 'Smoke' Wilson與Jack H. Hawver兩位駕駛一架F-14進行。6個模擬的目標水準間隔15海浬,從最左邊開始分別是:
BQM-34E,1.1馬赫直線飛行。 QT-33,直線飛行。 QT-33,直線飛行。 BQM-34A,攔截過程中轉向朝前一架QT-33的方向飛行。 QT-33,攔截過程類似前一架BQM-43A飛行。 BQM-34A,攔截過程類似前一架BQM-43A飛行。 這些靶機的飛行高度介於6705到7315公尺之間。速度介於0.6到1.1馬赫之間。 攔截的F-14在開始追蹤階段距離目標176公里左右,高度8484公尺,一共花了3分55秒進行追蹤,然後在距離目標大約133.2公里外,耗去38秒發射6枚飛彈。攔截的成果是直接擊中3架,聽過有效破壞距離一架,飛彈故障錯過一架(第二架QT-33),最外側的BQM-34A的訊號放大器故障,判定不算在測試範圍內。海軍因此宣稱命中率為80%。光是飛彈的部分就花費15萬4千美金(1973年幣值)的成本,然而結果引起非常多的爭議,諸多外界的評論認為測試的環境與設定與真實的環境下有極大的差異,這6個目標飛行高度與速度相差甚小,飛行方向集中在很小的範圍之內,同時每架靶機距離至少606公尺(2000英尺),相當容易分辨,而且所有的靶機都裝有訊號放大器,沒有劇烈的迴避動作,很難說服外界飛彈的確能夠應付實戰中的蘇聯轟炸機。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ul 2001 您的住址: Taipei
文章: 333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4
文章: 2,140
|
問題來了
請問 正常作戰是否會編隊飛行 另外請問飛彈是否全程需要雷達照明 給你參考幾個頁面 http://www.fas.org/man/dod-101/sys/missile/aim-54.htm 而且你看的是1973年 AIM-54A測試資料 1979年的測試如果不滿意 AIM-54C國會可能會撥款投產嗎 想一想就知道 另外 飛彈性能跟得上敵機與否 與導引問題無關 懂了嗎 你犯了很大的問題 就是把不相干的扯在一起 舉個例子 SR-71的速度可以破3被音速 最高可以高達3.5馬赫以上 導致飛彈根本無法攻擊 那麼是否這些攻擊的飛彈就是無效呢 擬舉的例子就是一個證明 AIM-54是主動雷達導引的 可以全程主動 換是慣性+中途導引+終端(最後)自動歸向 諸如此類等等多種方式 套用你抄的WIKI資料 AIM-54在發射前先由F-14的AWG-9或者APG-71雷達在追蹤同時掃描(Track While Scan)模式下標定攻擊的目標,發射之後飛彈會先飛到24240公尺的高空(AIM-54C則為30300公尺),以最節省能量的飛行路徑達到最大的航程。在飛行途中F-14會持續以掃描同時追蹤模式掃描目標,飛彈本身在慣性導引下飛行,並且以半主動雷達導引的模式接收目標的新資料。當距離目標大約23公里的時候,飛彈鼻端的DSQ-26雷達會開始搜索並鎖定抓到的目標,這時候F-14就不再需要提供飛彈任何目標資料。 此文章於 2007-05-29 01:48 PM 被 lompt 編輯.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Nov 2006
文章: 150
|
引用:
垂直發射還有一個看不見的好處,戰爭時萬一艦體中彈,發射臂一掛掉彈艙裡剩再多飛彈都是廢物,垂直發射每個彈艙都是發射管,總是會剩幾個還能用的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7
文章: 9
|
1.標1是打不到90公里外
2.成功級目前沒有標2 所以我以基隆級的雙臂系統估算 3.命中率 我已50%來估算也就是兩枚飛彈對付一枚 4.這各數學問題這很好 首先計算 反應時間 假設這七各目標是次音速飛彈(900公里時速) 來說 90公里的距離 約 (90/900)*60(分/時)=6分鐘的反應時間 而發射後的飛彈3馬赫約 3600公里+900公里=相對時速約4500公里 迎擊對手 另外 單臂系統四枚每分鐘 雙臂系統我估算為 6枚 每分鐘 的發射能量 而雷達系統最多每次只能導引六枚飛彈 0分00秒 發現90公里外飛彈 準備進入作戰位置 30秒後 0分30秒 發射第一波標2迎擊 兩枚 目標距離82.25公里 預估首波命中時間 (82.25公里)/(相對時速約4500公里)=約70秒後 也就是 1分40秒 20秒後 補彈時間 0分50秒 發射第二波標2迎擊兩枚 目標距離77.75公里 預估命中時間 (77.75公里)/(相對時速約4500公里)=約65秒後 也就是 1分55秒 20秒後 補彈時間 1分10秒 發射第三波標2迎擊 兩枚 系統最大接戰能量 目標距離72.25公里 預估命中時間 (72.25公里)/(相對時速約4500公里)=約60秒後 也就是 2分10秒 1分40秒 首波兩枚飛彈命中目標 中靶率 50% 命敵目標一枚 另外一枚脫鎖 目標距離65公里 目標數剩6枚 已昇空標2 4枚 額外10秒時間 重新鎖定目標 1分50秒 補上兩枚 進行第四波攻擊 目標距離 62.25公里 空中依然在最大接戰6枚的限制下 預估命中時間50秒後 也就是 2分40秒後 (1分55秒 第二波兩枚飛彈命中目標 中靶率 50% 目標距離61公里 目標數5枚 昇空標2 4枚) 20秒時間 重新鎖定目標 同時重新上彈 進行下一波攻擊 2分10 第三波目標於2分10秒命中 中靶率 50% 敵目標剩四枚 距離52.5公里 昇空標2 2枚 2分10秒 補上兩枚 進行第五波攻擊 目標距離 57.25公里 預估命中時間45秒後 也就是 2分55秒左右 已升空標2 四枚 20秒後 補彈時間 2分30秒 補上兩枚 進行第六波攻擊 目標距離 52.25公里 預估命中時間40秒後 也就是 3分10秒左右 已升空標2 六枚 第四波目標於2分40秒命中 中靶率 50% 敵目標剩三枚 距離50公里 昇空標2 4枚 20秒後 補彈時間 2分50秒 補上兩枚 進行第七波攻擊 目標距離 47.75公里 預估命中時間35秒後 也就是 3分25秒左右 第五波目標於2分55秒命中 中靶率 50% 敵目標剩兩枚 距離46.5公里 昇空標2 4枚 20秒後 補彈時間 第六波目標於3分10秒命中 中靶率 50% 敵目標剩一枚 距離42.5公里 昇空標2 2枚 3分10秒 不進行第八波攻擊 目標距離 42.25公里 等待第七波攻擊結果 第七波目標於3分25秒命中 中靶率 50% 敵目標剩0枚 距離38.75公里 昇空標2 2枚 3分25秒 狀況解除 開始休息 準備泡麵 6分0秒 可以吃個泡麵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7
文章: 9
|
同樣的案例 採用垂射系統的推估是
0分00秒 發現90公里外飛彈 準備進入作戰位置 30秒後 0分30秒 發射第一波標2迎擊 6枚 進入最大接戰能量 目標距離82.25公里 預估首波命中時間 (82.25公里)/(相對時速約4500公里)=約70秒後 也就是 1分40秒 1分40秒 首波6枚飛彈命中目標3個 中靶率 50% 目標距離65公里 目標數剩4枚 已昇空標2 0枚 因為6枚飛彈陸續命中 約十秒鐘 剛好提供系統10秒時間 重新鎖定目標 1分50秒 發射第二波標2迎擊 6枚 進入最大接戰能量 目標距離62.5公里 預估命中時間 (62.5公里)/(相對時速約4500公里)=約50秒後 也就是 2分40秒 COLOR=Red]2分40秒 第二波6枚飛彈命中目標3個 中靶率 50% 目標距離50公里 目標數剩1枚 已昇空標2 0枚[/COLOR] 10秒時間 重新鎖定目標 2分50秒 發射第三波標2迎擊 2枚 目標距離47.5公里 預估命中時間 (47.5公里)/(相對時速約4500公里)=約35秒後 也就是 3分25秒 COLOR=Red]3分25秒 第三波2枚飛彈命中目標1個 中靶率 50% 目標數剩0枚 已昇空標2 0枚[/COLOR] 3分25秒 狀況解除 還是泡個泡麵 6分鐘後 泡麵可以吃了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7
文章: 9
|
引用:
1.飛彈的導引方式 決定射程 採用全程主動搜尋方式 射程有限 2.重點不在於飛彈本身 而在於F-14的雷達 此次演練突顯最大問題在於 必須先把目標群的速度 方位 都限制在一個特定的範圍內 F-14雷達才能提供有效的照明效果 而且 目標群不能採用迴避的脫鎖動作 這解釋了 針對多目標的攻擊模式下 要能發揮最大射程 必須採用類似 半主動式的導引方式 而傳統雷達的導引數量 又受限於目標群的涵蓋角度不能太大 速度差異不能太多 擴散範圍不能太小 而且不能採取迴避措施 擺脫鎖定 才能夠有上述的F-14戰績 所以問題在於雷達上 不過最近空用雷達也用安裝主動陣列雷達 可以提供更強大的能奈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4
文章: 2,140
|
錯誤喔
他不一定是持續照射的 如果要持續照射 這與傳統AIM-7飛彈有啥差異 他可以採用持續照射 追蹤干擾源(例如電戰機或是當反雷達武器使用) 也可以慣性導航+終端自動歸向 也可以慣性導航+照射+終端自動歸向 此外你標準2型的計算方式也沒考慮到其餘艦艇的照射能力 這與事實不合 命中率50趴... 恩.... 如果以基隆級 他的火控雷達同時標定能力是8個目標 台灣的更新版號稱可以標定10個目標 另外你設定的目標只是次音速的目標 實際接戰時 應該不可能有這種事情發生 假設對方是以2倍音速來襲 此時就會發生來不及來結的情況 這些也不包括偏軸射擊後飛彈轉向的時間 至於雷達的照射扇形角度在數百公里外涵蓋距離有多廣 這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根據WIKI裡面的測試 距離高達90海裡(6*15) 也就是135公里 這就是小範圍的意思嗎 恩恩 最後成功級能否裝垂直發射系統呢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28FFG_8%29.jpg 這就是個參考 我一開始就是在說成功級了 ---- 不過那時候一堆腦殘想用派裡級改成神盾艦 也不考慮一下超高的船身 超軟的結構>< 如果那個謠傳是真的 沒成也無話可說了 搞那個不如先搞垂直發射系統吧 ---- 看到沒有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7
文章: 9
|
這各數學問題這很好
首先計算 反應時間 假設這七各目標是3馬赫超音速飛彈(3600公里時速) 來說 90公里的距離 約 (90/3600)*60(分/時)=1分半鐘的反應時間 而發射後的飛彈3馬赫約 3600公里+3600公里=相對時速約7200公里 迎擊對手 另外 單臂系統四枚每分鐘 雙臂系統我估算為 6枚 每分鐘 的發射能量 而雷達系統最多每次只能導引六枚飛彈 0分00秒 發現90公里外飛彈 準備進入作戰位置 30秒後 0分30秒 發射第一波標2迎擊 兩枚 目標距離60公里 預估首波命中時間 (60公里)/(相對時速約7200公里)=約30秒後 也就是 1分0秒 20秒後 補彈時間 0分50秒 發射第二波標2迎擊兩枚 目標距離40公里 預估命中時間 (40公里)/(相對時速約7200公里)=約20秒後 也就是 1分10秒 20秒後 補彈時間 1分0秒 首波飛彈命中 50%的命中機率 1分10秒 第二波飛彈命中 50% 命中機率 1分10秒 發射第三波標2迎擊 兩枚 目標距離20公里 預估命中時間 (20公里)/(相對時速約7200公里)=約10秒後 也就是 1分20秒 1分20秒 第三波飛彈命中 1分30秒 艦艇遭到剩餘四枚反艦飛彈攻擊 兩枚擊中 沉沒 那 用垂射系統勒 0分00秒 發現90公里外飛彈 準備進入作戰位置 30秒後 0分30秒 發射第一波標6迎擊 兩枚 目標距離60公里 預估首波命中時間 (60公里)/(相對時速約7200公里)=約30秒後 也就是 1分0秒 1分0秒 首波飛彈命中 50%的命中機率 1分10秒 發射第二波標2迎擊 6枚 目標距離20公里 預估命中時間 (20公里)/(相對時速約7200公里)=約10秒後 也就是 1分20秒 1分20秒 第三波飛彈命中 1分30秒 艦艇遭到剩餘漏網的1枚反艦飛彈攻擊 所幸進戰防衛系統發揮功效 沒事 把 其餘艦艇的照射能力 考量進來 自然不能屏除這些艦艇的發射臂吧 多了幾個照明雷達也就多了多少發射能量 這對於評論單雙臂系統 沒有任何增益或是損害 另外 把命中率提高 則所需發射攻擊目標的飛彈總數 變少 這只會讓單位時間 發射能量小的 單雙臂系統更加得利 這是你的考量吧 沒錯 這種情況下 前者被四枚漏網擊沉 後者似乎只有一枚漏網 有機會逃脫 但這點些微的差異 不足以讓單雙臂系統消失 因為如果實際上 這些艦艇考量整體作戰能量後 有發現這些情況 則當初一開始設計時 只要把 單臂 變成 雙臂 或者 額外增加一組發射架 就可以完全達成 甚至超乎作戰系統所能負載的接戰能量 根本就不需要 特意只設計目前的發射臂數量 因為這沒有任何技術問題 對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