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15
文章: 1,017
|
教改歷經多任政府
藍綠皆有 還是這麼爛 我想不是推到某幾個人身上就能說的清的 全怪罪到某幾個人頭上也不太對 |
|||||||
![]() |
![]() |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5
文章: 0
|
引用:
所以呢 教改會召集人不叫李遠哲? 林益世收賄也說不是他職務範圍 可見同理你能接受是不是 所以李遠哲提出一個讓 財團爽(蓋學校炒地皮) 出版社爽(教材改改改) 加上當時"李登輝"掌控的國民黨機器爽 一整個上下利益交纏 一整個上下利益交纏 一整個上下利益交纏......的教改 對啊 我ˊ知道啊 權力在李登輝掌控的國民黨那 結果 李遠哲在教改會解散後還不斷到處鼓吹 結果 李遠哲在教改會解散後還不斷到處鼓吹 結果 李遠哲在教改會解散後還不斷到處鼓吹這一整個上下利益交纏......的教改 那不怪他怪誰 真正的眉角你真的不清楚? 真正的眉角你真的不清楚? 真正的眉角你真的不清楚? 還是那句話:不要當別人不識字啊,這種手法太low了 你還真的用膝蓋想不成? 此文章於 2015-12-06 11:09 PM 被 carmenplus 編輯. |
|||
![]() |
![]() |
Amateur Member
![]() 加入日期: Aug 2015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44
|
引用:
閣下說的沒錯,「教育本來就不是給弱勢者翻身用的」,這句話在教改失敗變成多$入學後,更是正確到不行! 閣下認為以陳水扁一個佃農之子、一級貧戶的孩子,若國小畢業就去賣雞排,而不是藉著當時的「聯考」考上難考得要命的國中、高中、大學聯考成為謂的知份子考上律師的話,他最後還會當到總統嗎? ============================= 推薦你去看一篇文章: 為什麼教改強化了台灣社會的階級複製?(上)【張戥】 http://blog.xuite.net/g1.p2/critiqu...%88%A5%E3%80%91 重點節錄: ===================== 布歐日和金提斯(Bowles & Gintis, 1976)則認為社會生產關係的再生產要靠意識的再生產(reproduction of consciousness),而意識在經濟體系裡再生產,是由一系列制度促成的,其中包括家庭和教育體系,他們並且提出符應原則(correspondence principle)說,教育體系的階層制與勞力市場的階層制存在著相對應的關係(p.47 & p.126-131),他們下結論說,教育體系透過這種對應關係,再生產了經濟的不平等,扭曲了個人的發展(p.48);莫理森(Morrison, 1995)在分析哈伯瑪斯的知識社會學時說,伯恩斯坦力言,學校該學什麼知識是由有權的社會菁英決定的,而哈伯瑪斯則表示,學校的知識——哈格里夫日(Hargreaves)稱之為霸權學術課程——只提供技術性的、封閉性的趣味,不提供解放性的趣味,從而促成社會現狀——一個不平等的社會——的複製(p.186)。 布迪厄(Bourdieu)(1973)另外提出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認為文化也是一種資產,只有識得其符碼的人,才能理解及擁有該項文化資本,它在社會不平等的複製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p.73),他和帕塞隆(Bourdieu & Passeron, 1991)繼續申論說,有權勢的人,往往盡量利用他們的行為慣性(habitus)〔它是一種認知架構,吾人藉之周旋於社會,筆者註〕,佔盡符號暴力(symbolic violence)的便宜,在一向有利於他們的場域(fields)中獲取更多的權勢;依邱天助(1998)闡釋,這種強勢宰制的行為慣性,體現在學校裡,就成了理所當然的文化資本形式,使學校成了社會複製的最佳過濾器,而教育系統以其中立的外貌,卻在複製原有的社會階級結構(p.231-232),例如他們(1990)說,考試成了最靈驗的工具,方便進行灌輸強勢文化及其價值觀的功業,他們套一句馬克斯的話說,「考試只不過是官僚的知識洗禮」(p.141-142)。這與阿圖塞(Althusser, 1971)所說,學校是主要的國家意識形態機器,有異曲同工之妙。 ===================== 補充:李遠哲先生的父親:李澤藩,本身就是一名教師、畫家、教授,他從小符合上面那些社會學家、先知們所說的先天優良條件。他知道民間疾苦?他們知道不會讀書、或家境貧窮的學生只有高職可以唸的苦處嗎? 李澤藩出生於今新竹武昌街[1],於1921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即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為石川欽一郎旗下學生,主攻水彩。1926年畢業後,旋即入新竹公學校(今新竹國小)教書。1927年至1931年期間與柯文哲之祖父柯世元為同事,並同為新竹第一公學校教師網球隊隊員。1941年,在日本皇民化運動下,改姓里澤,單名藩。1942年全台教師有10429人,其****灣籍有3038人,改日本名有1279人,佔了42%。 同時期改名的畫家包括:黃奕濱改名「深川亦濱」 、葉火城改名「早坂吉弘」、廖繼春改名「秋永繼春」、沈哲哉改名「森哲哉」、藍蔭鼎改名「石川秀夫」、陳敬輝改名「中村敬輝」、呂鐵州改名「宮內鐵州」、張李德和改名「長谷川德和」、林之助改名「林林之助」,另楊三郎出生即命名「楊佐三郎」,楊三郎乃戰後更改之名。 戰後,他轉任新竹師範與師大美術系教師,一直到1970年代退休為止。 1935年之前,他的畫作極具石川的英式畫風。之後因為結婚與生子後,畫風轉為明亮寫實。他的「觀察自然、把握靈感、大膽嘗試、用各種方法表現到底」的寫實風格,為台灣鄉土畫作的主流。 1974年,他獲得中華民國畫學會的金爵獎,1983年,再被文建會選為台灣十大美術家之一[2]。1989年因病去世,享年83。 此文章於 2015-12-07 12:30 AM 被 booklover 編輯. |
|
![]() |
![]() |
Amateur Member
![]() 加入日期: Aug 2015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44
|
引用:
carmenplus網兄,您還是不要過度激動好了,以免被人家說你太鄭智化,有些人沒見識又沒知識,講不聽的。 為什麼教育部的狗官在宣佈教改多年後的教育會議上,還是拉不下臉跟各大師院的校長、教授承認整個教改客觀上是失敗的,以強硬的命令叫各級學校校長、教師「照作就是了不要廢話」(這是我們師院的老師去教育部開完會議之後跟我們說的,那些狗官真的就是這樣說的)。 為什麼馬桶要強推十二年國教?講簡單一點的概念就像買股票賠錢了,再多買幾張攤平成本一樣的概念。(台灣早就實質上的十二年國教了,為何要再巧立名目強推?) 我也不想再回了。 此文章於 2015-12-07 12:45 AM 被 booklover 編輯. |
|
![]() |
![]() |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5
文章: 0
|
引用:
很激動 不會啊 用 一整個上下利益交纏 來說教改的 可不是我 激動的應該也是他 我罵李遠哲的話可能加起來都沒這句狠 我根本懷疑他是反串來批李的 你想想 "如果"一個"一整個上下利益交纏"教改的教改會召集人沒有道德勇氣辭職堅持做好做滿(再強調一次"一整個上下利益交纏"我只是引用) 而"如果"這個教改招集人在教改會解散之後 持續鼓吹這"一整個上下利益交纏"教改(再強調一次"一整個上下利益交纏"我只是引用) 只是"如果"他說的一整個上下利益交纏成立 那上面的結論 就不知道 就不知道怎他的李遠哲 好像比我的李遠哲更可惡啊(誰激動???) 就不知道 "如果"他用膝蓋想 是不是也一樣 對了 一整個上下利益交纏 不是我提的喔 我只是"引用"喔 有人要吵這件事麻煩找對對象喔 此文章於 2015-12-07 01:45 AM 被 carmenplus 編輯.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12
文章: 1
|
李遠哲就書呆子懂什麼鬥爭
李登輝下來搞教改說不定還有用 不過李的下場也一定失敗 因為他沒法搞分身 李登輝一個人怎麼跟一群人鬥(別講本省人 就那張嘴有用 可能就福建人的天生基因 懦弱自私又怕事) K黨整個組織在台灣紮根十幾年 黨政軍一把抓 外省第二代從小在學校就是玩圈圈玩大 搞一堆小幫派互鬥 本省人小孩都樂得在旁看戲 老實講本省人的個性真的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 老是牽著牽著被圈去死 這跟多會賺錢 多聰明多會讀書毫無關係 最近不就台北電影節 倪帶著柯P 進火場 一堆外省影人連番砲轟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12 您的住址: 晚上黑壓壓一片的那區
文章: 99
|
引用:
我知道不是課程的問題, 所以才覺得乾脆把課程刪除 音樂課 體育課 工藝課 家政課這些根本不構成未來就業的"基本條件" 就是因為每多一樣才藝課程就多一份考試, 不如就不要有才藝課程, 也不列入考試 讓學生早點下課放學, 自己想玩甚麼就玩甚麼, 玩出興趣就自己會去鑽研 國外大多數的專家都是這樣玩出來的 甚至說, 就算不玩甚麼, 都在補習國英數, 起碼也少補了才藝班多一點睡覺的時間 如果你要提體育活動, 那我請問 台灣哪個體壇人物是從正規的體育課培養出來的? 還有, 我反對培養全才, 問題是台灣的教育就是"教育軍備競賽", 甚麼都捨不得放手, 甚麼都要學, 投入大筆成本培育出甚麼都會的人 但是找不到定位 我舉這個例子: NCAA有些明星球員, 在大學打球很風光, 但是到了NBA卻有了定位不明的問題, 在NCAA夠高夠壯, 或者速度夠快, 到了nba 各項能力都有更為專精的人物, 雖然在大學可能是全能, 到了NBA可能會變成全不能, 球隊先發總共五個通常具有專業分工, 每一樣都會的人可能面臨每一樣都被打爆 畢竟全能型的人才不是常見的, 全能型的庸才卻是常常有的 再來, 很多時候全能型的庸才會打壞就業市場, 本來一個部們需要四到五個人去分工, 來了一個甚麼都堪用的, 下場就是一人身兼數職然後就業機會變少 所以 我覺得應該限制教育體制不要考太多, 並不是鼓勵學生多元考試, 而是給他們自由時間多元學習, 並沒有人規定學習一定要考試 這樣只會造成學生只會學"有考的", 這才是完全是違背了多元的教育精神, 也不利於社會的異質化 每個人都要學歷史? 每個人都要學地理? 我覺得不盡然 甚麼地球科學 公民與道德.....有那麼必要嗎? 找工作需要歷史背景? 地理背景? 需要知道科氏力? 沒有道德賺不到錢? 沒有吧, 說穿了 就是: 考試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產業 華人社會喜歡辦考試就像搞政治 搞選舉, 有考試就有補習班 有證照考試 考試是必要之惡, 不能沒有考試, 但是也不能甚麼都考 但是考試出來的人才只是素材, 這些素材都需要再經過工作歷練才能實戰, 學校體制是搞不出來的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15
文章: 33
|
引用:
只能說你的想法太天馬行空,沒有哪個搞教育的人會和你一樣想法 西方越進步的教育,想教給孩子們的書本上的知識越少,越強調從生活中實踐學習,台灣的體制外教育大概也都是這樣想的,你的想法大概就回歸中國科舉制度,以為書本上的東西背精光背全就是了不起的人才了,殊不知那只是統治者弱化人民智能的方式而已 西方的貴族教育也是什麼都給學的,我們當不了貴族,可別連讓每個人自由接觸各領域知識的權力都給剝奪了,那才是窮人真正的悲哀。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Sep 2001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1,032
|
引用:
不過假設不上歷史地理,怎麼知道你會沒興趣?您不也是唸了才發現自己不感興趣嗎? 考試的必要性和定位值得檢討,不過義務教育階段我認為還是各種科目都該接觸的,我自己覺得分流最好是中學時再來做,也不宜太早
__________________
================= 我從來不把錢當錢看 我都是把錢當命看! ![]() ================= 所謂理論,就是大家知道為什麼,但實際上行不通 所謂實務,就是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但實際上行得通 本公司已經完美結合了理論與實務: 什麼都行不通,而且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y 2002 您的住址: 地獄第七層
文章: 992
|
想那不幸的當年........除音樂 +軍訓外.. 還有一門課很睹難 ...就是三民主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