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Jan 2013
文章: 1,552
|
勸導沒用
只要在電扶梯口貼張告示 禁止在電扶梯上行走 站左站右問題馬上解決 ![]() ![]()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36
|
我覺得除非是旁邊沒有樓梯 (通常大眾交通站點都是兩者並行), 不然也沒什麼必要手扶梯行走.
享受輕功快感? 說真的那是因為強度夠, 而不是有減震設計, 不然試試看如果人數多了會如何. 很多事情都是幾個零星無所謂, 同時發生的比例才是重點.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82
|
那個副站長講得好像走路都不會跌倒一樣.
搞不好在捷運走路跌倒,走樓梯跌倒不止八次他沒有講 讓我想到Leo那個youtuber問chatgpt一個問題 A.安裝. 花五億買檢驗設備防止地鐵爆炸. 但平均2年才死一個. 等於救一個人要花十億 B. 不安裝. 花十億用在醫療可以救1000條人命. chatgpt做出一般為官人的會做出來的選擇.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36
|
數學計算跟人性選擇的矛盾論是很有趣的, 另一篇補貼農牧VS社會成本論已經證實.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Feb 2018
文章: 33
|
我個人會這樣理解,情境設定:
一個捷運出口通道,一邊是傳統樓梯、一邊是電扶梯,然後行人「往上方」移動。 傳統樓梯當然就是行人親自走的, 然後電扶梯區分, 行人繼續往上走(電扶梯同時也在往上運作中)、 以及 行人就「站好」給電扶梯往上載運, 兩種動作。 假設行人在往上行進過程中(傳統樓梯、電扶梯 兩種)都摔跤了, 接下來的「權責區分」我會這樣理解: 走「傳統樓梯」模式,摔跤了,「行人自己的問題」「責任比例」會「極高」, 捷運的「傳統樓梯」(含兩側扶把、樓梯上的防滑線、提醒標示線現等等)的責任比例會極低。 走「電扶梯」模式, 情境一,行人就「站好」,給電扶梯往上載運,結果載運途中摔跤了, 「捷運電扶梯」的「責任比例」會「極高」。 情境二,行人在運作中的電扶梯上持續往上走,結果途中摔跤了, 「行人自己的問題」「責任比例」會「極高」, 「捷運電扶梯」的「責任比例」會「極低」。 以上的論述就是個「大方向」,細節的變數太多了,扯不完。 引用: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36
|
其實說簡單點, 樓梯本來就要走動來移動, 手扶梯上面走動是額外不必要的變數.
不過說真的, 除了我前面寫有些摔倒的人會拉到別人以外, 其實他們想增加摔的變數也無所謂. 手扶梯衰可能銳角更多... 如果他們只摔他們自己, 那隨便他們. 當然, 看比例以及影響旁邊倒楣鬼的數量, 足夠引起抗議, 再來說.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Oct 2002 您的住址: Coruscant
文章: 4,466
|
引用:
現在捷運自改宣導為白線後 我前年就因為這點,跟捷運的志工對罵過 他叫我退到白線後,我講:明明是黃線,他X的,我有越過黃線嗎? 他仍堅持是白線後,我叫他去查規定,不要在這講有的沒的 回家查規定,才發現捷運裝設月台門後,疊床架屋的多一條應在白線後 但黃線後那條仍然存在 所以誰錯? 即使有查到那條,還是不覺得我錯了
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82
|
引用:
是的沒錯, 我講的就是這個. 以副站長這角色而言, 你們這些旅客不要給我出事 搞到上新聞上報, 我前途就毀了. 但事實上呢 因為電扶梯不能行走, 所引發社會損失有多少? 簡單算一個人就一分鐘就好, 一分鐘3元成本, 也差不多基本工資計就好. 乘以每日進出旅客數.以中山站而言約十萬人次每日. 也就是說因為電扶梯不能行走導致社會損失每日約30萬. 好啦. 有些小朋友老人無生產力, 扣掉一半算15w. *365 日 五千五百萬. 每年摔8個, 每人北捷賠十萬就好. 算一百萬好嗎? 有時啊, 你覺得你是對的. 只是因為角度跟一些人不同.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Feb 2018
文章: 33
|
就以臺灣在地的全國性公投為例,累積至今21個議題,我中了18個,
如果取樣夠廣,其實認同我的觀點的民眾在臺灣社會可能還是「相對多數」。 在其他的社群平台例如twitter、FB等等, 認同該副站長觀點的網路留言,也不會少到哪裡去。 真的不必偷換概念成只有我一個人這麼認為。 電扶梯向上運行時,我精神狀況好的前提下, 我沒有少走過,但如果因此摔跤了 (在沒有被前後行人影響到的前提下), 原則上我會認栽。 引用:
此文章於 2023-03-17 03:02 PM 被 FLYFLY4 編輯.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36
|
引用:
這是錯的~ 靠手扶梯加速行走產生生產力, 或任何用生產力計算群體, 本身就是錯誤的概念 多數人多數時候: 並沒有生產力或是說委婉一點, 不會從事關乎生產力的要素. 也就是俗話說的不插這一分鐘. 不好意思, 這是事實. 生產力計算只有在廠房動線產線流程上計算才具有意義, 或是公司餐廳或任何公司單位內. 這是老話題了, 你要排不同流程跟設備, 距離位置, 經常要算這個. 但用大眾交通跟設計上來計較生產力... 這... 不好意思, 這已經無關乎觀點. === 我能說你可以用人流/大眾交通獲利來看...? 至少比較合理. 此文章於 2023-03-17 03:11 PM 被 Earstorm-5 編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