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魯西伐
文章: 1,103
|
背物理有什麼用?
背化學有什麼用? 背英文有什麼用? 學數學有什麼用? 有誰說他現在都用到的?有沒有人說乾脆別上課的? 以上我是一項都沒用到 那為什麼說讀經有沒有用? 不但比上面那些,在實踐上用到的機率高得多.而切可能終身受用,而且可能有大用. 當然每地方風俗不一樣.我看到的軍公教子弟,大都要背這些. 有沒有用?不好評判,但我<<感覺>>是有差,其實真的有差... 你看不出來的話你去問爺爺奶奶這些長者..看他們覺得2種小孩有沒有差. 小孩有差,3歲看老.
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去伊斯坎達爾星~ 此文章於 2019-04-02 08:13 PM 被 kize 編輯.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Nov 2016
文章: 737
|
那些奇怪的東西只是古代帝王用來控制基層百姓思想的產物.
每個都是乖寶寶,做皇帝的才有時間泡在後宮玩女人.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02
|
背這清代沒用的東西
真的是浪費大家時間
__________________
Winter is Coming.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4
|
引用:
小六法實用性遠勝弟子規,而且光儒學就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等啟蒙讀物 何時輪到作者不明,來歷不清的弟子規,想多學沒關係,但不要亂學連儒家學者都不認可的東西 江南大學副教授黃曉丹指《弟子規》誕生於清代, 而做清代文獻研究的黃接觸了大量清代的詩文集、傳記和家譜, 卻從來沒看到過有提到《弟子規》。 黃問及研究民國文獻的朋友、讀過大量現代學者的回憶錄和傳記的朋友, 發現他們也都從未見過《弟子規》[11]。 並指 「《弟子規》編成後,因其通俗易懂,易於背誦,甚為普及,清代末年有的地方官府還將其定為私塾、義學的必讀教材,甚至作為『勸善』書籍,在祠堂、茶館、書館中進行宣講,使其廣為流傳。」 的說法來自於文革時期的《天津師院學報》1974年01期文章《<弟子規>宣揚了什麼?》 根據台灣師大劉雅苓與東北師大周明傑的考證,《弟子規》在鴉片戰爭之後才出現, 作者過世後一百年之內並沒有廣泛出版。 在《四庫大系系列資料庫》9153種書里,檢索《弟子規》,只找到兩條文獻。 「廣為流傳」的說法有誇大和臆測的嫌疑。 《弟子規》本來也不是專門寫給兒童的。它的流行是二十一世紀開始的 《弟子規》本身與儒家經典里的論述存在矛盾,甚至有自相矛盾。 《弟子規·入則孝》: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弟子規·入則孝》: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按:如順父母好惡,為何需諫?) 《孔子家語·六本》: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Sep 2003
文章: 1,458
|
弟子規就是不入流又跟不上時代的東西,背它只是浪費時間.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諫不入,悦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這些內容,放到現今社會,早不能用了, 內容有問題,早就該淘汰的東西, 叫小學生背,本來就有很大的問題, 支持的人,真的有好好看過弟子規嗎?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11
文章: 9
|
引用:
這些內容,放到現今社會,早不能用了? 內容有問題?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父母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必須恭敬聆聽,牢記在心;父母指責糾正我們的過錯,我們必須順從接受,坦承錯誤,不可頂嘴爭辯,掩飾過錯。 所以,現今社會,父母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父母指責糾正我們的過錯,我們不要理他們?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事情雖然細小,不可不稟明父母就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為,有虧做人子女的本分。 所以,現今社會,什麼事就都自己作主,完全不用甩父母? 諫不入,悦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父母不聽勸告,要等到他們高興時再規勸,還不行就哭泣哀求,就算被打也毫無怨言。 所以,現今社會,父母不聽勸告,就讓他們自生自滅,還是要罵或打到他們聽?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4
|
引用:
你的解釋都過於狹隘,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多變,不如看正統的儒家孝經怎麼說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11
文章: 9
|
引用:
我的解釋有提到「當不義,子亦不可爭於父」?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4
|
引用:
但你把它或者說弟子規把它狹窄化了,與儒家經典都不符 「左傳」隱公四年:「君子曰:石碏,純臣也。惡州籲,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大義滅親都可以,儒家又有誰說要"號泣隨,撻無怨"? 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此文章於 2019-04-03 01:49 AM 被 gdrgdr 編輯.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11
文章: 9
|
引用:
「號泣隨,撻無怨」=「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 是你把弟子規狹窄化了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