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16 
					文章: 4
					
				 | 引用: 
 ???40幾才進學校嗎? | ||||||||
|  2017-04-05, 09:46 PM
			
			
	#61 |   | 
|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Mar 2015 
					文章: 8
					
				 | 引用: 
 我有兩個朋友就是郵務士 你說的這種事基本上不多,幾乎是每天都有送不完的信 早上六點到郵局進行分類整理,整理好之後就開始送信 送信是責任制的幾乎沒有什麼加班費,送不完晚上繼續送,再送不完星期六星期日再繼續送 就算是是運氣好那天信件不多可以提早回去,主管看到之後會認為你很閒很輕鬆 加倍給你更多的轄區送信, 此文章於 2017-04-06 12:18 AM 被 三隻狗 編輯. | |||
|  2017-04-06, 12:14 AM
			
			
	#62 |   | 
|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13 
					文章: 315
					
				 | 引用: 
 台灣的研發是壓搾勞工→政府帶頭壓搾給慣老闆看,不行就再推就業方案壓低勞工薪資  | |
|  2017-04-06, 12:33 AM
			
			
	#63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Feb 2016 
					文章: 2
					
				 | 再不行就把郵差也列入替代役然後兼長照XD | 
|  2017-04-06, 09:10 AM
			
			
	#64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16 
					文章: 23
					
				 | 引用: 
 其實勞動市場是自由的,大家都是盡自己的能力找能找到的最好工作,只是有時難免運氣不同,是很少有族群可以像18%大軍一樣有某個大政黨長期在罩可以當靠山的 | |
|  2017-04-06, 09:33 AM
			
			
	#65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16 
					文章: 0
					
				 | 叫郵差去看看獨居老人死了沒,這算那門子的長照? 萬一看到了...他今天還能送信??? 外包給葬儀社算了.... 以前,警察發現獨居榮民死掉,告訴葬儀社....會有紅包.... 然後榮民之家的會來接手辦後事 葬儀社又有個行規,誰先到,誰辦... 好幾年前,澎湖老家那,有人捐款給鄉公所....就推了一些老人服務.... 1.幫領連續處方簽... 2.跟學校搭伙...營養午餐...一天送一個便當... 3.送便當來,順便量血壓.... 4.獨居老人,免費安裝警報裝置, 現在老家沒人了,也不知這服務有無繼續.... 1和2對老人最有幫助..... | 
|  2017-04-06, 09:36 AM
			
			
	#66 |   | 
|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00 您的住址: 台灣北部~ 
					文章: 492
					
				 | 獨居老人不見得常常會有信件往來...  我是覺得開放民意代表去負責長照關懷比較好, 反正都要"服務選民" 本來就是他們的工作... | 
|  2017-04-06, 09:37 AM
			
			
	#67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16 
					文章: 23
					
				 | 引用: 
 如果可以做到,台灣這個社會就更公平正義,適合人居了 | |
|  2017-04-06, 09:42 AM
			
			
	#68 |   | 
| Amateur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16 您的住址: Kleinburg 
					文章: 34
					
				 | 引用: 
 說18%是某黨在罩的我覺得很不公允 蘇貞昌的媽媽領18% 段宜康的媽媽領18% 陳水扁的姐姐也領18% 我看不出來說某黨在罩的邏輯在哪? 還是某資進黨整個黨都是被罩的??? 
				__________________ 江陵城南偏西,天寧寺大殿佛像,向之虔誠膜拜,通靈祝告,如來賜福,往生極樂 | |
|  2017-04-06, 09:46 AM
			
			
	#69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13 您的住址: 府城 
					文章: 9
					
				 | 引用: 
 哪種公家機關的工作能不用考試? 不過郵差的流動率很高跟鐵路局一樣 至於你最後一句話,那種政治性揣測的言論就不必了! 18%的政策是當時政府給的,不代表這些人就是某些政黨的支持者。 這個政黨也沒有大到可以永遠當靠山,不改18%。 | |
|  2017-04-06, 09:46 AM
			
			
	#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