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Aug 2004
文章: 2,892
|
引用:
跑分慢,實際也是慢 引用:
理論上當然是跟著第一顆保固條款跑 (反正你也只是跟代理商換貨)
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碎石堆緩衝區
文章: 1,807
|
SLC cache 對寫入放大的影響可能還是要看實際運作機制 ,
固定大小的 545s 到目前為止沒有明顯的高寫入放大 : ![]()
__________________
「優雅ズ舞よ」∼ロ③ДワКиャみ∼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Oct 2004
文章: 1,387
|
引用:
545s 有RAM cache吧, 不需要用NAND flash當cache.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碎石堆緩衝區
文章: 1,807
|
引用:
SLC cache 作用跟機制跟 DRAM cache/buffer 不太一樣啊 ... 如果有 DRAM 就不用 NAND cache ,那 TLC 的寫入降速應該會更早發生
__________________
「優雅ズ舞よ」∼ロ③ДワКиャみ∼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Feb 2005 您的住址: 無垠虛空•夢境之始
文章: 1,124
|
引用:
DRAM Cache 跟 SLC Cache 是兩回事,切勿混為一談。
__________________
桌機 CPU:AMD Ryzen 5 3600 MB:華碩 TUF GAMING B450M-PRO S RAM:金士頓 HyperX FURY DDR4-3200 32GB Kit (16GB *2) VGA:華碩 Dual GeForce RTX 3050 V2 OC Edition 8GB GDDR6 SSD:Intel 545s 512GB HDD:WD Gold 16TB 企業級硬碟 (WD161KRYZ) ODD:LITEON iHAS324 LAN:Intel PRO/1000 PT Server Adapter Cooler:Thermalright AXP-100RH FAN:ARCTIC P12 PWM PST *2 PSU:海韻 FOCUS GX-750 750W ATX 3.0 Case:銀欣 PS-07B Mouse:羅技G304 Lightspeed KB:ikbc KD104 紅軸 + Ducky PBT復古四色熱昇華鍵帽組 灰白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ug 2002
文章: 1,052
|
引用:
好像除了M大沒人直接回答你的疑慮.... dramless除了跑分較慢,不會造成顆粒壽命變低 dramless主控的出現,只是代表SSD這個產業已到成熟階段 開始對消費者分群分眾,專門針對對價格敏感且只要求表現穩定與效能所設計(簡言之就是costdown) 我相信連一般定位在高階市場的PCIe MvMe SSD,將來也會有dramless主控的solution 關於dramless主控有兩個事情要澄清: 1.DRAM Cache跟SLC Write Cache是不一樣的機制 (樓上有人搞混了) 2.dramless主控不代表沒有DRAM做Cache,只是把機制整合進主控晶片裡(用少量的SRAM來充當) 玩電腦有一段不短時間的老人們或者大學計概有認真念的好學生....應該還記得DRAM跟SRAM 差在哪 此文章於 2018-06-28 06:12 PM 被 linuxwuo 編輯.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Dec 2010
文章: 265
|
引用:
感謝說明,決定購買su650即可。 剛好發現 momo 06/28 20:00~06/29 07:59 adata su650 240g 一顆 $1388 有低預算裝機需求的朋友可以考慮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ug 2002
文章: 1,052
|
引用:
多謝指正,我一時沒考量到USB本身的頻寬限制 不過看到閣下親自測試的成績會折損的這麼慘 不單是循序讀寫的效能,連4K也慘不忍睹.... 白白浪費了PCIe NvMe SSD的好效能 這種產品感覺比較像是過渡性產品,就像當年的USB 2.0 外接盒 SSD產品相關頻寬數據: SATA 3.0 SSD 600MB/s PCIe 3.0 X2 NvMe SSD 1.969GB/s PCIe 3.0 X4 NvMe SSD 3.938 GB/s 外接規格相關頻寬數據: USB 3.1 gen1 ~500MB/s USB 3.1 gen2 ~1GB/s USB 3.2 ~2GB/s Thunderbolt 3 ~4GB/s 由以上來看,轉成外接轉換效率最佳的幾個Solution是: 1.SATA 3.0 SSD 轉 USB 3.1 Gen2 (Plextor EX1 Plus就是這種) 2.PCIe 3.0 X2 NvMe SSD 轉 USB 3.2 (還未真正面市) 3.PCIe 3.0 X4 NvMe SSD 轉 Thunderbolt 3 (目前的主流卻不流行) 此文章於 2018-06-29 01:16 AM 被 linuxwuo 編輯.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pr 2003
文章: 751
|
引用:
https://read01.com/zh-tw/jydMax.html 1.理論上壽命會變降低但影響不大,因為映射表對SSD來說不是很大 SSD內部有張映射表用來對應系統邏輯位置與SSD實際物理位置 只要有對顆粒做寫入、擦除都會更動此表內容 沒有DRAM時主控會批次或實時寫入顆粒更新此表 https://www.ptt.cc/bbs/Storage_Zone...6019.A.2F2.html 2.大檔順序讀寫的差別不大,但相較一般有DRAM的SSD,4K讀寫還是有差距 因映射表存在於顆粒中,且只有小部份會快取至主控SRAM中 當系統讀取資料時,主控大部分時間需至顆粒中查表 確認資料存在那些顆粒的哪些位置之中後才能真正開始讀取資料 等於大部分時間主控需向顆粒讀取兩次資料才能拿到想要的資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