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數位影音討論群組 > 音效討論區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blackmarco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5
文章: 9
感謝那麼快回復
沒想到連 USB 也講究線材 真的有點誇張
如果主機板上已經有 USB 3.0 了

有點不懂為啥 Digital Signal 會有差??
哈哈
     
      
舊 2012-04-05, 10:34 AM #5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lackmarco離線中  
暴君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3
文章: 572
引用:
作者blackmarco
感謝那麼快回復
沒想到連 USB 也講究線材 真的有點誇張
如果主機板上已經有 USB 3.0 了

有點不懂為啥 Digital Signal 會有差??
哈哈


工作時脈、異步or同步傳送、時基誤差,若有基本電子學知識,這些關鍵字google一下大概會懂了

只是有問題的地方在於,音響不是完全正確就足以代表好聽的,不然大家都買監聽耳機或監聽喇叭不就好了嗎?

若只論傳輸精準性,那3萬元的銅合金或銀合金線,搞不好還不如一條3千元的99.997%純銀線呢

最昂貴的技術是在於調音,而不是金屬本身,調出優美的音色才是各家音響廠吃飯的know-how
 

此文章於 2012-04-05 02:13 PM 被 暴君 編輯.
舊 2012-04-05, 02:11 PM #5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暴君離線中  
d8953903
Ju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2
您的住址: 豐原~~
文章: 850
引用:
作者暴君
工作時脈、異步or同步傳送、時基誤差,若有基本電子學知識,這些關鍵字google一下大概會懂了

只是有問題的地方在於,音響不是完全正確就足以代表好聽的,不然大家都買監聽耳機或監聽喇叭不就好了嗎?

若只論傳輸精準性,那3萬元的銅合金或銀合金線,搞不好還不如一條3千元的99.997%純銀線呢

最昂貴的技術是在於調音,而不是金屬本身,調出優美的音色才是各家音響廠吃飯的know-how

完全同意~ 印象中以前很多日本機測試的曲線都近乎完美, 歐美機曲線明顯有些"起伏"
以科學角度日本機聲音也許最正確...但歐美機才是主流的事實證明...好聽最重要~

USB線有沒有差? 有機會耳朵聽了應該就會了解~ 而不是只會說理論...
PS'事實上我不懂理論, 也說不贏@@!
會這麼提不是針對這討論串網兄~ 而是已經聽過幾位友人斬釘截鐵地說,
USB線材都是廠商的噱頭拉, 一條USB線1000快就翻臉了還要賣到破萬?...
都是心理作用拉~

沒"親耳"聽可能真的很難理解...

現在正在研究SATA線...事實上...SATA線對PC訊源確實也很重要~~
PS'這是以我的平台來說...

另PHOENIXBEC兄, Evo也是好機器, 如您所說看搭配和口味~
只是C11稍微沒那麼浪漫, 比較和弟的喜好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
CPU: Intel® Core™ i7-6950X
MB: MSI X99A GAMING PRO CARBON
RAM: Micron DDR4 2400 16gx8
VGA: MSI RTX3050 GAMING X 6G
SSD1: PLEXTOR M8PeG
SSD2: INTEL 750 1.2TB
POWER: CORSAIR AX1600i + HDPLEX 500W
OS: Windows 2019 in ram

此文章於 2012-04-06 08:54 PM 被 d8953903 編輯.
舊 2012-04-06, 08:52 PM #5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8953903離線中  
carage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6
文章: 2,931
連SATA線都有...我暈...
舊 2012-04-06, 08:56 PM #5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arage離線中  
d8953903
Ju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2
您的住址: 豐原~~
文章: 850
引用:
作者carage
連SATA線都有...我暈...

是的~ 說到CAS...暈倒的事真的很多...到處是傑克~~
有些真的懶的玩...像MYAV上有前輩提記憶體有差這我就沒動力去驗證了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
CPU: Intel® Core™ i7-6950X
MB: MSI X99A GAMING PRO CARBON
RAM: Micron DDR4 2400 16gx8
VGA: MSI RTX3050 GAMING X 6G
SSD1: PLEXTOR M8PeG
SSD2: INTEL 750 1.2TB
POWER: CORSAIR AX1600i + HDPLEX 500W
OS: Windows 2019 in ram
舊 2012-04-06, 09:02 PM #5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8953903離線中  
暴君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3
文章: 572
http://www.zionote.com/12/wiredream/
線材:純銀96.97%、純金3.03%
テフロンチューブ:韓国製
mesh素材:アメリカ製
端子:日本製

はんだ:WBT製
熱処理:高温処理、超低温処理

剛剛google了一下,有興趣的人弄一條來發表試聽報告吧

我個人而言,除非從配電盤用拉條電源專線、同時排插插座換成古河鍍銠、電源線、同軸線、類比線、喇叭線這些線都換成siltech了,我才會想去動sata來看看吧
舊 2012-04-06, 10:11 PM #5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暴君離線中  
u3350829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Jun 2002
文章: 2,332
引用:
作者d8953903
完全同意~ 印象中以前很多日本機測試的曲線都近乎完美, 歐美機曲線明顯有些"起伏"
以科學角度日本機聲音也許最正確...但歐美機才是主流的事實證明...好聽最重要~

USB線有沒有差? 有機會耳朵聽了應該就會了解~ 而不是只會說理論...
PS'事實上我不懂理論, 也說不贏@@!
會這麼提不是針對這討論串網兄~ 而是已經聽過幾位友人斬釘截鐵地說,
USB線材都是廠商的噱頭拉, 一條USB線1000快就翻臉了還要賣到破萬?...
都是心理作用拉~

沒"親耳"聽可能真的很難理解...

現在正在研究SATA線...事實上...SATA線對PC訊源確實也很重要~~
PS'這是以我的平台來說...


老實講在下真的覺得像您這些玩HiFi或者MyAV那些發燒友的耳朵真的超級強大...
在下該慶幸在下的耳朵在聽超過一定等級之後的USB DAC+耳擴+電池供電+耳機
全部一樣的情況下,一條50NT的USB線和一條破萬的純銀線盲聽AB test根本無法分辨...
然後現在還扯到SATA線和RAM....|||Orz, 所以假設把檔案都放在RAMDISK
各位應該也能聽出和放在HD的差別這樣? 在下可能要砍掉重練下輩子才有機會體驗了@@"
__________________
Es muss sein!
舊 2012-04-07, 12:14 AM #5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u3350829離線中  
暴君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3
文章: 572
USB到USB DAC這段是沒有校正碼的,所以有差是有可能的

至於校正碼這麼簡單的技術,為何一直不加到數位音訊中呢?

很簡單,因為當初制定音訊規格的都是音響產品大廠,傳輸不夠穩定,他們的才好騙錢,推銷那些能夠克服不穩定的產品

想想看,如果有了校正碼,原本一台5萬塊,擁有各種減少jitter專利技術的高階DAC

當不再需要jitter技術時,還能值5萬塊嗎?

說不定一台專心做好類比輸出的1萬元DAC還更好聽些

別再說數位訊號就一定不會失真了,就算不會失真,那些音響廠也會想辦法搞到失真

PS.
但是,SATA不是音響廠制定的規格,同時有校正碼,所以我認為SATA線不會失真

但用銀SATA線會不會好聽,我不知道,交給有心人去試

此文章於 2012-04-07 01:32 AM 被 暴君 編輯.
舊 2012-04-07, 01:30 AM #5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暴君離線中  
uyfduyjhy
Senior Member
 
uyfduyjhy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r 2002
文章: 1,262
引用:
作者u3350829
老實講在下真的覺得像您這些玩HiFi或者MyAV那些發燒友的耳朵真的超級強大...
在下該慶幸在下的耳朵在聽超過一定等級之後的USB DAC+耳擴+電池供電+耳機
全部一樣的情況下,一條50NT的USB線和一條破萬的純銀線盲聽AB test根本無法分辨...
然後現在還扯到SATA線和RAM....|||Orz, 所以假設把檔案都放在RAMDISK
各位應該也能聽出和放在HD的差別這樣? 在下可能要砍掉重練下輩子才有機會體驗了@@"

我以前也不信foobar2000內建的那些DSP移掉後能改變音質,
直到我膝蓋中了一箭...。

一般來說聽不出差異未必是您耳朵的關係,
影響的因素太多,最常見的因素是-器材不夠力,以前我拿6K級的耳罩耳機去聽6K級的
USB DAC,聽不出雜誌上對我那台DAC所形容的特色,當時也以為是雜誌唬爛或是我耳
朵不夠力,後來換到40K的耳機後才發覺雜誌上的評語全都是真的...。

另一個因素是器材的音染問題,有些音染過多的器材會造成更換前端器材或線材時不容
易聽出改變,所以有些人會自備一些聲音中性的器材來做參考用設備,來辨別器材或線材
的特性來方便挑選搭配。
而不少玩家都認為耳機在前端到達一定等級後再往上提升反而不明顯也是跟這點有關。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你對器材的特性還不熟悉,所以換線後你不知道改變了哪部分,
就像醫生練習看X光照射圖時會先從正常人的照射圖開始看,看熟了正常的照射圖後
一看到有異狀的照射圖就比較容易看出是哪裡出了問題,這也是一般音響盲測常常測不出
結果來的原因。

不過大部分狀況來說,USB線對器材的影響是所有線材中最低的,比電源線訊號線來的低,
之前看過QB9的用戶在測試時也說AYRE的設計師也認為USB線影響的差異相當少。

至於PC CAS系統,就只是將PC調整成純粹儲存著大量音樂的播放器,盡可能的減少
干擾跟雜訊並且調整記憶體跟CPU等時脈跟時序找出最穩定快速的組合並關掉所有能關掉
的功能,然後Jplay H模式一放下去除非切斷電源不然無法停止...。
換SATA線就像是播放器裡使用高價機內線一樣的意思而已。
舊 2012-04-07, 02:18 PM #5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uyfduyjhy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29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