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01 
					文章: 261
					
				 | 個人認為,過渡時期的產品,是商業手段為先, DVDR在製定之初,已有過渡時期之產業之說, 中間…沒多久,價格就先做死了,又搞東搞西… 以產業未來論(應該沒多久),應該還是HD-DVD及Blue-Ray DVD為主流 一個是商業市場走向之可能性主流,一個是世紀產品,在 上一世紀一直不成熟而無法切入民生市場,這世紀初,該 藍光產業絕對會有很多樣化的前景 | |||||||
|  2005-03-30, 10:14 PM
			
			
	#51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00 
					文章: 2,260
					
				 | 引用: 
 WMV9是微軟的,美國主要影業公司的問題,應該是由美國"最大"的軟體公司來"協調"吧! 基本上,這是台灣Wintel架構的優勢,也算是一種拉攏微軟的策略聯盟, 顯示卡也都開始要支援WMV9了... 日系藍光規格為了拉攏MS,下一代的藍光規格也宣稱支援WMV9,但"這一代"的藍光都還沒有播放機可買.... 因微軟明言,未來的 Windows 作業系統將只支持使用 VC-9(WMV9)的"下一代"藍光光碟標準, http://gnn.gamer.com.tw/5/16645.html http://216.239.63.104/search?q=cach...g5&inlang=zh-TW | |||
|  2005-03-31, 09:56 AM
			
			
	#52 |   | 
|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Dec 2004 
					文章: 78
					
				 | 有前景當然是好事,不過能否接受市場的考驗就難說了.幾年前行動電話3G如火如荼想要推廣,衛星行動電話等等,都只是雷聲大雨點小.藍光如果應用面如無法普及,價格勢必無法下降,要大眾化是和時間賽跑. 電漿電視和液晶電視喊了好多年,始終無法打開市場,所以將規格訂的太高不見得就能存活. | 
|  2005-03-31, 04:22 PM
			
			
	#53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2 
					文章: 24
					
				 | 引用: 
 這個討論看了好久,終於有人提到重點了(個人認為)。 看了這麼多的討論,大家好像都把BD的低價化與普及化當成必然會來臨,但是卻未想到實際上是否真的會來,或只是大家的期待而已呢?若來得慢或使用者習慣已被建立、成本已投入的話,要再接受BD的人可能只有頂極消費者而已,這樣一來也不可能普及化了。如同MD面市初期,它的音效、錄音等品質也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多數消費者(包括我)也都認為價格是普及化的重要因素,可是似乎已經變成小眾市場,現在更多的人是在購買HD或Flashram的隨身聽,試問它的價格低和普及化最終有來臨嗎?現在看應該是沒有。 FVD要真的紅決定因素有幾: 一、消費者觀念建立要快,促使消費者在未面臨比較前(BD)就決定選擇。 二、據各種統計台灣盜版率似乎有四十多的百分比,所以按之前前輩們討論的,相關的燒錄設備、片子也要一併考量,一併到位。 三、"力量"的問題,台灣代工業這麼多,若可以結合起來,不要到時候被拉攏、分化,FVD應該大有可為。 四、權利金部分,雖然不收,但也好像只是初期推廣的時候不收。我認為應該以"回饋金"方式解決。只要廠商配合推廣儘力出貨,以遞減方式減少收取權利金,少收的部份回饋廠商。 台灣第一次的規格製定,應該要好好走,整合上下游力量推擴才有所作為,身為台灣消費者也一定會支持的!  此文章於 2005-03-31 06:36 PM 被 yangzi 編輯. | |
|  2005-03-31, 06:33 PM
			
			
	#54 |   | 
|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2 您的住址: 氣候越來越不友善的中部首善之區 
					文章: 1,773
					
				 | 引用: 
 D9 2 D5,一樣是同規格(MPEG2),只有做降低流量,頂多再加砍掉多餘音軌的動作,操作起來相當方便、快速 但是HD-DVD 2 FVD是不同規格間做轉檔(MPEG4 2 WMV9),恐怕系統等級要有一定程度才會像現在D9 2 D5一樣流行起來 不過這還是要看那兩個藍光媒體的普及度,要是價格一直維持高檔,那FVD它WMV9這個規格就很有優勢,相比目前DVD的MPEG2而言 | |
|  2005-03-31, 07:01 PM
			
			
	#55 |   | 
| Golden Member     加入日期: Aug 2003 您的住址: 板橋市 
					文章: 2,558
					
				 | 引用: 
 規格訂的太高就有實作上的困難,3G就是如此, 今年****灣的電信業者一定要推出3G服務,因為執照要被收回了... 而電漿電視和液晶電視都是$$$的問題, 同樣一台20吋,傳統的平面可能不到$8000, 而液晶電視可能快$20000,差了2.5倍, 現在的cable訊號,根本無法顯示出兩者差異, 除了液晶電視幅射低外,一般人怎麼可能多花2.5倍的$$$ 
				__________________ DVD測試:http://tw.myblog.yahoo.com/jw!UDBG1IWLBUcpTbQIT.Y-/archive?l=a DVD燒錄機: A08, A09, A10, 111D, 3500A, 3570A, 5170A, 712A, 716A, DW1640, LG H22N 數位電視機上盒比較表 http://tw.myblog.yahoo.com/jw!UDBG1IWLBUcpTbQIT.Y-/article?mid=467 | |
|  2005-03-31, 11:55 PM
			
			
	#56 |   | 
|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Dec 2004 
					文章: 78
					
				 | 液晶電視目前的取代對象是平面直角電視,後者的觀賞畫質的確比以前的傳統電視好,但播放畫質差比不上價差.所以液晶的買家是那些原本要購買平面直角的人,再多花一些錢買到更好的規格,這是液晶的市場.但對一般人來說卻不具吸引力,液晶只有在高畫素下才能顯示其優勢,目前的第4台,DVD等根本無法表現其特色,除非全面數位電視開播,屆時才能有明顯的換機潮,面板廠到時的成本應該也會下降到一定程度,大家再等等吧!我也很換台液晶電視,不過找不出理由說服自己這一筆錢的花的值得嗎?除非27吋20000元左右,32吋25000左右,我就會考慮了!同理藍光要普及路可遠的很,一般人已習慣2,300千元買到DVD PLAYER,要他用5位數的價格買BLUE PLAYER,除非他真的很BLUE或者是頂級消費者. 個人看法,LCD是個過渡產品,目前台灣和韓國在拚這塊大餅,日本已跳到下一個顯示規格OLED,到目前面板廠還未見大筆獲利.畢竟LCD有其先天上的不足,如色彩的飽合度,觀賞視角,尤其在室外根本是病貓一隻,亮度和傳統的映像管差距甚遠.不過未來的確是LCD的天年,只不過能風光多久,就看下一代顯示器何時出頭了!想一想VHS的替代品VCD也風光了好幾年遠超過專家的預估呢! 此文章於 2005-04-01 12:54 AM 被 ppk11744 編輯. | 
|  2005-04-01, 12:26 AM
			
			
	#57 |   | 
|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2 
					文章: 1,058
					
				 | 引用: 
 液晶還有一個好處,對眼睛和輻射線的影響,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換機的,避免影響我的小孩,不過27-30吋降了差不多1萬元了,想想的確有點肉痛 OLED可能還要很久吧...大尺寸的量產還沒影子,我想LCD TV再過1,2年應該會逐漸普及,正如現在很少人會去買映像管的電腦營幕了吧?看習慣了LCD TV,現在我看一般電視反而不太習慣了 | |
|  2005-04-02, 08:25 AM
			
			
	#58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l 2003 
					文章: 5,290
					
				 | 液晶電視怎麼會是過渡時期的產品?液晶電視的便利性不是映象管電視可取代的,而畫質的部份,並不是所有人都要求畫質的。平面電視更是跟液晶電視完全無關,平面電視也是映象管電視,它是用來取代非平面電視的,目前平面映象管電視,幾乎全都是較高價位的電視。 現在的平面電視,多數是給要求畫質的av玩家,液晶電視則是不要求畫質,但注重裝潢與空間的人的選擇。兩者的市場定位完全不同。所以液晶不可能取代映象管,只不過是讓有不計較畫質的人,有另一種選擇而以。 不要看液晶或電漿畫質不好,價錢又貴,如果是在日本,這跟本不是問題,日本地小人綢,寸士寸金,但是電器產品便宜到爆,跟昂貴的地價比起來,映象管所佔的空間,絕對不是日本人能忍受的。 此文章於 2005-04-02 08:39 AM 被 kog781 編輯. | 
|  2005-04-02, 08:32 AM
			
			
	#59 |   | 
|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2 您的住址: 風城 
					文章: 116
					
				 | 引用: 
 近光碟目前做出來的最大是 200G(日本),不過預計幾年後能做出其理論值 最大容量 1TB,希望那天早日來到  
				__________________ 打混中 | |
|  2005-04-02, 08:58 AM
			
			
	#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