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36
|
好了好了, 是時候成立客語國以及台語國了.
|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10
|
引用:
所以用華語取代我的母語不算強迫? 邏輯通嗎?? 另外我的小孩在學校是可以選擇不上母語課的。(閔、客、原民語都非你的母語時) 我們在新北,可能跟台北不一樣的政策。 |
|||
![]() |
![]() |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Jun 2015
文章: 5
|
我小孩母語是國語、英語,閩南話是我阿媽教的,但兒子讀台南附小,是公立學校,課程中沒有母語教學。
__________________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36
|
我附近的學校有沒有母語課, 這並不清楚.
不過牆壁上很多母語教學的貼圖之類的. 別問我那是台語還是閩南.. 那個字亂七八糟的. 是真的寫得亂七八糟, 可愛造型. =.= 我是覺得台灣有點走火入魔. 要創意, 要自由, 要突破框架. 結果就是底子亂七八糟.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10
|
引用:
首先,在中國推行的國語運動來自中華民國建國後,各區方言繁多無法作為官方統一語言。 而清朝使用的滿語,在國民政府推翻滿清以後只剩東北地區的滿人使用,為了能夠統一全國 語言所以制定你所說的標準國語(或說普通話)。但中國各省境內仍然使用方言,只是對官方 文書、交談使用國語。中共建國後廢標準國字改推行簡體中文,注音使用也以大陸拼音取代。 再來,文中所謂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減少公學校教授漢語,禁止學生使用台灣話等等措施, 導致年輕人不會說台灣話是最大的歷史考證錯誤。 首先,在中國推行的國語運動來自中華民國建國後,各區方言繁多無法作為官方統一語言。 而清朝使用的滿語,在國民政府推翻滿清以後只剩東北地區的滿人使用,為了能夠統一全國 語言所以制定你所說的標準國語(或說普通話)。但中國各省境內仍然使用方言,只是對官方 文書、交談使用國語。中共建國後廢標準國字改推行簡體中文,注音使用也以大陸拼音取代。 再來,文中所謂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減少公學校教授漢語,禁止學生使用台灣話等等措施, 導致年輕人不會說台灣話是最大的歷史考證錯誤。 以民國30年前出生的人來算,現在是70歲以上的長輩,請問他們不會說母語了嗎? 如果日本人禁用臺語的措施那麼確實,為和70歲以上的長輩還能夠流利的說著母語 甚至目前50歲以上的人對於母語還是可以流利的對談。 對~!沒錯日本人統治台灣期間確實在公學校幾乎用日語教授所有課程,但是以當時受教育 普及程度來說71%的人都上過小學,學過日語,那麼為何臺灣母語在國民政府來台前沒有滅絕? 日本人在統治台灣的期間並沒有對民間禁止使用方言,而是在教育上面推行日語教學,以當 時亞洲國家當中以日本的開發相對先進,而利用教育推行語言的統治方式普遍在當時的列強國家。 諸如英國的殖民地印度、紐西蘭、澳洲,當時法國的殖民地越南, 以及當時大部分為西班牙的殖民地的拉丁美洲各國。 要把台灣母語滅絕的過錯都推到日本身上,這種操作手法是不是有點粗糙,日本充其量也就 是在語言消滅上起了一個頭,但是還沒有大到該承擔整個臺灣母語滅絕的責任。 就你照片文中所寫道的【恢復母語、推行國語】,就現在來看母語應當不用另外在學校教了。 因為大家都能靠家裡就教會啊?那為什麼現在的政策是反而希望由學校來教呢?? 那不就是我們這一輩的對母語使用依賴程度已經低到必須藉由一周1 ~ 2小時的時間, 在國小課程中教授給下一代? 文中甚至指責【禁止學生使用方言】是急功近利者的片面做法! ![]() ![]() 挖靠~!我沒看過推得這麼一乾二淨的手段啊~!!! 以現在1970年出生這一輩,應該還記得在學校要說國語的新生活運動吧。 在學校說母語要被罰錢一句話5元,以當時的幣值來看5元很大啊,可以吃碗陽春麵了。 70年代剛好也是宋先生擔任新聞局長的時候,那時很多臺語歌被禁,〈補破網〉、 〈收酒矸〉與〈杯底不可飼金魚〉可是很經典的河洛歌曲,另外一些客家山歌、地方歌仔 戲、布袋戲也是被禁或是嚴格的審查。這麼多的手段,不會是害怕想起來吧? 1985年新聞局還擬定更嚴厲的「語文法」,明定會議、公務、公開演講、公共場所交談、 各級學校實施教育、大眾傳播等都要使用標準國語。最後雖因民間的反應太大,只好暫時擱 置立法。但宋楚瑜升任國民黨文工會主任與副秘書長後,繼任的新聞局長對電視中的台語禁 令,依然嚴格執行,終於引發轟動全台的「蔭花生事件」,有興趣的可以查查看,這是一件因為語言隔閡而造成的悲劇。 此文章於 2019-12-12 04:33 PM 被 md959 編輯.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13
文章: 414
|
引用:
當年只有華語是國語,當然非學不可,主要是推行手段引人反感。 另外根據下面新聞的教育部官員所述,本土語言是必選,似乎沒有不上的選項, 當然可能不同縣市的作法略有差異,或是不同學年度的課綱規定不同。 https://udn.com/news/story/6898/2732804 還有該新聞也提到一問題,除閩南語外,其他母語師資嚴重不足, 結果就是大部分人所學的本土語言幾乎都是閩南語,這對其他文化的保存來說, 仍是相當險峻。 我之前也問過在高雄的親戚,他們的孩子一樣本土語言都學閩南語, 並沒有依自己的母語分別上不同的語言課,規定很美好,但實務上卻常常將就。 最慘的應該是外省人,中國除閩客外,還有其他眾多方言, 但沒人想要保存他們的文化......外省人母語可不是都講北京話 ![]() 此文章於 2019-12-12 04:35 PM 被 rainwens 編輯. |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10
|
引用:
華語只是一個通稱,就是華人使用的語言。 諸如廣東話、上海話、福建話、北京話、四川話、貴州話等等,以中華地區人民使用的語言 都可以稱作華語。 當年並非只有國語才是華語,而是中國國民政府官方指定標準國語是唯一華語,不過後來也 被共產黨歷經文革後改成簡體中文以及北京話為中國官方指定華語。 所以要談母語必須要全面考量,不只閩南、客語、原民16族的語言都必須要有專業的講師。 引用:
認同~!! 實務上因為師資的關係,很多學校都會方便行事。 我很慶幸我小孩的學校可以讓學生去選擇上屬於自己的母語,這是一種對教育的尊重。 |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Jul 2004
文章: 54
|
引用:
並沒有遇過,家中30-40世代在不同地區讀書也沒遇過。 難道有區域性? ![]()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y 2010 您的住址: 東郊皇陵
文章: 1,012
|
1.日治時期雖然在教育上推廣日語讀寫及教學,但並沒有箝制台灣本土語言的使用與流通,出版品及文化圈的使用仍然十分興盛,不如說仍佔大部分...
至於三四十年前那個就不同了,不管在文化或是教育領域,縮減、禁制、規範、處罰、妖魔化等手段,樣樣都來... 2.我家兩個小孩的本土語文課,如果當初父母填寫的學生調查資料中除國語外並無使用任何其他母語,的確是可以不用選的... 此文章於 2019-12-12 05:06 PM 被 42章經 編輯.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10
|
引用:
首先確認一下,你說的30 ~ 40年代是指1930 到 1940出生的長輩嗎? 如果是的話,現在應該也70~60歲了,像我爸爸就有讀完小學,而我母親就沒有念書了。 以當時重男輕女的觀念,男性讀書的機會遠大於女生,加上地區性的關係,北部的教育程度 又相對遠大於中南部地區。 那時候母語還很多人講,那時學校教書的老師也都是外省老師,很多都有著方言的口音。 曾跟我爸聊天時,他也回憶到當時講母語確實會被處罰,沒錢交就是體力勞動。 如果是1971 ~ 1989這個期間出生的,我相信應該也是有遇過在學校講臺語會被罰錢的事。 因為我自己就親身體驗過那個說母語是被歧視的年代,甚至認為臺語歌很粗俗,後來慢慢去 涉略一些歷史文物跟書籍,漸漸的把臺灣於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解嚴這段時間的事去驗證。 才去理解臺語、客語之美,很多文章用臺語讀起來甚至比國語還有意境,更別提客家山歌的 多樣性與趣味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