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02 您的住址: 東湖
文章: 1,688
|
引用:
由於WAV不支援內嵌Cuesheet 所以在下以為還是能內嵌Cuesheet的FLAC或TAK較方便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6
文章: 4,081
|
引用:
SSD~~容量問題... 成本太高了 , 把耳朵打腫後什麼都聽不出來比較省錢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02 您的住址: 東湖
文章: 1,688
|
引用:
這三個問題其實是一體的 一次回答好了... 首先 iPod可以放很多種的無損壓縮檔 但是要裝Rockbox 裝了之後 有支援FLAC APE TTA WV Apple Loseless 也支援常見的CUE+無損壓縮檔跟內嵌Cuesheet兩種方式 (但是Rockbox不是每台iPod都有支援 不過這點對於只是要找台便宜的無損壓縮檔播放器的人來說應該沒差-因為取得成本常常是...0) 撥放品質方面 在下的iPod 4th Gen. 40G搭配Rockbox預設的EQ設置 聽起來覺得還好 有Win7+WASAPI+Foobar+ALC889A的水準 不過這點是有加進去已經預期到硬碟會讀的很兇 在UM2下會聽到很多電流聲的加權 但是這點已在下之前操作iPod Mini的經驗來說 只要換SSD/CF卡上去就能解決 所以看這裡應該也可以理解到為何Apple會說Apple Loseless可以節省電力 因為大致而言Apple Loseless跟FLAC的壓縮比差距不會很大 所以讀硬碟的頻率兩者差異不大 但是在iPod上的最佳化是FLAC無法擁有的優勢(說白了就是iPod能硬解Apple Loseless 但是FLAC要軟解)-但是記得 僅止於iPod...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6
文章: 658
|
引用:
好像是有討論存放裝置會影響播放品質...?! 也許用RamDisc 較好吧?! 插到4GB, 分x86 OS用不到的部分出來放一張CD 容量綽綽有餘 存在硬碟上的用flac mode 5, tak turbo mode or ape fast mode... 要聽時就直接解壓到RamDisc 上就好?! 反正decode 多花的還比從硬碟讀取wav 多花的時間還要少?! 但我不懂的是用fb2k 裡的設定Full file buffering up to (kB) 設大一些有比較差嗎?! 不過我不知它的buffer 究竟裝的是原檔案還是decoder 後的檔案?! 另外, 應該慶幸還能聽得到吧?! 聽力受損後要如何恢復?! ![]() 此文章於 2010-08-23 01:14 PM 被 supstring 編輯.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6
文章: 658
|
引用:
我是習慣照Tracks 分割,以方便拿掉裡面不要的Tracks 但為了要拿掉間隙還先用CUE Splitter 分割成數個wav加一個cue 但它總會加一段註解在檔案內使fb2k 0.9以後的無法讀取而還要先修改 不知在fb2k 能直接去掉cue 裡記錄的間隙嗎? 預設好像是直接把它加在上一個Track 的尾端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6
文章: 658
|
引用:
不過「節省每一分電力」 是在Mac 底下的 引用:
也許習慣用Mac 的人, 在使用時又習慣播放alac 聽, 也許decode 比flac 多損秏的能源就比它宣稱的比PC 系統節能還要多了?! ![]() 還是它在Mac 裡還特別內建了alac 的硬體編碼解碼器?! ![]() 「但是記得 僅止於iPod...」是否意為著只因它不願意支援flac 硬解?! 若加入, 似乎flac 會比alac 好得多?! flac 官網的comparison 下面一點Hardware Support? 它好像很多 不過也許資料有點過時?! 現在有隨身聽支援ape 都是軟解嗎?! 我以為軟解還得要它有處理器?!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r 2008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908
|
這種差異太小了...
如果會這麼在意這個差異, 那還不如花點錢在音響系統上, 那隨便改個關鍵零件沒幾十元, 帶來差異都比這個大很多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02 您的住址: 東湖
文章: 1,688
|
引用:
咱不是在說PMP嗎? 引用:
先說 這話是在PMP上才成立 再來 iMac節能不是節能在這種小地方 記憶中iMac用的組件並不是普通PC的組件 大部分是NB用的組件 所以才能做到用i5 3.6G+RHD 5670+22吋Full HD LCD 但是只要一顆250W的PSU就能搞定 引用:
1.有很多機型有支援 不代表這些機器就好找 也不代表有了機器想找周邊資源會好找 iPod在這點上表現不錯 這也是為什麼在下會找iPod來玩的主因 至於Apple Loseless跟FLAC在PC上的表現在下看來差不多拉 找習慣用的就好 2.基本上目前的PMP一定都有內建處理器 只是大部分都是用SoC的形式存在(比如說Pod 4th Gen用的PP5020 內部就有整合兩個80MHz的ARM7-TDMI核心進去) 所以只要CODEC寫得出來 CPU/DSP也吃的下來 就能軟解了 不一定要有硬解晶片的存在 此文章於 2010-08-23 04:50 PM 被 dabochi 編輯.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10
文章: 5
|
引用:
這根本是天方夜譚 有損的話你也聽不太出來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Sep 2000 您的住址: 中正紀念堂
文章: 1,315
|
引用:
軟體播44.1kHz檔案時 不會每隔1/44100秒寫一個sample到音效裝置 而是一次寫一堆進去讓它慢慢消化 且音訊檔案並沒有紀錄jitter資訊 (某sample偏移0.01微秒之類) 所以無法累積 (某sample先前偏了0.01微秒, 這次要再偏0.005微秒, 加起來偏0.015微秒...) 最終輸出準不準是音效裝置的clock的事 (每隔多久要取一個sample出來播) 檔案格式根本無從影響 (沒有因素可以確保播wav的clock比ape準) 此文章於 2010-09-01 10:02 AM 被 kouyoumin 編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