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Feb 2003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4,036
|
引用:
必何 樣 打這字 懂?? ![]() |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Sep 2001
文章: 3,801
|
引用:
![]() 我已經灌水多篇了該停了..... ![]() |
|||
![]() |
![]() |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Jun 2002 您的住址: 耗電量頗高的地方.
文章: 1,959
|
引用:
嗯....要換代工廠之前要先拿人家的library回來,把一個晶片從一家代工廠換到另外一家的工程本身就相當於重新設計了。 至於如果把R3x0換成0.13,我想大概工作量和做R420差不多。 R3x0的效能是本身設計取捨正確,體質上比NV3x好。 不全是0.15就可以壓倒0.13這種說法; 熱設計部分我就不提了,沒親眼看到的話沒辦法解決疑慮。 至於ATI先前有表示過TSMC的0.15製程上, 有應用了部份0.13的技術之類的說法我就不去提了。 ==== 完全可以鐵口直斷好啊,我沒那種本事說。 雖然IBM在0.13傳出不順這點,似乎是DigiTimes的rumor。 是有人說DigiTimes在安穩股民信心,不過....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May 2000
文章: 497
|
現在是怎樣
大濕全面入侵PCDVD
__________________
suckers' rally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2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4,505
|
引用:
Eji還真煞有其事一篇一篇回呀 ![]() 我連他寫什麼看都不想看 ![]() ![]()
__________________
收到…那我就不去上課了…… GeForce3新舊Driver測試(有差嗎?) 9800SE軟改簡單教學(Catalyst+RivaTuner)。私人收藏 Magnifier.tw 2003-10-26撼訊9800XT Preview2003-11-039700Pro/9800Pro/9800XT大集合! 2004-05-28ATi強力接棒者--Radeon X800Pro !2004-06-30DX9.0c帶給了GeForceFX什麼影響?(Far Cry) 2005-01-15X800XL現身─ATI中/高階新戰將!2005-02-17剪不斷、理還亂─『CPU&顯示卡』前世今生徹底解析! 2005-06-30[G70系列之1]7800GTX真的非『最高階』CPU不可嗎? more......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pr 2004 您的住址: 高雄
文章: 290
|
嗯....要換代工廠之前要先拿人家的library回來,把一個晶片從一家代工廠換到另外一家的工程本身就相當於重新設計了。
===誰知道ATI没有事先多家試單試產?誰知道?ATI不會只在一家代工廠上賭運氣吧.要是預先做不等於是重新設計吧.更何況工作量是用在強化中階產品線上---R300用點13投產之後降成中階品.這正是ATI可以補強的地方.或許R300的命運像是8500.但8500有後代傳到9100啊.9000和9200都是8500的簡化版啊.也沒見8500絕跡吧.我認為強大的R300也不會馬上在點15上停產啊.沒道理啊. 至於如果把R3x0換成0.13,我想大概工作量和做R420差不多。 ===不一樣吧.微縮製程和重新設計不是一回事啊. R3x0的效能是本身設計取捨正確,體質上比NV3x好。 不全是0.15就可以壓倒0.13這種說法; ===好的基礎設計在微縮後還是有強大力量的.K7由點25到點18再到點13.3代啊.雖然有改.但基本核心架構是一致的.自然不全是0.15就可以壓倒0.13這種說法,但R300微縮之後去壓NV30只能是更有餘力吧.換言之壓縮對手的利潤率也是很重要的啊.對手股價越賤----那樣分紅配股吸引力就越弱.而ATI可以用一樣多的股票卻招到更多的好手啊. 熱設計部分我就不提了,沒親眼看到的話沒辦法解決疑慮。 ===點13微縮之後的問題還沒有那樣嚴重吧.看9600都能狂拉成這樣.9800打個折也很強大啊.更大的散熱問題要到90奈米吧. 至於ATI先前有表示過TSMC的0.15製程上, 有應用了部份0.13的技術之類的說法我就不去提了。 ====這一製程是有很多關卡.有部分先行.有部分后發展.但用點15去對抗對手最高階點13產品還沒有出大錯.那全部都用點13製程的還失去大塊市場的算啥啊----總不能說點15是扥大吧.還拖了快兩年不換.是看不起對手?至少我相信R300的剩餘空間還很大,往下壓制中階市場完全沒有問題,總是事實.以後9600取代9200的地位.而主生產線完全DX9.0化.9800成為9600的地位.甚至更便宜. 完全可以鐵口直斷好啊,我沒那種本事說。 ===我的確是猜的.但這裡誰有真品的X800讓玩呢?只能用過去的軌跡去預測.至少我有分析這個軌跡.而且我自信比前面的說法更接近未來的可能.ATI把R300微縮到點13.性能和時脈至少可以再增加個幾成.我估計是至少3成.這就更和點13的NV30區塊拉開了.也容易快速上市.這較容易覆蓋掉5900XT-5950U這一塊.還能再往上打一截.那NV只剩下孤立的NV40上半段. 雖然IBM在0.13傳出不順這點,似乎是DigiTimes的rumor。 是有人說DigiTimes在安穩股民信心,不過.... ===謠言.是沒人知道.但不論如何張忠謀没有驚恐IBM的樣子吧.IBM在PS2時代就作過別人的CPU啊.也不是今天才厲害啊.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Nov 2001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2,348
|
引用:
![]() |
|
![]() |
![]() |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Jun 2002 您的住址: 耗電量頗高的地方.
文章: 1,959
|
嗯嗯....我也快用光耐性了啦。
引用:
實際上R200和R300的確已經當時就停產了。 ATI的多家釋單試產是UMC和TSMC,不過我記得UMC撤單了。 而且也沒有出現過"同一顆晶片不同代工廠"的狀況。 引用:
差不多了啦,VLSI的課有上過吧? TSMC常常會出現發展到一半的製程library和現有製程library混合的製程,基本上就是製程發展速度的問題,關鍵技術大多是買的,所以常常會受影響。 引用:
事情沒這麼簡單啦。 AMD當時整個公司的人力都在拼K7,全部的核心微縮全部都是靠人力硬刻的,還先別提AMD當時只有K7這麼一個產品。 R300直接微縮絕對是有賠無賺,拿時程碗人家半年的東西上場和人家打只是自壞氣勢,調整過後的產物就是R420,事實已經擺在眼前了。 引用:
我不知道你的數據是哪來的,不過很顯然有不當地倒向ATI的問題。 以往製程微縮被認為可以壓低電壓而帶來低耗電量與低發熱量(因為晶片輸出能量很低,大部分的電量都耗在發熱上了),但是實際上從0.18~0.15/13∼0.09,這個效應一直在減低。 NV3x因為架構本身設計的問題,使得必須要用較高的時脈去打R3x0的派生品(RV3x0),不過請注意它的時脈也是相當可怕的。 引用:
呃,我們今天不是在講螃蟹卡.... 不可以隨便地替換掉市場已經批貨出去的產品線。 繪圖晶片最大的特性是如果忽視掉條件分支等因素造成的變化,平行度越大幾乎就是線性提升,現在的問題是記憶體系統的負擔,你重新投產一個幾近重新設計的晶片,然後拉了30%的時脈,但是製程微縮其實容許你做時脈接近但是兩倍大的晶片,到底哪個會比較快? 我會覺得繪圖晶片還是要拼平行度。 你所說的R300微縮版,我覺得調整一下概念之後就是R420 normal / pro / XT的產品線,透過2/3/4quads的可用度要求,實質上晶片雖然大了30%,但是還要考慮微縮過後的面積改變(雖然現在沒有詳細數據),應該足以發展出更有效率的晶片數量利用,我相信會比單單做R3x0的微縮要來得理想。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2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2,195
|
真佩服Artx1
竟然有耐心這樣回......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Nov 2001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2,348
|
引用:
劣者覺得應該是Artx1兄最近太閒了才會如此吧?! ![]() 還是因為有新卡可以玩心情太好了才會這樣熱心解答...........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