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12 
					文章: 0
					
				 | 乾脆學人家歐洲有些城市開始執行單雙日管制汽機車進城措施,否則單方面管制有失公平!! | ||
|  2015-10-07, 10:45 PM
			
			
	#42 |   | 
|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03 您的住址: 台北縣永和新店 
					文章: 375
					
				 | 借題問一下 中永和經秀朗橋到新店 騎腳踏車只能走機車道沒他法嗎? 還是只能走永福到台北再經景美到新店 
				__________________ Jason Chen @ Taiwan 嘟嘟....你慢走 2006/1/12 中午 | 
|  2015-10-07, 10:59 PM
			
			
	#43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15 
					文章: 22
					
				 | 引用: 
 我覺得可以騎上人行道,但是人行道太高,其實會有點怕 但人行道主要是人走,看到人還是減速一下,讓人先過。 要不然就是走陽光公園,陽光橋那也可以的 | |
|  2015-10-07, 11:08 PM
			
			
	#44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15 
					文章: 22
					
				 | 引用: 
 你這樣說,其實也很多人都往林口或新竹通勤上班... 上班時間高速公路,快速道路高架橋,各大橋梁進北市的塞車的慘狀...也不遑多讓  而且上班花的時間也比騎機車多上一倍.... | |
|  2015-10-07, 11:11 PM
			
			
	#45 |   | 
|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Mar 2014 
					文章: 9
					
				 | 引用: 
 同事都住附近,或鄰居都在附近上班,可能嗎? 就算同樣地方上班好了,上下班時間都一樣? 除非公司有交通車,不然要共乘很難吧. | |
|  2015-10-07, 11:28 PM
			
			
	#46 |   | 
|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Jul 2003 
					文章: 66
					
				 | 引用: 
 你這也是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啊 講這麼多結果也不是搭大眾運輸  | |
|  2015-10-07, 11:37 PM
			
			
	#47 |   | 
|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Taipei 
					文章: 260
					
				 | 我每天騎台北橋上班, 其實 會塞都是下橋的延平北路一直到中山北路車多,紅綠燈的關係, 因為上班時間比較集中, 這段消化不良, 其實單車道應該做另一邊的, 往三重方向, 這樣比較不會影響上班的車流,  不過 台北橋的機車道已經是我所見過最寬的機車專用道了!!! 
				__________________ -------------------- 不要以今日的眼光, 看昨日的世界 我們沒法看穿未來, 只能看到當下 | 
|  2015-10-07, 11:42 PM
			
			
	#48 |   | 
|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5 
					文章: 433
					
				 | 有時候搞不懂,空氣污染的排放情形,說摩拖車轉速快,所以同一時間裡面製造的空氣污染比較嚴重....... 不過,底下這個計算式 是哪裡出錯了? 125cc x 8000 rpm (每分鐘引擎燃燒圈,共燃燒了多少容量)應該是遠小於 1600cc x 1000rpm 吧? 為啥有些人是說「反過來」? 究竟是為什麼?? | 
|  2015-10-08, 12:09 AM
			
			
	#49 |   | 
|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r 2005 您的住址: 假面騎士大本營 
					文章: 1,598
					
				 | 引用: 
 所以共乘人數並不一定要參照過年返鄉的高乘載管制實行… 只要一台車含駕駛有等於或大於2個人,那就可能等同於路上少掉另一台汽車.機車或腳踏車了! 要改善交通,有些事情只能硬起來… 坦白說,只要強制規定了,你如果上下班想開車,再難的共乘規則都會想辦法去克服… 克服不了,那就是乖乖換兩輪或是搭交通運輸… 倒不是刻意想針對汽車,只是即使不管空污問題,汽車的空車率真的不低啊!(快跟滿街跑來跑去找客人載的小黃有得比了) 像我上班的公司,4~5個主管級以上的人物來上班都是自己一人開一輛車,轎車休旅都有… | |
|  2015-10-08, 12:16 AM
			
			
	#50 |   |